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古装剧,向来是流量的宠儿,资本的温床。然而,近些年,流水线式的生产,同质化的剧情,粗制滥造的服化道,让观众日渐审美疲劳,吐槽声此起彼伏。
最近开播的《蜀锦人家》,顶着“大女主”的光环,却再次印证了国产古装剧的沉疴痼疾,沦为网友群嘲的对象。
它究竟是如何“精准踩雷”,一步步把自己作死的?这背后又折射出国产剧哪些深层次的问题?
《蜀锦人家》的失败:老套剧情与粗制滥造的“强强联合”
《蜀锦人家》的故事,从一个典型的“大女主”开局展开:技艺精湛的父亲惨遭陷害,家破人亡,年幼的女主背负血海深仇,开启逆袭之路。
这种桥段,在国产“大女主”剧中早已屡见不鲜,甚至可以说成为了标配。
观众还没来得及进入剧情,就已经预判了接下来的故事走向:女主必然会经历种种磨难,最终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勇气,完成复仇,走向人生巅峰。
这种套路化的叙事,缺乏新意和惊喜,让观众兴味索然。
“大女主”剧集的困境:模式化与对观众的低估
《蜀锦人家》的失败,并非个例。近年来,国产“大女主”剧层出不穷,但真正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却寥寥无几。
这背后,反映的是国产剧创作的困境。
对观众智商的低估。许多“大女主”剧,为了突出女主的“聪明才智”,常常设置一些低智商的反派和漏洞百出的剧情。
这种做法,不仅侮辱了观众的智商,也让剧情显得幼稚可笑。例如,《蜀锦人家》中,女主用狗吓唬买家的情节,就显得十分儿戏。
这种为了凸显女主而强行降智的情节设置,只会让观众感到反感。
成功古装剧的要素:精良制作与角色塑造
与《蜀锦人家》的粗制滥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成功的古装剧,凭借精良的制作和深入的角色塑造,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例如,《我是刑警》就以其真实的场景、精细的服化道和演员的精湛演技,获得了观众的高度赞扬。
剧中真实的雪景、热闹的年味和饱经风霜的店铺,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说明,精良的制作是成功古装剧的基石。
除了制作之外,角色塑造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成功的角色,需要有鲜明的个性、合理的动机和令人信服的行为逻辑。
例如,《延禧攻略》中的魏璎珞,虽然也是“大女主”人设,但她并非一味地“傻白甜”,而是有着自己的智慧和手段,她的行为逻辑也符合人物的性格和处境,因此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反观《蜀锦人家》中的季英英,性格前后矛盾,行为缺乏逻辑,很难让观众产生共鸣。
更进一步说,一部成功的古装剧,需要有一个完整且逻辑自洽的故事。剧情的起承转合要自然流畅,人物关系要合理,矛盾冲突要引人入胜。
而不是像《蜀锦人家》那样,为了突出女主而强行制造矛盾,导致剧情支离破碎,逻辑混乱。一个好的故事,应该能够引发观众的思考,而不是让人一眼看到底。
《蜀锦人家》的失败,再次敲响了国产古装剧的警钟。在IP改编盛行、流量为王的时代,许多剧集都将重点放在了流量明星和热门IP上,而忽略了剧本的打磨和制作的精良。
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最终只会导致作品质量的下降,口碑的崩塌。
“大女主”剧集作为一种流行的类型,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如何跳出套路化的窠臼,塑造出真正有血有肉、有魅力的女主形象。
而不是一味地堆砌“家破人亡”、“复仇逆袭”等老梗,将女主塑造成一个无所不能的“玛丽苏”。观众需要的是一个真实可信、有情感共鸣的角色,而不是一个扁平化、符号化的“工具人”。
此外,影视行业也需要正视观众的审美水平。观众不再是容易被糊弄的“小白”,他们对剧情的逻辑性、角色的合理性、制作的精良度都有着更高的要求。
低估观众的智商,只会自食恶果。
要想创作出真正优秀的古装剧,需要回归创作的初心,用心打磨剧本,精益求精地制作,塑造出令人难忘的角色。
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流量和话题,最终沦为昙花一现的“快消品”。
只有这样,国产古装剧才能摆脱“绣花枕头一包糠”的困境,迎来真正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