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残典型案例|柔性外骨骼机器人:助力康复赋能新生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2025-03-27 11:40:15

科技是改变残疾人生活,助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科技在残疾人医疗、康复、照护、教育、就业、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形势下,加强科技助残,提升助残科技研发应用水平,对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促进科技强国建设和发展助残领域新质生产力,有着重要战略意义。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关心、重视和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协同推动下,科技助残取得显著成效。我国优质助残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要突破,一批助残科技人才、创新团队和骨干企业竞相涌现,助力残疾人跨越障碍,将更多美好生活愿景变成了现实。中国残联新媒体陆续推出科技助残典型案例,展示残疾人工作领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最新成果。

源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技术支撑,柔性外骨骼机器人利用多模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能够精准判断使用者的行走意图,并做出步态响应,易于适应不同人的不同步态特点,通过模仿肌肉收缩对目标关节产生重要助力,辅助患者行走,实现人与外骨骼的人机交互。通过训练,可以矫正异常步态,提高步态对称性,降低步行代谢成本,改善身体机能,加速患者康复进程。

90万步、360公里,轮椅少年重获行走自由! 90万次踏步 足足360公里 相当于长沙到武汉的直线距离 这组运动数据的主人公 竟然是一位 曾被判“无法行走”的 16岁少年 ……

从只能坐在轮椅上,到可以站立、踏步……令少年重新燃起行走希望的这套“钢铁侠同款钢腿战甲”,正是柔性外骨骼机器人。

2023年,家住郑州的下肢瘫痪少年在电视上看到了可以辅助行走的“柔性钢腿”,第一时间和父母特地赶到长沙,想把这套外骨骼机器人带回家使用。

柔性外骨骼机器人就像“机械裤”,打破以往智能康复“只动骨骼、不动肌肉”的机器人样式,充分模拟人体两个筋腱之间的肌肉收缩,自动识别使用者的步态,每走一步都能提供最大15公斤左右的助力,为脑瘫、脑卒中、下肢神经损伤、踝关节骨折等患者,以及下肢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等提供行走辅助。

来源:中国残联计财部并综合湖南残联、青年湖南微信号等消息

编辑:张雪飞

审核:张競丹

0 阅读:3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各界朋友了解中国残疾人事业的有效平台和透明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