中国的下一代战略轰炸机,或许以前所未有的形式问世

军机图 2024-11-17 20:12:07

如果说在11月初有什么事件在国内网络上的热度能比得上美国大选,那一定就是珠海航展。

作为中国航空工业和军工产业尖端技术集中展示的重要平台,两年一度的珠海航展不仅为新装备和新技术集中亮相提供了途径,更是广大军事爱好者了解我军新质战力的关键渠道。

本届珠海航展上,我军集中展示了一批各军兵种已经形成战斗力的新型航空装备,不仅歼-16、歼-20这些“老明星”风头不减,歼-15T、歼-35A、直-20T等新装备更是。不过,是人都有得陇望蜀的毛病,就算来了这么多大明星,很多军迷朋友还是不能满足,其中最让很多人揪心的莫过于已经嚷嚷了好几届航展的老问题——被昵称为“水分子”(H20)的新一代战略轰炸机,咋还不来呢?

□我跟你说,航展前后某些军迷一直就是这个表情

首先要说明一个基本问题,无论从哪方面来说,轰炸机确实是越来越难造了。人类历史上将飞机用于作战用途的第一次尝试,是1911年11月1日意大利飞行员朱里奥·加沃蒂少尉架机侦察北非地区的土耳其军队阵地时扔下了几枚炸弹。从这个角度来说,作战飞机的起源就是轰炸机,而且这个机种发展颇为迅速——到一战结束时,沙俄已经拥有了“伊利亚·穆罗梅茨”这种配装四台发动机、奠定日后重型轰炸机基本形式的大家伙,二战时期美国的B-17、苏联的佩-8、德国的He-177、英国的“兰开斯特”等重型轰炸机最大起飞重量都已超过30吨,两次在日本上空投下原子弹的B-29更是最大起飞重量超过60吨的庞然大物。

虽然这一时期类似日本打算建造的最大起飞重量160吨、能横跨太平洋飞行轰炸美国本土的“富岳”一类的玩意多少有些不切实际,但也不难看出,战略轰炸机的概念不但已经成熟,洲际轰炸也已经初具设想。

到上世纪50年代,人类进入喷气式飞机时代,战略轰炸机也在加速发展。B-52、图-95、以及轰-6的仿制蓝本图-16这三种日后成为仅存的三支空中战略打击力量主力的机型,到这一时期都已经问世。

而在进入超音速飞行时代后,轰炸机也在追求高速度的发展方向上突飞猛进,上世纪60年代时苏联的图-22最大速度还只有1.4马赫、美国的B-58也刚刚摸到2马赫的门槛,到了XB-70和T-4这对龙兄虎弟就已经迈入3马赫大关了。然而与此同时,能建造重型轰炸机的国家却迅速减少,这一时期除了美国和苏联外,只有英国还在研制生产战略轰炸机,且著名的“3V”(“勇士”、“火神”、“胜利者”)不仅起飞重量上比美苏的重型轰炸机更轻,而且都是亚音速机型,由此可见制造战略轰炸机的难度确实在迅速提升,原因也非常简单——能建造起飞重量超过100吨的飞机的国家本来就没几个,再让如此巨大的飞机实现超音速飞行,除了超级大国就根本没这个需求和能力。

到上世纪80年代时,苏联和美国分别搞出了图-160和B-1A这两种具备全程超音速远程飞行执行打击任务的机型,但随着远程防空导弹系统和新一代战斗机的服役,超音速突防理论正在走向破产。

对此美国选择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将B-1A改进为弱化高速性能、强化低空突防能力的B-1B,另一方面则研制了具有颠覆性的B-2,这种具有雷达隐身能力的轰炸机通过尽量降低被发现概率而具有了比之前的轰炸机更强的生存能力和渗透攻击能力。从技术水平上来说,时至今日B-2仍然是代表战略轰炸机顶尖设计水平的机型。然而,技术先进和装备需求往往是两个概念,“美国搞什么,就该搞什么”这种想法从“争脸”的情绪化思维角度不难理解,但装备发展上的取舍决定性因素是自身需求,盲目追随他人并不一定能带来好结果。

