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观点认为:成六采用三发。一般认为这是为了提高推重比。
推重比对机动性有用,对超巡也有用。一般认为,要达到不亚于四代机的机动性,需要1.05-1.10级的加力推重比;要达到M1.5级的超巡,需要0.7以上的军推推重比。成六毛估估有50吨,两台涡扇15都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推重比,必须三台。
这是本末倒置了。需要弄清的是成六为什么达到50吨,而不是达到50吨后需要多少推力。而且战斗机设计问题上,切忌“航程不够增加燃油、推重比不够增加发动机”的简单化思维,这是把其他因素都看作固定的,只要改变单一因素就可解决单一问题。战斗机上不行,这样玩必定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
不管战斗机是20-30吨还是50吨,战斗机的重量是机体重量、燃油重量、发动机重量、武器和电子系统重量之和,飞行员、座舱设备和生命保障系统的重量占比也应该算进去,但在30吨以上的战斗机里,差不多可以忽略不计了。
重量的另一个算法是百分占比:
机体重量占比+燃油重量占比+发动机重量占比+武器和电子系统重量占比=100%
这样的算法其实更有意义。而且切记:不管30吨还是50吨,所有重量占比加起来必须也只能是100%。多一分不行,少一分也不行。或者说一个占比增加一分,其他占比就必须减少一分。
在技术条件相似的情况下,机体重量占比差不多是常数。it takes fuel to carry fuel,燃油重量占比而不是燃油重量决定了航程。发动机重量可以由战斗机推重比和发动机推重比计算出来,在技术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发动机推重比也差不多是常数,现在的水平是9左右,好一点可以达到11,战斗机推重比则由战术技术要求确定,如上面的1.05-1.10和0.7。换句话说,发动机重量并不直接由需要多少推力确定,而是由推重比要求间接确定。
武器和电子系统重量占比相对灵活,但又不那么灵活,主要由战术要求和武器、电子技术决定。也就是说,这部分实际上首先由战术要求、武器和电子技术确定实际重量,占比反而是后面算出来的。
在设计的时候,100%减去机体、燃油、发动机的重量占比,就是武器和电子系统的重量占比。武器和电子系统重量作为“锚定点”,倒算各部分战斗机的起飞重量和机体、燃油、发动机的实际重量,然后可以计算发动机的推力要求,然后再确定是单发、双发还是三发。
但武器与电子系统重量占比依然是100%里的一部分,要是能降下来一点,其他方面就有松动余地,提高推重比和燃油都有空间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要是50吨的战斗机与30吨的战斗机只能携带差不多的武器和电子系统,军方的脸色肯定不好看。反过来,歼-20能带4中2近和机头主动电扫雷达,而成六能带4超远2近,加上机头加两侧主动电扫雷达,那军方的脸色要好看不少,只是武器和电子系统重量占比可能回到和歼-20差不多的水平。
如果各个占比都差不多,那就意味着30吨也好,50吨也好,航程、推重比都没有实质性差别,三发并不比双发解决更多的问题。但成六需要携带更大更重的武器和电子设备的话,30吨增加到50吨、双发增加到三发就有必要了,但别指望航程、推重比有多大变化。
也就是说,所有占比大体不变的话,三发并不能提高推重比。
速度和推重比的关系没有那么直接,还需要考虑减阻的问题。成六无垂尾,对减阻有利;采用依然相对较小的后掠角和很大的机翼面积又不利于减阻。目测估计成六后掠角接近50度,比歼-20的43度和F-22的42度大,比米格-21的57度和幻影III的60度小。这应该是兼顾机动性的缘故,YF-22的后掠角约48度,在后续工程研发中降低到F-22的42度。
速度到了一定的程度,气动加热也是绕不过去的坎。就现有技术来说,需要反复和及时出动的战斗机的速度很难超过M2.5。米格-31能达到M2.8,但那也是偶尔为之。SR-71能达到M3.2,但出动准备非同小可,更不可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当然,30吨和50吨的造价肯定有很大的差别,而且不是加60%那么“轻巧”。
成六为什么三发?或许其实是2+1发,这依然是有意思的争议话题。这事没那么简单,因为本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但相对于歼-20,三发未必能显著提高推重比,未必能显著提高最大速度和升限。
人文热点
沙子
用户18xxx95
一堆废话[笑着哭]
舒一
问,如果比萨斜塔足够高的话。一颗铅球和一颗跳棋大小的玻璃球一起从塔顶自由落下。 是铅球先落地?还是玻璃球先落地?
舒一
另外,内部空间是外部尺寸的立方关系。 否则,B2也不可能有那么大的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