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宋文化”主题高速公路服务区亮相河南开封交旅融合的下一步该怎么走

中国城市报 2025-01-24 20:27:27

高速公路服务区也开始花式“整活儿”。

日前,连霍高速开封服务区经过全面升级改造后,开启焕新营业。这是全国首个“宋文化”主题高速公路服务区,也是河南高速公路首个交旅、文旅和现代商业深度融合的服务区。

以前,高速公路服务区以“加油站+便利店+卫生间”的传统模式为主;现如今,一大批服务区开始转变发展思路,向交旅融合新模式转变,衍生出更多消费新场景。

连霍高速开封服务区

生动展现宋代风雅

高速公路服务区是专门为乘客和司机停留休息所设的场所。眼下正值春运期,高速公路服务区也逐渐热闹起来。

近期,最出“风头”的当数河南省境内的连霍高速开封服务区。其位于国家东西交通陆路大动脉——连云港至霍尔果斯高速公路518公里处,毗邻“八朝古都”开封,改造后服务区总建筑面积近1.7万平方米。

仅从建筑风格方面就能看出连霍高速开封服务区花费了颇多心思,充分挖掘古都开封“宋文化”精髓。比如精心打造了还原北宋风貌的场景,营造出宋代市井生活街区,途经的旅客可以切身感受北宋都城的繁华。同时,经典的宋代四雅文化,即点茶、焚香、插花、挂画也在服务区内有所呈现,让旅客体验宋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同时,一些蕴含着“宋文化”的非遗作品也亮相连霍高速开封服务区,比如官瓷。陈连义是官瓷非遗传承人,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宋官瓷烧制技艺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在人来人往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展示官瓷的魅力,能很好地促进官瓷文化的传播。”

服务区里还汇集了包公府花生糕、孙羊正店羊肉汤、开封地道灌汤包、桶子鸡、炒凉粉等老字号特色风味美食,以及上河坊牌楼、宋服馆、戏台、平乐坊等打卡点。

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花式“整活儿”不仅是对其传统服务模式的突破,更是公共服务创新精神的体现。中国城市报记者还了解到,升级改造后的连霍高速开封服务区“司机之家”内,休息室、洗衣房、共享厨房等一应俱全,母婴室、无障碍卫生间等特殊功能区也以崭新形象开放。值得注意的是,连霍高速开封服务区还考虑到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问题,改建后,停车区内增设3套480千瓦充电站,每套充电站设有2个超充枪和6个快充枪,最快充电速度可实现“一秒一公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新能源车主的里程焦虑。

交旅融合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丰富消费场景体验

近年来,随着自驾游的火爆,高速公路服务区联动文旅资源,变身景区的例子不在少数,全国多地也在积极探索不同的拓展模式。

实际上,关于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变革早已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2019年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要深化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等交通设施和旅游服务功能建设。

中国城市报记者梳理资料发现,部分服务区通过与当地文化融合,将自身成功打造为旅游目的地。例如,四川省天全服务区以大熊猫文化和全国高速公路旅游的双主题为特色,吸引众多游客专程打卡;陕西省子午服务区作为开放式文旅休闲运动主题服务区,成为人们近郊旅游目的地之一。吉林省则将冰雪文化、民俗旅游与交通运输相结合,积极打造路景相融、景景相连、产业互促的“最美风景”。比如辉南服务区作为通往长白山景区的必经之地,融合长白山元素和省内滑雪场特点,搭建了可供娱乐的冰雪之约主题服务区;石头口门服务区在室内打造了温暖舒适的电影文化主题服务区……

据悉,广东省内首个以恐龙为主题的服务区——龙紫高速黄村服务区也于日前完成升级改造,并在春运期间开门迎客;同时,首个高速公路与河源市博物馆合作共建的恐龙文化专题展厅也在服务区内开展。

高速公路服务区变景区,不仅让过路旅客有了更多新的体验,也衍生出更多文旅消费场景。服务区联动文旅资源的背后,折射出交旅融合怎样的方向与趋势?

“交旅融合模式可以促进交通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提高交通设施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浙大城市学院文化创意研究所秘书长林先平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未来,交旅融合的趋势包括将注重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把文化元素融入交通设施的设计和运营中;将加强交通设施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还将推动交通和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持续探索交旅融合

新模式新业态

当下,高速公路服务区,这个旅客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休憩站,已然成为地域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

连霍高速开封服务区“宋文化”主题展示,也为高速公路服务区联动文旅资源综合发展带来了启迪。

“‘宋文化’主题服务区依托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全力打造具有河南历史文化特色、留下‘河南记忆’的精品示范服务区,为过往旅客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体验;同时打通全产业链条,加强高速公路内外交旅文资源整合互动,有助于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江苏理工大学科技园常州旅游创新发展中心负责人王聪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称,高速公路服务区与旅游经济的深度融合,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出行的新需要新期待,也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交旅融合不仅是历史的选择,更是连接美好未来的桥梁。

《“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显示,到2025年,我国高速公路建成里程将达到19万公里,将新增至少580个高速公路服务区。

庞大的高速公路里程和高速公路服务区数量,为“服务区+”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基础条件。再加上,现阶段,旅游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塑与重建,一些新业态正在形成,产业价值链正在升级、重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程度和目的地竞争力越来越依靠产业融合创新。

在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原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洪晓枫看来,交旅融合已成为交通运输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交通和旅游正处于一个互相赋能的时代。交旅融合不是简单的“1+1”,而是“N×N”。

“交旅融合要实现‘N×N’,需要突破简单的加法思维。”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建议,首先,需要加强交通和旅游行业的合作与沟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探索交旅融合的新模式和新业态;其次,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再次,需要不断创新和拓展服务领域,满足游客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期待;最后,还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王聪表示,交旅融合发展模式的重点要以交旅“为何融、如何融、怎么融”为中心,着手破解交通和旅游“合而不融”“融而不实”等问题;要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厘清逻辑关系,确定发展模式,推动交通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深度融合发展,从而实现产业“N×N”突破。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亚欣

0 阅读:16
中国城市报

中国城市报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用专业视角发掘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