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转轮手枪因为装填弹药、退壳或保养时,均是将弹巢从弹巢框架中向左侧推出。顾名思义,转轮手枪也被称为左轮手枪。在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里藏有两支特殊结构的转轮手枪,这两支枪弹巢(转轮)是从枪框右侧推出的,确实难得一见。这两支枪便是法国的Mle1892式转轮手枪。
法国Mle1892(简称为M1892)转轮手枪(也被称为“勒贝尔转轮手枪”和“8毫米圣·艾蒂安”转轮手枪),是一款转轮右侧摆出装填枪弹的手枪,由圣·艾蒂安兵工厂①(MAS)生产制造。该厂现已并入法国奈克斯特国有国防企业集团。虽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勒贝尔在该枪或弹的设计制造上有任何贡献,但是可能因为他作为选型委员会主席选择了该枪的设计的缘故,该枪常被称作“勒贝尔转轮手枪”。作为法军M1873转轮手枪的替代品。该枪从1893年开始装备法军,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声名鹊起。尽管M1892转轮手枪最初的设计仅为军官的个人配枪,但其产量在1892年到1924年间超过了350000把。法国陆军、海军,以及国家宪兵队等均配发此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士官们虽然继续佩用M1873和M1892转轮手枪,但同时也开始大量配发.32自动手枪(鲁比自动手枪)。1935年,M1892转轮手枪被鲁比自动手枪正式取代,但许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仍在服役,甚至被作为纪念品带到了美国。事实上,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M1892转轮手枪仍在法国警察部门继续服役。此外,该型枪也曾在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摩纳哥、西班牙、瑞士等国广泛使用。
M1892转轮手枪采用了双动整体转轮座设计,通过向右摆出转轮充填弹药/打开弹膛,或将空弹壳从转轮推出。重新装弹后,转轮摆回套筒座固定,表面经过硬化处理的转轮定位口盖位于套筒座的右侧。此外,转轮座的左侧板可以沿前方铰链打开或转回,以解决枪内部部件的润滑和清洁。这些部件每个都标有编号说明其拆卸的顺序。每一只转轮手枪的生产年代都铭在枪管的右侧,比如“S1895”。铭文“Mle 1892”手工刻写在枪管顶部。M1892转轮手枪通常装在一个封闭的蛤形大皮枪套里,枪套的皮质顶盖下与枪套间藏有一小型套,套中藏有三排,每排可装4至8发的弹环,共可装16发子弹(有说12发)。枪套背面有两个吊带环用于吊挂背带以方便携带。其枪套与日本产明治二十六年式转轮手枪枪套大小、形状、结构基本相同。因笔者未能找到打开顶盖的M1892枪套,现将日二十六年式手枪枪套“拿来”做一参考。
M1892转轮手枪最初装载的是与.32-20WCF②极为相似的8毫米黑火药枪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发了后来的改进型号。此后,M1892装载的虽然还是8毫米枪弹,但是弹中装载的是无烟火药,其威力可达到.32ACP③手枪弹的威力。相比同时期的其它军用转轮手枪,包括韦伯利转轮手枪(.455/.38)及其前身MAS1873转轮手枪(11毫米 Mle1873 11×17毫米R),M1892转轮手枪是一种口径较小的手枪。而对于其8×27毫米的弹药来说,作为一款军用手枪,其枪座相对于其较大的后坐力,略显单薄,只能勉强达到.32ACP枪弹的标准。需要注意的是,该枪还有数量庞大的不同的版本,包括西班牙仿制品和圣艾蒂安兵工厂的民用型。
