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六安工地挖出战国双墓,陪葬品堪称国宝,骨骼五处刀伤且缺失头颅的墓主人是谁?

汉武帝的夜光杯 2024-02-14 20:00:46

时间回到2011年,安徽六安市城东经济开发区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一座游乐园的建设,期待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驻足。然而,在四月的一天,工地上如常的劳作被一股神秘的气息笼罩。当工人们挖出与本地深黄色土壤迥异的泥土时,马上意识到不对劲,立即停下工程。

管理人员闻讯赶来,看着眼前的景象,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色。他们深知,这并非简单的泥土,而是历史的痕迹——是有古墓标志的五花土。他们立即暂停了所有工作,上报给了当地政府。六安市的文物局得知此事后,迅速派出了一支专业的考古小队,前往现场探寻。

考古专家们看着那些五花土,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和工地上大家猜测一样,他们深知,这种土壤常见于土坑墓中,而眼前的工地下面,正是一座沉睡已久的古墓。经过实地勘测,他们发现五花土的分布面积巨大,因此预示着古墓的规模同样不小。

工人们按指示挖开了古墓的封顶,露出了一个盗洞。显然,盗墓贼也曾来过这里,但他们的贪婪并未得逞,只挖了短短的三米就放弃了。

古墓已经遭受了破坏,保护性发掘工作刻不容缓。考古小队开始挖掘,随着泥土的逐层剥离,两个墓室逐渐显现。

它们相隔不远,仿佛在默默守护着彼此。一个墓室长约七米,宽五米,被暂时命名为M566;另一个墓室长九米,宽六米,被命名为M585。专家们推测,这很可能是一座夫妻合葬墓,但真相还需进一步验证。

然而,古墓中积存的大量积水成为了发掘工作的难题。考古小队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先清理了外藏室的积水,发现了大量的陪葬品。这些陪葬品大多裹着淤泥,考古队员们不得不耐心地用软毛刷和喷壶清理,让它们逐渐露出精美的真面目。

从陪葬品的风格和质地来看,专家们认为这座古墓建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那个年代的史书古籍稀缺,我们只能通过发掘古墓,研究其中的文物来了解那个时代的风貌。而在这座双墓中出土的陪葬品种类丰富,有大量的陶制品和漆器,其中还有一个特别显眼的陶鼎,其体积远超其他战国时期出土的陶鼎,显示出墓主人在社会上的崇高地位。

此外,考古小队还发现了五块铜镜,其中一块直径达27厘米的青铜镜尤为引人注目,背后铸有六个变形的“山”字和精美的图案,展现出战国晚期楚国人的独特审美。

然而,发掘工作并未就此结束。确定了古墓的时代之后,接下来需要确定的便是墓主人的身份。在将外藏室的积水排空后,考古小队先从规模较小的M566入手,开启了两口棺椁。

令人震惊的是,M566棺椁中的遗骨颜色发黑,似乎暗示着墓主人曾遭受过中毒的厄运。而M585棺椁中的墓主人遗骨虽然颜色正常,但他的头颅却不翼而飞。考古小队再三确认,这口棺椁之前密封完好,没有盗墓的痕迹。这引发了人们的疑问:难道当年墓主人在下葬的时候,遗体就缺少了头颅吗?

怀着这个疑问,考古队员们开始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M566中的墓主人年纪大概在35岁左右,遗骨的盆骨短而宽阔,锁骨和肢体骨骼比较纤细,显然是一位女性。而那面四面山字纹的铜镜就是她的陪葬品,似乎在诉说着她生前的故事。M585中缺少头颅的骸骨则显然是位男性,年纪在35岁到39岁之间,遗骨拼接起来后显得十分高大。两位墓主人一男一女,年龄也比较接近,墓中陪葬品又多是成对出现的,看来这座双墓应该就是夫妻合葬墓了。

在墓室之中,考古专家总共发掘出了10件仿铜陶鼎。这种仿铜陶鼎在战国时代极为盛行,但10件陶鼎与当时的礼仪制度大相径庭,因为按照礼制,唯有天子才能使用九鼎,而诸侯最多只能使用七鼎。然而,考虑到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因此这10件陶鼎可能是男女墓主人各占五个,这与战国时期士大夫的规格相吻合。

令人困惑的是,考古队在墓中还发现了装有动物骨骼和汤水的陶罐。墓葬保存完好,这些“骨头汤”绝非后来侵入的动物,而是与墓主人一同下葬的。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考古专家,也对这些陶罐的用途感到困惑,是否是为了某种祭祀仪式呢?

