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环境污染成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四大污染,分别是:噪音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前三种污染无形无色、不可捉摸,但最后一种固体废物污染,却是看得见、摸得着,尤其是其中的“微塑料”,对人体的侵害更是防不胜防。
据科学研究表明,微塑料不仅对人体各个部分有极大的伤害,还能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之内,侵入人类的大脑,甚至还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殖系统。
那么,微塑料究竟是怎样进入人体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避免微塑料的侵害?
微塑料的危害自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汤普森,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淀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后,“微塑料”就出现在了人们的观念中。
通过这篇论文,我国积极响应对海洋环境的保护,于2007年正式启动海洋垃圾监测,并将海洋微塑料纳入了监测范围。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微塑料仿佛只与海洋有牵连,但这是因为当时科学家只在海水中发现了微塑料。
可事实上,微塑料不仅存在于海洋,它更是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已经在人体潜伏了许久。
在2022年3月24日,《国际环境》发表了一项研究显示,科学家首次在人体血液中检测到了微塑料污染。
此项研究检测了22名匿名的健康志愿者血液样本,其中有近80%的样本中含有微塑料,平均浓度为每毫升1.6微克。
而在这之前的一些研究表明,微塑料已经侵入了人类的大脑、肠道、粪便,甚至是未出生婴儿胎盘。
如今更是在人类的血液样本中发现微塑料,这就表明,微塑料的危害性远比想象中的更加可怕。
通过深入研究,科学家给出结论,血液中的这些微塑料颗粒的吸收途径,可能是通过粘膜接触,其中大多数较大的颗粒会因咳嗽而被吞咽,然后被肠道上皮细胞吸收。
除此之外,科学家还推测一些较小的微塑料颗粒,会被吸入人体并堆积在肺中,而这个推测在几周之后也得到了证实。
那么这个微塑料到底有怎样可怕的特性,竟能悄无声息地侵入人体?
微塑料的特点所谓的“微塑料”,顾名思义就是体积非常小的颗粒状塑料碎片,它的直径通常会小于5毫米,但实际上能进入人体的微塑料体积只会更小,所以它就和空气中的灰尘一样,是肉眼看不到的。
但不要小看了这个小到极致的微塑料,它有着很高的比表面积,而比表面积越大,就证明吸附的污染物的能力就越强,而这也凸显了微塑料的“顽固”。
其实微塑料主要分为“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两大类。
初生微塑料,指的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被制备成为微米级的“小粒径微塑料”。
这些塑料主要来源于塑料或树脂颗粒的工业园里,以及含有微塑料颗粒或清洁微珠的工业化产品,就比如:药物、抛光料、化妆品、护肤品、牙膏等。
次生微塑料,则指的是大型塑料垃圾,在自然环境中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后,逐渐破碎、分解,或体积减小而形成的“微小塑料碎片”。
这些碎片是由较大的塑料废弃物,在环境中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降解过程产生的,而这个降解过程可达数百年甚至数千年。
这就意味着,丢弃的塑料垃圾,会使得微塑料能够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并逐渐被分解成更小的颗粒。
从理论上来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塑料瓶是微塑料的主要来源,曾有一位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一个塑料瓶装水中,塑料颗粒的含量就达到了惊人的37万之多,更别提比塑料颗粒体积还小的微塑料。
而通过饮水,塑料颗粒直接进入体内,并且在2023年6月时,国外科学家就证明,微塑料在进入人体后,仅仅只需要两个小时,就能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
这些堆积在大脑里的微塑料会引起各种疾病,轻则引发炎症,重则会对人类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甚至是生殖系统产生危害。
除了塑料瓶装水之外,还有茶包、一次性湿巾、衣服,甚至还有食物上,都会有微塑料的存在。
首先从材质来看,湿巾和衣服本身就含有塑料纤维,再经过清洗、揉搓,就会使得微塑料掉落的更多,从而吸附在人的皮肤上,最终被皮肤吸收。
在食物上,人们常用的餐盒、塑料袋等工具,都是微塑料的主要携带者,即便是用水清洗也很难去除干净。
当然我们最关心,也最在乎的还是婴儿的身体健康,毕竟孩子的抵抗力弱,也喜欢用嘴巴接触各种东西,所以吞咽微塑料的概率也会更大。
但其实,除了孩子淘气之外,他们常用的奶瓶、奶嘴,都不可能完全避免微塑料的吸附,那到底该如何“消灭”微塑料呢?
对抗微塑料的办法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想要彻底消灭微塑料是根本不可能的,而我们能做的,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的减少微塑料的存在。
就比如,很早之前国家就推出的“落实限塑令拒绝白色污染”,从根本上减少微塑料的数量。
其次就是尽量少喝塑料瓶装水,最好是将水烧开后再喝,毕竟“高温能杀毒、热水包治百病”,但切记不可直接对塑料制品进行加热。
因为微塑料会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变得活跃,这样一来就会增加人体摄入微塑料的含量。
在衣物上,合成材料的衣服会含有更多的微塑料,与其相反的天然纤维,则会更加健康一些,就比如竹纤维、麻纤维。
总体来讲,虽然人体每天会摄入大量的微塑料,但身体的代谢功能却能将其很好的排出体外,所以在此基础上,减少塑料的使用是很有必要的,这既能保护环境,同时也能保护自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