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气候在变暖变湿?罗布湖水量增多,西北要重回“隋唐两宋”?

张勋评社会 2023-06-01 13:39:01

罗布湖是隐藏在新疆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的神秘湖泊,湖区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北边缘。该湖泊的面积虽然不大,但却是新疆有名的鱼库,盛产鲤鱼、草鱼、鲶鱼、河蟹等众多鲜鱼,肉质鲜美,无土腥味,深受消费者欢迎。

罗布湖

据央视报道,罗布湖日前迎来了大丰收,渔民们每天早上7:00乘渔船进入湖区,一天能收十几网鱼,产量上千公斤。这些新鲜肥美的“沙漠鱼”两个小时后就被拉到市场上售卖,最远能销售到乌鲁木齐、北京等地。有网友对此感到不可思议:沙漠中干旱缺水,为何还有湖泊可供养鱼?

位于沙漠中的罗布湖,具有养鱼的天然条件

这里说的罗布湖并不是罗布泊,二者的共同点是都位于新疆,并且都是典型的沙漠型湖泊。在地理位置上,罗布泊和罗布湖东西呼应,但前者的知名度更高,历史上曾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别名罗布淖、盐泽、牢兰海、罗布池,《山海经》将其称为“幼泽”。

罗布泊和罗布湖的地理位置

据资料记载,罗布泊的湖面曾达2400~3000平方公里,但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湖泊上游的河水流量减少,湖面逐年萎缩,最终消失在茫茫沙漠中。罗布湖的情况就不一样了,不仅水量供应稳定,而且水质条件也适合淡水鱼的生长。

水质优良、面积广阔的罗布湖

首先,罗布湖地理位置独特,位于塔里木河沿岸,距离塔河最短只有750m左右,湖区东北部经由人工修建的水渠与塔河相连,因此水量供应充足。从2013年开始,巴州尉犁县的农户就看准了罗布湖的水源潜力,往湖中引入了草鱼、鲢鱼、五道黑等经济鱼类,全程采用“人放天养”的模式,让鱼类自由栖息、觅食,养出的鱼以品质优良著称。

罗布湖位于塔里木河的西南侧

罗布湖与塔里木河通过水道相连

罗布湖位于塔里木河下游的始端,水质也与淡水湖泊不同。塔河的特点是源流的水质最清、盐度最低,中下游的盐碱度开始升高。受入湖水体的影响,罗布湖的水质呈现为弱碱性,这种含有微量盐碱的水质用来放养鱼类、螃蟹恰到好处,养出的鱼蟹鲜嫩肥美,比纯淡水养出的水产品口味更好。

罗布湖还具有纯天然、无污染的优点,渔民在放养鱼种时不盲目追求密度,提高了鱼类的品质。值得一提的是,罗布湖的面积还在不断变大,渔业前景可观。据湖区渔民介绍,在2012年时,罗布湖的面积只有几千亩左右,2018年增加到1.2万亩,2023年进一步增至2万亩,目前的水深已超过7m。随着蓄水量的增多,罗布湖的生态环境将越来越好,“沙漠鱼库”也将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罗布湖面积扩大:让人联想到西北干旱区的“暖湿化”问题

罗布湖能成为新疆巴州的鱼库,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稳定的水源。和山区、平原等地形相比,沙漠的渗水率高,保水能力差,而且日照强烈,蒸发量大,能维持稳定的水面绝非易事。

而罗布湖地处西北的干旱区中心,但湖泊面积却不减反增,直接原因是我国的生态治理工程。前面提到,罗布湖与塔河之间有水道连通,但仅凭自然流量也难抵水源损耗。自2000年以来,我国在塔河下游开展了生态输水工程,有效保障了基本生态流量。截至2022年,新疆已累计为塔河下游输水23次,下泄生态水量95.13亿m³,下游植被的覆盖度从2000年的1.9%增至15.4%,沿线湖泊的水源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除了科学调水,西北地区的水源变化格局还受到了自然因素的影响。根据《我国西北干旱区湖泊变化时空特征》的研究结果,在1990~2015年,西北干旱区的湖泊面积整体呈现出增加的趋势。研究数据显示,在1990年,西北干旱区湖泊的总面积为5882.24平方公里,1999年增加到6059.49平方公里,2007年为6458.91平方公里,2015年增至6748.01平方公里,增长态势一目了然。

