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深夜,安徽德上高速上的一声爆燃,彻底点燃了全网的怒火。
当三位花季少女在小米SU7内,被活活烧死的消息传出,雷军的微博评论区瞬间"炸锅"。
“面对三条人命,你是如何做到若无其事的?”

“雷总,安徽三个花季少女怎么办?公布一下细节吧”

曾经满屏的"军哥威武""小米牛逼",如今却变成了,铺天盖地的"杀人凶手"。
事故经过3 月29 日晚,在安徽德上高速,池祁路段被夜色笼罩,能见度极低。
大约23 时许,一辆小米SU7如一道失控的闪电,飞速驶向正在施工的路段。

施工区域前,数根醒目的警示桩和隔离带早已设立,本是为了引导车辆安全通行,却也没能阻挡即将发生的悲剧。
SU7直直地撞上了隔离带的水泥桩,巨大的冲击力瞬间将车头撞得严重变形。

金属外壳扭曲撕裂,零部件四处飞溅,强大的碰撞力致使车内安全气囊弹出,但这也并未阻止灾难的进一步恶化。
刹那间,车辆燃起熊熊大火,火光冲天,将黑夜照得如同白昼。
而在燃烧的车辆内,是三名被卡住的年轻女孩。

她们努力的敲打着车门,但是车门怎么也弄不开。
而等到救护车赶到时,前座的两个女孩早已被大火吞噬。
只剩后座的女孩,还能发出轻微的求救声,可是医护人员也拽不开车门。

情急之下,只能打破车窗,将幸存者救出,但最终她也还是没有被抢救回来,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而这三个女孩是同学,此次深夜出行是为了,去池州参加事业单位考试。
本来是打算乘坐高铁,但是几个女孩觉得自己开车会更方便一些。

但没想到,这一个普通的决定,却让她们魂断高速。
而其中一位受害人的男朋友也露面发声,称出事车辆是他买给女朋友的。
因为情侣二人都是小米的忠实粉丝,当初买SU7就是冲着雷军"军哥"的信任。

并且女友驾龄已经超过两年,这直接打脸了某些"女司机操作失误"的阴谋论。
更是有网友晒出事故现场照片,显示车辆A柱完好无损,但车门却纹丝不动。
对此,有人质疑"小米是不是故意设计成撞车后自动锁死?"

遇难者父亲罗先生在微博上的哭诉,"我女儿才22岁,她还有大好的人生啊!"也让无数网友泪崩。
而更让家属心寒的是,小米对此事的冷漠态度。
罗先生说:"事故发生后,小米客服只会机械回复'已上报',连个慰问电话都没有。"

对此,网友纷纷跑到雷军的微博底下喊话,叫他出来解释。
而对于以前一天动辄五六条微博的雷军,现在出了这么大的事,却是像缩头乌龟一样,一言不发了。
直到三天后,雷军才姗姗来迟的发了条长微博道歉。

但这篇"小学生检讨书"式的声明,除了重复"配合调查",“万分悲痛”外,没有实质性内容。
只是称并非不联系受害者家属,是由于警方的安排出现问题,所以才导致双方还没见到面。
而对于家属和广大网友,关心的车门锁和电池燃爆只字未提。

这种"公关式道歉",被网友痛批为"鳄鱼的眼泪"。
技术神话的崩塌而对于事故车辆,出事时的行车细节,在4月1日中午,小米在事故通报中给出了回应。
三个女孩驾车选择了NOA智能驾驶系统,车门在事后断电后锁死。
但是车门下都配有应急拉手和机械锁,可以在紧急的时候使用。

并且在NOA检测到障碍物后,立即触发了减速提醒,但驾驶员接管后未能避免碰撞。
而对此通报,网友表示强烈的不满,因为一旦车内发生事故,谁还有力气去破机械锁呢,这明显是个设计漏洞。
另外值得深思的是,智能驾驶的责任划分问题,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

L2级辅助驾驶要求驾驶员始终保持监控,理论上责任在用户。
但小米的回应策略却陷入"技术免责"的误区,试图把锅甩给用户。
而小米的甩锅行为,很快就被现实狠狠打脸,根据小米公布的行车数据。

系统在碰撞前2秒才会发出"注意障碍"的提示,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只有1秒。
而同济大学汽车碰撞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汽车与障碍物起码要有52米,人脑才有足够的时间去反应和操作刹车。
以97km/h的时速,车辆每秒就前进了27米,而这剩余的二十几米的距离,根本来不及刹车。

而更致命的是,小米SU7的电池安全设计被质疑存在缺陷。
针对此次事故,有工程师分析,碰撞后电池包与车身分离,导致电解液泄漏起火。
这和特斯拉Model S的"电池脱落自燃"如出一辙。

曾经的雷军宣称,电池经过一百多种测试,采用十四种物理防护结构,挤压碰撞都不怕。
难道小米所谓的"20倍国标测试",原来只是在实验室里做的"理想状态"测试,和真实车祸场景完全是两码事。
而小米官方更是在,还没有拿到事故车辆,就信誓旦旦的说汽车燃爆不是电池的问题。

希望这次小米不要太快被打脸。
结语
三个少女的年轻生命,给大众敲响了警钟,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时代。
大家不要一味地,依赖科技带来的便捷,更要随时小心便捷之下的漏洞。
机器永远无法代替人,只有把生命完全把握,在自己的手中才最稳妥。

而这场危机也或许是小米汽车,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正如福特汽车在"平托门"事件后重塑安全文化,丰田在"刹车门"后强化质量管控。

小米若能以此为契机,实现从"流量明星"到"责任企业"的蜕变,汽车道路或将走的更长久。
毕竟,人类最需要的不仅是更快的芯片,更是对生命更深的保护。
信息来源:光明网

中国青年网

央广网

免责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文字等素材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所有原创作者的权益,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即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