经过深入研究,考古专家发现这些动物骨骼来自牛和猪,而那些汤水也并非真正的“骨头汤”。很可能是在两位墓主人下葬时,主持葬礼的人下令宰杀了一头牛和猪作为祭祀,随后将这些祭品分割开来,分别装入不同的陶罐中,与墓主人一同埋入墓葬。随着时间的流逝,罐中的动物肉和内脏逐渐腐烂消失,而由于当地土壤潮湿,积水慢慢填满了陶罐,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罐中“骨头汤”。

此外,在男墓主人的内棺上,考古小队还发现了一层纺织品,考古专家推测这很可能是先秦典籍中提及的“荒帷”,也就是棺罩。这是对死者生前居室帷幄的一种模仿,在两周时期特别流行。然而,由于这种纺织品难以保存,因此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专家很少能见到如此完整的荒帷。

经过精心清洗和修复,原本破旧暗淡的荒帷逐渐恢复了它原本的光彩,上面的菱形图案依然清晰可见,彰显着墓主人昔日的尊贵身份。这件荒帷也成为了此次发掘中的一件举世罕见的珍品。

此外,在外藏室中,考古小队还发现了大量的兵器和护具,包括青铜剑、铜戈以及盔甲甲片。虽然那把剑上已经布满了锈迹,剑鞘上的原有颜色也模糊不清,但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剑刃依然锋利无比,闪烁着凛凛寒光。看到这些,考古专家基本可以肯定,男墓主人应该是战国末年楚国的一位高级将领。

那么,为何他的棺材里会没有头颅呢?女主人的遗骨又为何会发黑呢?为了揭开这些谜团,考古专家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他们利用先进仪器对男墓主人的遗骨进行了深入分析后发现,他的脊椎遗骨上有5处明显的锐器伤痕,主要集中在头部下方的脊关节上,其中两处伤痕较深。

考古专家推测,这位男墓主人很可能是死于斩首。而在他的右手臂骨骼上还发现了一处较深的砍痕,应该是被锋利的武器砍削所致。最关键的是,这处伤口完全没有愈合的迹象,很可能是男墓主人在此处受伤后很快就因斩首而身亡。结合这些研究,考古专家认为男墓主人生前应该是楚国的某位高级将领。在一次领兵作战中,他与敌人短兵相接,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最后,他很可能因受伤被俘而惨遭杀害。

敌人将他斩首后带着头颅回去炫耀战功,而他的身体则被楚国的士兵带回交还给家人安葬在这处墓葬中。这也解释了为何在两千多年后打开墓葬时他的头颅不见踪影的原因。至于女墓主人的死因,考古专家最初曾认为她是因中毒而死并为男主人殉葬。然而随后的发现却推翻了这一推断。

这位女墓主人的陪葬品制作更为精细华美,在当时无疑代表了极高的尊贵地位。此外考古小队还在她的墓室中发现了一座人形铜灯这进一步表明女墓主人的身份极有可能比男墓主人还要显赫她不可能为丈夫殉葬,考古专家也对她的遗骨进行了研究并发现她并未中毒。遗骨之所以发黑是因为长期浸泡在积水中导致衣物逐渐分解并与尸骨发生化学反应所致。

至此考古专家们从古墓中发掘出的关于两位墓主人的信息已经相当丰富。然而关于两位墓主人究竟是谁的问题却仍然无从得知因为可用信息实在太少且年代过于久远。尽管如此这处战国双墓的出现仍然为研究这段历史的学者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使人们再次领略了那个时代的精湛技艺。至于两位墓主人究竟是何许人也只能寄希望于未来发现的更多古墓和文物了。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这对夫妻的故事逐渐浮出水面。他们或许是一对平凡的夫妻,在战国时期的社会中过着简单的生活。然而,他们的离世却留下了诸多谜团:女性墓主人是否真的中毒而亡?男性墓主人的头颅为何会不翼而飞?这些问题或许永远无法找到答案,但它们却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

这座战国时期的夫妻合葬墓,不仅展示了战国时期的墓葬制度和葬俗,更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和情感。这些陪葬品和墓主人的遗骨都在默默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让我们有机会触摸到历史的脉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更加敬畏历史,珍惜当下,期待着未来的美好。

0 阅读:270
评论列表
  • 2024-02-16 22:34

    楚哀王?

汉武帝的夜光杯

简介:初从文,后挖土,现写文章!所有文章都来源于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