上述研究中的湖泊涵盖了盐湖、咸水湖、微咸水湖和淡水湖,数量共有108个,面积都在1平方公里以上,所得结论有一定的代表性。

西北干旱区的主要大型湖泊

另一组有说服力的数据来自于我国在50~60年代建立的地面气象系统。经过长达60余年的资料累积,人们客观认识到了西北气候的变化脉络。数据表明,自1950年以来,我国西北的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变,即在温度升高的同时,降雨量一并增多,冰川消融量和径流量逐年增加,湖泊水位显著上升,植被覆盖率明显改善。

综合西北气候的异常变化,施雅风、沈永平等学者于2003年在《第四纪研究》上提出了西北气候转型的科学判断,认为我国西北的气候正在由暖干向暖湿转变。

施雅风先生等人提出西北暖湿化的科学论断

新的研究表明,位于新疆干旱区的塔里木河也成了气候变化的受益者。科研人员统计了近61年来的水文和气象资料,利用趋势分析法归纳了塔里木河径流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在61年间,塔河流域的径流量增加了39.85亿m³,1993年后的径流量急剧增加,在同一段时间内,降雨量增加了20.95mm,温度升高了0.92℃,这和西北变暖、变湿的趋势相符。

塔里木河

塔里木河源流总径流量变化趋势

由此可见,罗布湖水面的扩大也受到了西北暖湿化的影响。还有专家指出,未来的新疆有望成为塞上江南,重回隋唐、两宋时期的辉煌状态,这种说法看似夸张,其实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从暖湿角度看,西北干旱区真要“重回隋唐两宋”?

我国西北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地,是全球同纬度最干旱的地区之一,这里受到高原季风、东亚季风、西风带的共同影响,降水变率大,干旱频率高,是全球生态环境的脆弱区域。但有资料显示,在盛唐时期,西北地区湖泊遍布,水草丰茂,畜牧业兴旺,堪称“世外桃源”。

从科学角度看,要了解西北古代的气候条件,我们无法借用地面气象站的直观数据(在古代,西北并未建成气象站),但可以通过树轮、冰芯、碳同位素等代用资料开展研究。

研究的结果显示,在过去2000年里,中国西北的气候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即公元0~600年的寒冷期,600~1400年的温暖期,1400~1850年的寒冷期,最后就是1850年以来的温暖期。和对应的朝代联系起来就是:东汉到南北朝的冷干期,隋唐到两宋的暖湿期,明清的冷干期以及1850年至今的暖湿期。

中国各个朝代的干湿冷暖格局

在隋朝、唐朝以及南北宋时期,我国西北正处于暖湿期,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大繁荣、大发展时期。如今,干旱的西北再次呈现出了暖湿化的趋势,自1961年以来,西北干旱区的温度平均每10年提高0.34℃,降水量每10年增加7.7mm,按照目前的增速推演,西北确实有“重回隋唐两宋”的趋势。

西北干旱区1996年以来显著转向“暖湿化”中降水(a)和温度(b)的贡献

此外,我国学者还推测了西北气候的未来变化情景,利用不同资料进行大量的预估模型研究。其中,基于CMIP6的多模式集合预估模型表明:在不同情景下,21世纪的西北地区将继续保持升温态势,具体是在2019~2099年间,干旱区升温速率为0.32℃/10年,到21世纪末,平均气温将比现在高出2.5℃左右,达到11℃。

在降雨量方面,未来西北的雨水增速将逐渐放缓,增加率为3.0mm/10年。到21世纪末,西北干旱区的降雨量会比当前增高出24mm,达到200毫米左右。

科学家认为,到本世纪末,西北的降雨量似乎很难达到250mm的半干旱区阈值,这意味着变湿的幅度难以扭转西北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格局。不过,模型预估和趋势外推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只能用作参考资料,未来的暖湿趋势仍需持续关注。但只要暖湿化特征能够持续且温和呈现,这一变化就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总结

西北地区拥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中的水资源就是生命之源,一河一湖都显得弥足珍贵。在暖湿化的背景下,西北干旱区的降雨量呈现出增多趋势,气温和雨量的变化正改变着西北地区的气候环境。

当然,要建设大美新疆,不能忽视人与自然的共同作用,罗布湖就是一个例子。罗布湖的复苏既有西北暖湿化的因素在暗中助力,也受益于我国生态项目的直接影响。在21世纪,新疆沙漠中绿洲遍布、水网相通的情形或将再现,我国的科学治理也有望打造出更多风景优美、鲜鱼满塘的沙漠绿洲。

0 阅读:3

张勋评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