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每年有大约6.8万名老人在独居的情况下孤独去世。而根据日经新闻报道,2024年日本1月-3月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内,就已经有1.7万名独居老人去世。这些人在死后,往往数日甚至数月都不会为人所发现,因此也被称之为“孤独死”。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已40余年时间,日本始终没能解决这一问题。在如今的日本,“孤独死”的现象正在变得越来越普遍……
当然,在大家看来,或许比较难以理解,日本这么多老人孤独死,为何他们的孩子都不赡养他们呢?总不可能这么多人都没有孩子吧?本期就和大家一起详细聊聊,日本的孤独死之痛。
(高龄老人)
一、孤独死现象的成因其实“孤独死”在日本早就已经不算是什么冷门话题了,甚至“孤独死”现象早已成为广受日本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关的影视作品和纪录片在日本可谓是数不胜数,日本对“孤独死”的关注度也非常高,设立了各种部门和出了不少政策力求减少“孤独死”问题的发生。
甚至可以说,“孤独死”都不算是日本政府的锅,就是一种社会现象。甚至在今天,“孤独死”现象都已经不仅仅只是日本的“专利”,在德国、挪威、美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孤独死”现象正在变得越来越常见。
我们之所以时常认为“孤独死”是日本的专利,仅仅只是因为日本媒体最先提出了“孤独死”的概念,这并不代表其他国家就不存在这样的现象。
关于日本的“孤独死”现象,国内也有着很多的关注,我们很多的网友在谈到这个情况的时候,就理所应当的认为这种现象是日本社会人情淡漠所导致的。
(高龄老人)
当然,这固然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但是却绝对不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很多人好奇为什么这些“孤独死”的老人,他们的子女不照顾他们,有没有一种可能,他们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子女。
日本的“孤独死”现象是伴随着少子化和高龄化共同出现的,或者说是后两者的副产品。
在七十年代的第二次婴儿潮结束之后,日本的人口整体就是持下降趋势的,所以“孤独死”的日本人大多数都是那些没有孩子的。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了老龄化情况越来越严重的欧洲,而在美国,白人“孤独死”的情况要远比黑人和拉丁裔多得多。
高龄化也是造成这一情况的重要原因,目前日本的人均寿命非常高,一百岁以上的老人甚至已经达到了接近七万人。
在日本,这也被称为“人均一百年时代”。年龄越老,丧偶的可能性就越高,而如此高的年纪也使得这些高龄老人丧失了继续寻求伴侣的兴趣。
(高龄老人“孤独死”)
而日本高度城市化的生活,也导致高龄老人没有必要也没有机会和邻里进行交往,目前日本高龄人群中和邻居熟识的仅仅只有大约51%。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去世之后,被发现的概率也就变得更低了。
另一大原因便是日本国民性的影响,日本的文化传统里也存在“避讳死亡”的情况,因此日本老人很少会和其他人谈到死亡的话题。
而日本又有着不送终的传统,所以“孤独死”在很多日本独居老人看来,反倒是一种“理想的死亡方式”。
再加之日本人有着“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传统,所以即便是政府设立了热线电话和各种帮助政策,日本老人也往往不会使用这些渠道求助,即便是有子女的老人也不愿意寻求子女的照顾。而对于子女而言,“不给别人添麻烦”也可以理解为,“别给我添麻烦”。
这些原因,也使得日本的“孤独死”现象在全球各国最为严重。
(日本高龄老人)
二、一人潮现象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日本的“孤独死”现象是绝无可能轻易结束的。因为日本正在经历越来越严重的“一人潮”现象,“一人族”概念最早诞生于二十世纪末,是日本女性记者岩下久美子最先提出的一种概念。
而“一人族”最早其实是女权主义的一种衍生概念,即所谓的“女性精神之独立与是否独身无关”。这一概念在当时十分的新颖,因此也并没有得到太多人的认同。二十一世纪初,日本又接连出现了两本赞同“一人族”的畅销书籍,《一个人的老后》与《男人之道》。
在《男人之道》发布之后,“一人族”便不再是女性的专属概念,这种概念也开始逐渐趋向于正面。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一人族”渐渐不再是社会的某一种小众群体,而是逐渐的成为了社会主流之一,“一人族”也形成了“一人潮”。
(高龄老人)
今天很多的日本餐厅推出了“单人服务”,为独身食客提供毛绒玩具陪吃,或者提供私密性更高的包厢,甚至大学食堂也出现了单人座位。影视行业也推出了纪录片《孤独的美食家》,《孤僻女的一人饭》等。
