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抗美援朝战役中,殊死拼杀,立下累累军功。可惜,战火无情,他被夺走了四肢和左眼。尽管生活很不便,但他始终积极面对。退役后,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尽管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深知知识的重要性,毅然提出创办夜校,决心为乡亲们扫除文盲。
此后,他一心扑在村子的建设上,为村民们办了一件又一件实事。他的付出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村民们对他满心拥护与爱戴。而这位令人敬仰的英雄,就是老兵朱彦夫。
朱彦夫抗美援朝1947 年,14 岁的朱彦夫满怀热血投身军旅,成为解放军战士。此后他随部队南征北战,参与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在战火中铸就坚韧意志。
1950 年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朱彦夫奉命奔赴朝鲜战场。当时,他所在部队负责镇守 250 高地。战斗打响,连队与攻来的两个营的美军展开了殊死搏斗。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战士们毫不退缩。激烈战斗后,全连 52 名官兵仅朱彦夫一人坚守阵地。
杀红了眼的朱彦夫抱起机枪疯狂扫射,怒吼 “有我在,阵地就不能丢!” 然而,危险突然降临,炮弹在他身边爆炸,朱彦夫瞬间昏死。
多年后,朱彦夫在《极限人生》中回忆:
“在被大雪封死的 250 高地,全连覆没的前沿交通壕里…… 有一条正在复苏的生命。” 昏迷中,他凭借顽强毅力在雪地艰难爬行 3000 多米找到部队。之后,朱彦夫昏迷 93 天,历经 47 次手术,奇迹般苏醒。
醒来后,朱彦夫下意识找枪,却惊恐地发现手没了,挣扎起身又发现腿也没了。曾经无畏生死的他,面对残酷现实,死亡念头一闪而过。但身为火线宣誓的共产党员,他凭借骨子里的坚韧和忠诚,选择顽强活下去。作为特等伤残军人,朱彦夫没有留在荣军医院,而是毅然回乡,开启人生新征程。
朱彦夫的贤内助朱彦夫的后半生,身旁总有一位无可替代的贤内助。1955 年,在医院担任护士的陈希永,经人介绍,与重度残疾的朱彦夫喜结连理。那时的陈希永,身高一米七三,身姿高挑,面容秀丽,站在人群里格外显眼。
或许有人会好奇,她为何会看上朱彦夫?陈希永自幼丧母,小小年纪就跟着大人四处逃荒乞讨,艰难求生。有一次,她不幸染上重病,生命垂危,是解放军医生妙手回春,将她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从那以后,她便把解放军视为救命恩人,这份感恩之情在心底扎下了根。
孩子们也曾好奇地问母亲陈希永:“您当时身体健康、四肢健全,为啥愿意嫁给父亲呢?” 陈希永坦诚地说:
“一开始,想到要和一个没手没脚的人过一辈子,我心里确实不太乐意。但后来我想,他是国家的功臣,为了国家才失去了手脚,我嫁给他,就当是和他相互扶持。要是我不陪着他、照顾他,他往后的日子可咋办呢?”
在往后的日子里,陈希永越发觉得自己没看错人,丈夫是个坚毅不屈的大丈夫。朱彦夫身为重残军人,双腿在膝盖下 7 厘米处被截去,双臂也从手腕以上锯掉,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全靠陈希永照料。陈希永腰不好,搬不动重物,可每当朱彦夫来不及上厕所时,她总会先猛灌两大口白酒,借着酒劲的麻痹,强忍着身体的不适,吃力地背起丈夫往厕所跑。
除了妻子给予的支持,在朱彦夫的生命里,他的母亲同样也帮了他许多……
朱彦夫被乡亲们推选为村书记朱彦夫拖着伤残之躯回到村子时,那景象令人揪心。四肢残缺,左眼失明,他缩成一团,形似 “肉粘辘”。村民们见了,无论大人小孩,都下意识躲开,眼神中满是惊恐与怜悯。可朱彦夫将这些异样目光与疏离态度抛诸脑后,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重掌生活。
装上假肢后,他开启了艰难的训练。走路时,每一步都像攀登陡峭山峰,假肢与残肢摩擦剧痛难忍。日子一天天过去,他的断腿被磨得血肉模糊,伤疤新旧叠加。旁人看了心疼,他却咬牙坚持,重复动作上千次、上万次,最终实现生活自理,从伤残者变成能独立生活的人。
看到村民文化匮乏,连简单算账都不会,朱彦夫决定办夜校。打书架缺材料,他想到母亲的寿材板。农村素有 “动寿材板对老人不吉利” 的说法,母亲坚决反对。但朱彦夫决心坚定,以绝食抗争,母亲最终妥协。夜校让村里许多人识字,为村子打开知识大门。
1957 年,朱彦夫被推选为村书记。面对质疑,他坚定回应:“大家信任俺,俺就拼了命地干!” 上任后,他带领乡亲苦干。从前村里穷,多年娶不到媳妇,他任职后,有一年竟迎来 10 个新媳妇。他还带头破除旧俗,1974 年推行火葬遇阻,母亲病重也叮嘱别烧她。可母亲去世后,为给村民做表率,朱彦夫还是安排火化。送葬时,他残臂捧着骨灰盒痛哭,此后火葬逐渐被村民接受。
在长达 25 年的村书记任期里,朱彦夫带领村民战酷暑、斗严寒,打赢整山造地、打井引水、高山架电 “三大战役”。为解决村里无电难题,他外出找材料。在村里,假肢每两小时要卸,外出却要捆 10 多个小时,上下车、爬楼梯让他腿磨破化脓,摔倒后又迅速爬起继续奔波。
从 1952 年到 1996 年,44 年间,朱彦夫拖着伤残身躯走遍大江南北,作上千场报告,传承红色基因。1987到1994 年,历时 7 年,七易其稿,翻烂 4 本字典,用坏 50 多支笔,写就 33 万字的《极限人生》,激励无数奋斗者。
尾声朱彦夫是一个保尔柯察金式的大英雄,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他敢打敢拼,即便废掉四肢和左眼,他也从不放弃。立下累累军功的他,没有躺在军功簿上。而是选择在农村去实现自己的剩余价值。
在生活中,他带领村民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在他有限的生命中,尽自己最大的全力为老百姓们办实事,这样的英雄值得人们永远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