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小稚
一个人在谈婚论嫁的年纪,关于找另一半的思维跟看法,还有相应的要求,多数情况下都跟原生家庭息息相关。
毕竟对于多数人来说,我们最先见到的关于婚姻的模型,便是直接来自于父母。
因此父母的相处模式,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自己的判断还有选择,有些人当时意识不到,但是后来回顾往昔的时候,基本都会感慨原生家庭的影响有多大。
比如,要是儿女已经三十多岁,还不肯找对象,揭露了家庭的三个真相。
01.父母关系不和睦;如果,父母的婚姻关系长期不和睦,经常存在着吵架甚至是打架的情况,那么这种婚姻现状绝对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个孩子的择偶心态。
最为典型的就是,当孩子长大以后,他对于婚姻关系是没有什么期待的,同时在自己的现状过得还不错的情况下,不会寄希望于婚姻的美好,而是会比较排斥婚姻,并且会把这种心态,应用于行动上。
我家族里有一个弟弟,现在27岁,就是这样的想法。
这个弟弟的个人条件真的不错,985本硕,科研单位工作,毕业的第四年就自己在市里买车买房,并且车子是付的全款,房子的贷款公积金基本可以完全覆盖,身高跟长相也都还行,性格比较温和。他毕业的这些年,单位的领导,包括家里的亲戚,都给他介绍过对象,这个弟弟就是不肯去见。
是的,他压根不去见面。
说起不见面的原因,也很简单,这个弟弟说:我感觉不结婚过得挺好的,想去哪儿玩就去哪儿,我爱好跟朋友很多,并不觉得无聊。我也不想结婚以后总是吵架,感觉那样的生活很没意思。
在他的观念中,认为婚姻一定是充满争吵跟矛盾的,他会这样想,是因为他自己的父母,这么多年都是这样过来的,他看在眼里,自然也把这种婚姻模式带进了自己的婚姻设想,认为要是结婚以后过成父母那个样子,还不如不结婚,自己一个人生活会好很多。
现实中,有不少人对于婚姻的负面心态,最初都是来源于原生家庭,因为没有看到很好的模式,或者从小受父母婚姻的影响太大,自然在长大以后,也会将这种畏惧带进自己的婚姻设想。
我去年认识的一个女生,34未婚,没谈过恋爱,她也是很纯粹拒绝相亲,每次别人介绍都不去,她说自己父母吵了一辈子,小时候经常当着她的面吵架,她是真的发自内心不想结婚,也不想过父母那样的日子,尽管她的母亲一再强调:你找一个跟你爸不一样的人不就行了,也不是谁都跟你爸一个样子。
她还是摇摇头,因为很满意现在一个人的生活,所以不想轻易打破。
02.来自父母的榜样;同第一点相反的是,有些人的原生家庭如果太好的话,关于父母的婚姻模型特别完美,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孩子的婚姻选择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然,这种影响并不绝对,不是说每个原生家庭幸福的人都不好找对象,而是有了对比以后,某些人会把婚姻的模板框成一个既定的模式,其他模板都会被自己排除在外。
在这种前提下,自然关于婚姻的选择,也会变得艰难很多。
一个女生,30岁,未婚,她找不到对象的原因是:想找一个像爸爸那样的另一半。
在她看来,父母的婚姻幸福,妈妈这辈子被宠成小公主,因此从一开始她寻找男友的框架,就是爸爸那样的类型。
她的爸爸,脾气好,情商高,能挣钱,特别有责任心,对家里人还好,很勤快,结婚这么多年,她妈妈进厨房很少,基本都是她爸爸做饭。
当她在谈婚论嫁的年纪,用爸爸作为标准去寻找另一半的时候,发现这个人好像做得不够好,那个人也不够好,于是这一单就单到30多岁。
03.父母足够尊重孩子;缘分这件事,本就充满相应的变数,有的人遇到得早,而有的人遇到的时间比较晚,如果不能纯粹趋于凑合的话,而是要找彼此真心喜欢还合适的人,多数人在寻找缘分的路上,就是充满波折。
不管你有没有钱,基本都是如此。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到了年纪以后的结婚,并不是真的遇到了缘分,而是碍于父母的催促,急于想给他们一个交代,因此改变自己的想法,不管自己喜欢与否,过得好不好,先结婚再说。
但是,如果自己的原生家庭足够尊重孩子,并且告诉孩子关于婚姻的责任还有要承担的东西,大人不会一味只是以结婚作为唯一目标,那么很多人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去胡乱凑合,而是更加明白自己要什么,婚姻应该选择怎样的人,变得更加慎重。
这个前提下,自然结婚可能也会变得比较晚。
但是,这样的人一旦遇到那个真正合适的人,彼此的婚姻往往会走得和稳定,婚后的生活也没那么多矛盾。
婚姻,是一件慎重的事,也是一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不管结婚与否,都应该是源于自己的深思熟虑。至于外人,其实尊重就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也都有自己要走的路。谁都不可能代替他人的人生,经营好自己的人生课题,足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