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边上,有座“东方的庞贝古城”

我在长安当牛做马 2023-08-30 21:05:35

01

在中国的考古史上,有一个遗址,画风特殊的清奇 。

它就是位于青海省最东边的民和县南端黄河岸边的喇家遗址。

地处黄河上游的河谷小盆地:

喇家遗址位置地形图

02

1999年,喇家遗址开始试掘,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果。

喇家遗址是一座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的大型遗址

发掘中发现了房址、壕沟、祭祀坑等遗迹现象。

还发现了一片小型广场,出土了众多玉器、骨器、卜骨等祭祀用品。

说明这片广场是人们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

值得注意的是,这片小型广场修建在壕沟之上。

壕沟是新石器时期广泛运用的一种防御工事,防止野兽侵袭、敌人入侵。

这里的先民热爱“广场舞”,为了建广场,把壕沟都填了?

显然不是。

随着生活的稳定和人口的繁衍,聚落规模不断扩大,原先被壕沟圈定的活动范围,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的需要,于是壕沟废弃。

这也成为喇家遗址聚落发展的证据之一。

03

这么一个蒸蒸日上的大型聚落,为什么突然废弃?

种种证据表明,是源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2000年,考古工作者在喇家遗址内发现了25具保存完好的人类遗骸。

喇家遗址灾难现场

这些人类遗骸,保持着挣扎逃生的姿态:

他们中间有母亲,有孩子(2~4岁)。

从遗骸的姿态可以看出母亲试图保护孩子。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庞贝古城。

庞贝古城的人们面临的是火山爆发。

那是什么样的灾难让“喇家遗址”这么一座大规模的城市毫无抵抗能力一夜之间归于黄土?

04

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关键证据。

地层证据显示:人类遗骸之上叠压着倒塌的房屋。

这些先民在灾难发生的瞬间,被砸伤、被掩埋,诡异的姿态和普遍发生的骨折也支持着这一推论。

但喇家的先民并不仅仅遭遇了这些,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红土的沉积和山洪的沉积物。

他们很可能死于淤泥带来的窒息。

05

是什么导致房屋倒塌,混杂淤泥的洪水呢?

考古学家们在遗址中发现了证据——

从距今5300多年开始人类就迁徙到这块富庶之地,到距今4000年左右的喇家遗址时期,刀耕火种已经持续了1000多年,对自然的肆意破坏带来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压倒骆驼只需要最后一根稻草——地震。

一处处触目惊心的大地震遗迹展现在我们面前。

喇家遗址灾难的前因后果被彻底揭露在我们面前。

喇家遗址地震裂缝图

喇家遗址灾难的地质证据

喇家遗址古地震喷砂证据

这场史无前例的地震席卷了喇家遗址,伴随着地震的暴雨引发了山洪,植被的减少助力了山洪变成泥石流,涌入了喇家这个河谷边的小盆地。

一座二十多万平方米的大型遗址,就这样被掩埋在了黄土之下。

喇家遗址F3

环抱着孩子的母亲抬头向上,似乎在向天神祈求救救她可怜的孩子。

但天神没有垂怜......

直到4000年后,她和她的孩子终于重见天日了。

06

与这些埋葬在底下的遗骸同时重见天日的,还有一碗尘封四千年的面条。

在喇家遗址一座编号为F20的房址中发现了地面上散落的大量陶器。

其中在房址东北角的一个倒扣的陶碗,陶碗下就是这碗穿越时空的面条。

喇家遗址面条出土位置

突如其来的泥石流对人类来说是灭顶之灾,但对面条来说,泥沙的快速堆积、掩埋,带来了得天独厚的密封环境。

让这碗面条成了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面条。

它甚至都没有“坨”!

而在这之前,世界上最早的面条起源在哪里,一直都有争议。

中国、意大利、阿拉伯国家,都曾经主张面条是自己国

家发明的。

国内面条最早的文献记载是东汉时期。

喇家遗址面条的出现,让中国在面条起源地的竞争中扬眉吐气。

喇家遗址面条

07

这碗面条是用什么制作的?怎么制作的?

《青海喇家遗址出土4000年前面条的成分分析与复制》还原了4000年前喇家人的厨艺:

简述:

带壳的小米碾磨脱壳→保留部分带壳的谷粒室温内浸泡12小时→锤砸成面团,再室温饧面1小时→锤砸揉面2到3小时→蒸15分钟→揉面→压制面条→煮熟→做好了

喇家遗址面条实验考古过程

1 阅读: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