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一首诗道尽了项羽的英雄气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古往今来,关于项羽的传说数之不尽,加上太史公的一枝妙笔,让无数人对他的乌江自刎扼腕叹息。如果他当时渡过乌江,完全有机会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可是他为什么最终选择了这个结局呢?
关于他的死,有几种说法,最常见的一种是他无颜见江东父老,史记里边是这样说的: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于是,自刎身死。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是不忍心再给百姓造成更大的伤害才想早早结束战争,史记中项羽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二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他不忍天下百姓受苦,于是这种可怜天下苍生的情怀使他在乌江畔选择了自刎来结束这一切。
可是,不管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还是不忍天下百姓遭受战乱之苦,都不符合项羽霸王的个性,项羽杀出重围一路向西,就是为了渡过乌江卷土重来,到时候衣锦还乡怎会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如果说他是一个可怜苍生的君王,却为何在攻下秦宫时屠杀生灵?
于是,有人认为,项羽并不是像李清照说的那样“不肯过江东”,而是他根本没有机会过江。在《史记》,《汉书》以及《楚汉春秋》里有这样的记载:项羽身死东城;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等。如今,这种观点被很多人认可,都认为项羽死于东城,而东城距乌江有很长的距离,说明项羽并不是不肯渡江,而是根本就没有渡江的机会。
项羽自杀的真相虽然令后人对这样一个大英雄少了一些哀叹,但其称霸一世的英雄气概,仍然会被后人所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