无论哪种现象的诞生与消亡,以盈利为第一目的的市场永远是反应最快的。而日本市场的表现无不在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人族”的数量在日本正在变得越来越多。而“一人族”现象则是日本社会的整体大趋势,是晚婚、不婚、不育趋势的直接产物。
在如今的日本,婚姻在人们观念中所占的比重正在变得越来越低。随着工业会的逐步深入,原本以家庭为社会基本单元的形式正在变得越来越脆弱,其正在逐步转向为以个体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的形式。
(高龄老人)
而在旧日本社会,女性长期以来都是男性的附属物,但是随着女性解放,日本女性正在日本社会占据越来越高的地位,她们独立工作,她们也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这也直接导致了日本的少子化现象与“一人族”现象。
而当“一人族”老去之后,他们较大概率的结局便是“孤独死”。或者说在今天的日本,“孤独死”早就已经不再是日本老人的专利,而是日本社会的整体现象。
目前日本独居的年轻人数量,恐怕也不比独居老人的数量少上多少。
以上的这些现象,在每一个发达国家或者正在逐步迈入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中都是无法避免的。随着个体的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其所追求的东西也会变得越来越多,传统的结婚生子的追求在个体眼中也就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实现自我价值,是当下时代的主旋律,而在其背后被牺牲掉的则是我们的传统价值观。
(高龄老人“孤独死”)
三、中国日后可能会出现“孤独死”吗?其实“孤独死”现象在中国早已发生,只不过这种现象目前仍未广泛的出现于中国的城市社会中。因为目前中国的城市社会,人情往来还远没有日本那么淡薄,很多年轻人依然还和自己的父母居住在一起。
而今天的中国,独身主义不算是主旋律,依然还是一种小众文化。所以至少目前的一代城市老年群体,大概率是不会出现太多“孤独死”的,而在当今一代年轻人老去之后,是否会大量出现“孤独死”,这个目前还不好说。
(高龄老人“孤独死”)
那么中国目前的“孤独死”现象,又具体是哪一种表现形式,成因又是如何呢?
当今中国的“孤独死”现象主要出现于农村,而非城市。这一点其实和日本社会正好相反,日本农村的“孤独死”现象非常低。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反差,其实是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所导致的,中国的“孤独死”和“空巢老人”情况其实高度重合。
2016年,中国的失能老人和半失能老人大约406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比约为51.7%。
2020年,中国的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已经上亿,失能老人数量更是达到4200万人。而在中国还存在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中国二十一世纪以来,无子化的情况较低,但是少子化的情况却奇高。
(高龄老人“孤独死”)
不客气地说,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老年人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不要问中国会不会出现“孤独死”,肯定是会的。
而且“孤独死”绝对不会是一句简单的中日文化有别,就能够避免的。
“孤独死”是一个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必然问题,日本有,我们有,美国有,俄罗斯和欧洲也有。
好在我国的情况总体比日本好得多,如果把我国的社会粗略分成农村、县城和大城市三种生态,在农村和县城,目前这一代老人和中年人,仍然有着较强的亲缘羁绊,即便偶有独居老人,也有邻里关心。
而在大城市和县城的老人,一般都会有子女陪伴。很少出现像日本一样大量的老人在城市独居的情况。
(高龄老人)
在旧社会,或者说在思想保守地区或者欠发达地区,女性所扮演的社会地位往往是照顾家庭和繁育后代,这一点在今天的印度、中东等欠发达国家依然如此。但是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女性所扮演的社会分工往往就会出现变化。
当女性广泛走出家庭之后,社会生育率的下降也将会是必然的。这不是所谓的男女对立,这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
而生育率问题,永远都是“孤独死”的根源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