与美国空军相比,当前的中国空军与其差异极大。很多人比较中美军事力量时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装备质量和规模等硬性指标上,但导致两国空军差异的根本差异在于建军思想。美国空军是典型的攻势空中力量,由于美国本土遭受空中打击的可能性极低,事实上美国空军的作战任务完全围绕对外干涉展开。这一方面导致美国空军用于打击任务的作战飞机数量远比用于夺取制空权的飞机更多,另一方面为服务海外作战任务建设了大量的海外基地以提供转场飞行支持和后勤保障支援。这种建设概念下的轰炸机,存在极大程度的特殊性。如美国空军的B-2轰炸机集中在美国本土部署,在执行打击任务时要进行长途飞行,期间少不了转场和空中加油,这就对海外基地的数量和区位有较高的要求。

与之相反,中国空军在建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标准的本土防空型空中力量,装备数量有限的轰炸机和攻击机也是为了在本土遭敌地面部队入侵后能对其进行战役、战术级别的反击。上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紧张时期,中国空军曾向西安飞机制造厂下达研制轰-8远程轰炸机的任务,这是目前为止中国唯一一次可以确定的研制远程重型轰炸机的尝试,但该项目设计上仅要求在中国本土起飞后航程能够达到苏联高加索山以西部分,距离洲际飞行尚有差距,任务上偏重战略反击而非主动攻击。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空军向攻防兼备方向发展,战时对潜在对手的战略目标进行打击成为战略空军的重要任务,但姑且不论当前中国的国防战略是否允许设立大量非后勤保障性质的海外基地、以及需要为其投入的成本,即便假定允许设立这些基地,基于战役战术任务执行能力、现役和规划中的机型的使用需求、自然环境因素对机场的使用影响等因素,也决定了海外空军基地的建设速度快不起来。

因此,中国空军短期内不太可能获得一定数量的海外基地用于支援执行战略打击任务的轰炸机。而远程轰炸机若从中国本土起飞执行远程攻击任务,是否必须具有隐身能力又称为了一个很尴尬的问题——毫无疑问,雷达隐身能力能显著提升轰炸机避免被敌方雷达发现跟踪的几率,但受限于当前的技术水平,若轰炸机在设计上要求具备隐身能力则几乎只能采用飞翼式布局,而飞翼式布局最为人诟病的一点就在于其机身弹舱很难设计,无论是长度还是深度的上限都很低,这导致其在挂载大型机载武器时能选取的型号有限,而远程打击又很依赖弹药大型化,这事实上要求轰炸机自身必须抵近敌方目标后再发起攻击,限制了隐身轰炸机的攻击范围。

另一方面,诸如空射弹道导弹和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出现,又大幅扩展了武器采用外挂的常规构型轰炸机的攻击范围,这些不具备隐身能力的轰炸机即便容易遭到雷达发现也能够在敌方防空导弹和战斗机的拦截范围外发起攻击,这削弱了隐身轰炸机在生存性方面的竞争力。

综上不难看出,中国下一代轰炸机是否一定是类似B-2或B-21的重型隐身轰炸机,事实上是个需要非常认真考虑的问题。

在此首先要对一些容易钻牛角尖的朋友提个醒:第一,未来轰炸机的发展方向绝对不只一个,若没有发展重型隐身轰炸机不代表不发展其他构型的轰炸机,更不代表除了隐身轰炸机就只能发展传统构型轰炸机。

第二,中国空军对远程轰炸机的实际需求是现实且迫切的,但选择什么构型的轰炸机一定要取决于空军发展战略和实际需求,不要认为下一代轰炸机一定是隐身重型轰炸机,也不要认为一定只有隐身重型轰炸机。依

老图之愚见,在空天一体化、高超音速飞行器迅速发展的今天,通过争夺“高边疆”夺取制空权乃至制天权后占据有利战位对敌发起致命一击、或使用攻击范围更远、突防能力更强的空射高超音速飞行器进行更精确和更迅速的远程攻击,可能比起战场上反隐身技术日益强化的当下使用隐身轰炸机具有更高的攻击效率。

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新时代的中国战略轰炸机,或许将会是以前所未有的形式在战略打击领域产生革命性的颠覆。

3 阅读:1031
评论列表
  • 2024-11-18 10:19

    套用他们常常说的,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军机图

简介:军机图,分析解读每日发生的军事新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