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馆藏的这两支枪,一支为1902年生产,另一支为1930年生产,枪号分别为“H45844”和“G89949”。除枪号外,两支枪外形结构基本相同,以枪号“G89949”为例做一介绍。该枪口径8mm,膛线4条右旋,枪转轮框顶后部设有“V”形缺口式照门,照门前转轮框顶部开有一段凹槽,作为照准沟以便于瞄准。枪管前部顶侧设有固定式台状工形准星。枪管外部下半部分为圆形,上半部分包括顶面及斜向的左右两个侧面共三个面。枪管顶部手刻的“Mle1892”应为其型号。紧挨着的右侧面刻写的”S 1902”应表示1902年生产。另一侧刻有圈中带“L”和圈中带“B”的两个图标。该枪右侧转轮下方的转轮框上刻的“G 89949”应为其枪号,其后靠近握把处的光面上有两行手刻的花体铭文,上面一行是“Mre dArmes”,下面一行是“St Etienne”,这应该是指生产厂家:圣·艾蒂安兵工厂。转轮后方转轮座右侧紧靠转轮设有一转轮定位口盖,击锤外置于转轮框后上方,击锤上设有击锤顶纹。圆形握把由两块木质护木包裹,表面菱形滚花处理。左右两侧护木结构略有不同,左侧护木略厚于右侧护木。枪把底把设有可左右摆动的枪带环以便于携带。
使用一字改锥,逆时针转动转轮座左侧左下角的转轮摆出连接轴限位螺帽,卸下螺帽,将右侧的定位口盖沿枪身向后扳平,将转轮向右侧推出。转轮后侧面转轮孔旁边靠近轮边的地方分别刻有“1”“2”“3”“4”“5”“6”一一对应着每个弹仓孔。“1”和“6”之间刻有一皇冠下加“E”的标示。抛壳挺上也有一同样的标示。接着使用一字改锥,将枪身右侧后部,握把上方的紧固螺帽逆时针旋转松开,从枪身后部将枪身左侧连着扳机护圈的左护板沿左前部的铰链轴翻开,同时将左护木向上向外拔出,簧夹、击锤构件、扳机组件就露出来了。其中簧夹、击锤构件、转轮顶、扳机上分别刻有“1”“2”“3”“4”拆解顺序号。笔者沿枪身向外向右下抽出簧夹(1),向外拽出击锤构件(2),将转轮顶(3)向后扳出后,连带扳机(4)向外拽出扳机组件。到此该枪被拆成了限位螺钉、紧固螺钉、转轮构件、枪座、左护木、簧夹、击锤构件、扳机构件共8件,对该枪进行了不完全分解。可以看出来,在枪座前框内、握把护木内以及击锤右侧使用了三个簧夹,利用簧夹分别给转轮连杆下方的轴定位、给击锤击发和扳机松开后回位提供储存动力。
此枪结构精巧,特点鲜明。其左侧铰接的护板设计十分吸引眼球。这个结构便于内部零件的加油润滑,清理维护。虽已历经百年,但今日看来时尚与实用尽显。该枪部件的组合按拆解相反的顺序进行即可。但要注意:1、护木要向后向下安装到位,不然会影响击锤运动;2、安装击锤构件时,转轮要在下部时向后推转轮组件,才能向后顺利推入。但由于其生产于19世纪,暴力拆解和组装枪支肯定是不行的了,可能造成重大损失。
该枪结构紧凑,精确可靠。射击前,沿枪身向后扳平转轮定位口盖,向右推出转轮,装入子弹,将转轮推回转轮框中,扳定位口盖回竖向位置,即完成了弹药的装填。射击时,可以先竖起击锤,扣动扳机击锤击发以实现单动射击。也可以不竖起击锤,将扳机扳到最后,带动击锤竖起落下击发子弹以实现双动射击。射击完成后,沿枪身向后扳平转轮定位口盖,向右方推出转轮,向后推动转轮前方的退弹杆,其星形退壳挺即可将弹壳一次性推出。松开退弹杆,又可以继续装弹,继续进行下一轮射击了。
由于其装填子弹和退弹壳均需要向右侧推出转轮,而大多数人多习惯使用右手操持手枪,右手单手向右侧推出转轮很难,需要另一只手帮忙才能完成。而转轮左侧摆出的情况下,右手一只手就可以借助食指快速完成转轮摆出动作,从而加快了子弹更换装填的速度。况且即使右侧能方便的甩出转轮,退壳装弹也需要换手枪到左手结合右手来操作。估计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左轮手枪常见,而“右”轮手枪难觅的原因吧。
火炮2468
0ii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