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旧影话九江|九江劳动工人之估计,1938年

冯晓晖 2024-04-26 23:43:26

文 / 冯晓晖

"故纸旧影话九江"系列深入挖掘报刊书籍、档案文件、照片地图等原始史料,以当代视角进行解读,多维度地展示九江近代的历史风貌。

【本篇资料】

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

标题:《九江劳动工人之估计》

作者:国民经济研究所

出版:民国二十七年八月

背景说明:

清朝末年,西方统计理论和方法传入中国。民国元年,内务部曾举行全国人口清查,开启了中国近代的专业性统计工作。数年后公布全国人口数字为405 816 967人,“四万万同胞”之说由此而来。民国十六年(1927)南京政府主政后,重统计调查,统计内容和手段逐步完善,涉及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并普遍设置了各级统计机构。

报告纂辑人于锡猷,生平不详。据现有资料,他在1937年到1940年间,编纂了多份统计报告,包括《江苏省铜山淮阴两县面粉业概况》《抗战期间九江消费品市价调查》《云南省曲靖县经济调查》等。

【正文】

九江劳动工人之估计

国民经济研究所 具拟

劳动门一般概况类第二号(总第六十号)

目录

一. 新式工业工人估计

二. 城市手工业工人估计

三. 交通工人估计

四. 劳资关系及外埠来浔工人估计

【解读】

本文的调查机构国民经济研究所隶属于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所长刘大钧为民国顶级四大经济学家之一,在国际上亦享有盛誉,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起草人之一。1929年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统计处处长,后任统计局局长。1937年任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本报告中,刘大钧为核定者。

【正文】

一. 新式工业工人估计

九江利中纱厂有工人共约二千人,内有细钞部及修理部等工人约二百余人为技工。裕生火柴厂有工人约六百人,内有配药部及修理部工人约十余人为技工。映庐电灯厂工人二十人皆为技工。铁工业工人九人,皆系技工。翻砂业六人,内三人为技工。织布业工人约三十人,针织业工人八人。毛巾业工人二十人。织带业四人。以上大部分为普通工人。军衣业工人约六十人,内有技工约十人。印刷工人约为三十人,内技工约十一人。肥皂业工人五人,内一人为按工,是九江新式工业工人共为二千七百九十余人,内约二百余人为技工,余皆为普通工人。

【解读】

民国时期的新式工业是指在民国期间,推行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和技术的工业发展模式。通过引进西方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逐步建立起了一些工业企业和生产基地。本节统计中有些企业规模很小,但也都采用了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和加工工艺。

利中纱厂是九棉一厂的前身,它是民国期间江西省最大的现代化工业企业。裕生火柴厂是九江火柴厂的前身,它是九江第二家大型企业,创建于1920年,1932年并入上海大中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下属分厂。

【正文】

二. 城市手工业工人估计

本地手工业亦有多种。计染坊工人为三十二人,内五人为技工。洗染业工人七人,内二人为技工。煤球业工人十二人,皆为普通工人。造船业工人十名。内四人为技工。磨坊业工人九人。雨伞业四人。皮丝烟业工人四人,皆为普通工人。木箱店工人二十人,内六人为技工。建筑业工人约百人,皆系普通工人。金银手饰业工人约五十人,内十五人为技工。打铁工人十八人,内七人为技工。糟坊工人十人,皆系普通工人。皮鞋店工人十六人,内四人为技工。棉絮工人十二人,内三人为技工,卷烟工人十二人皆系普通工人,是以九江手工业工人共为三百十余人,内技工为四十六人。

【解读】

皮丝烟:传统烟草分旱烟和水烟两种,水烟因烟丝极细,又被称为皮丝烟。

九江的传统手工从业者,比例最大的是建筑工人,但也仅有百人,说明城市规模和发展速度都不大。利中纱厂和裕生火柴厂的劳动工人约2600人,在九江全部工业工人中的占比约为84%,可见大型企业对城市工业的意义。

【正文】

三. 交通工人估计

本地铁路工人约二百名,码头工人约二千六百人,洋车夫约一千,共约三千八百人。

四. 劳资关系及外埠来浔工人估计

自抗战以来,本地尙无劳资纠纷事件发生,码头工人运送行李箱件等皆由警察局规定每担三角。钞厂工人,因现在物价飞涨,厂方曾增加工资约较战前高百分之五,故工人亦皆安心工作,而无罢工等事件发生。至外埠逃难来本地之面粉、纺纱工人,共约三十人,现在多转赴他埠,如南昌、汉口、长沙一带谋生,至各种手工业工人,在难民中亦复不少,惟无统计可查。

【解读】

1938年,九江工业工人约3100人,交通工人约3800人,可见九江是一座商埠城市,以交通物流、商业旅游为主,工业占比不大。码头工人2600人,是九江这座港口城市中占比最大的单一性行业。洋车夫1000,似乎超出了九江的城市需求。这是由于牯岭避暑地的存在,大多数客人需要在九江码头乘人力车前往莲花洞登山道。

这篇调查报告很简略,只收录了城区内的劳动工人,九江县(彼时九江已从市降格为县)范围内的劳动工人并没有被统计,例如莲花洞轿夫也有上千人,都属九江县管辖。在城区范围内的统计也有疏漏,例如规模不小的光大瓷厂即将开业,该厂的工人却没有被计入。

1938年,九江工业及交通业工人合计约7000人,这座城市的规模有多大?编者目前只能给出一个相近年份的数字。据1936年《江西经济报刊》统计,1935年九江(城区)总户数为20171户,总人口为86060人。

本次调查在1938年6月进行,8月发布。然而在当年7月,九江被日军占领,在此之前,利中纱厂和裕生火柴厂都已将设备向西南搬迁,工人原地解散。因此,本篇调查所得到的,很可能是九江这座城市近代转折点的统计数据,从此以后,这座城市全面陷入衰败,几十年后,它的元气才慢慢恢复,直至今日也未能回到当年的地位。

【后记】

我在查阅、撰写九江近代史料的过程中,经常会在很多文章中看到这样的表述:“抗日战争前,九江城区人口有8万人,日寇入侵后,降至4万人。”然而这类表述很少有出处。到底是多少人?有没有准确的统计?有没有可靠的信源?这也是我撰写这个系列的缘由之一:溯源,寻觅更可靠记录九江近代史的原始资料。

0 阅读:1

冯晓晖

简介:旅行、摄影、码字,多个职业,多种角色,多一种维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