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瑟瑟的冬夜,街头巷尾的便利店透出暖黄的光,玻璃橱窗后,咕嘟咕嘟翻滚着的关东煮散发着迷人的香气,瞬间驱散周身寒意。这看似普通的小吃,背后却藏着悠久的历史与多元的文化,今天,就一起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关于关东煮的起源,主流说法认为它源自日本。最早可追溯至室町时代,当时有“田乐”料理,人们把豆腐切块、插上竹签、涂上味噌后烤制,简单又美味,深受民众喜爱。随着时间推移,食材逐渐丰富,不再局限于豆腐。

到了江户时代,关东地区的人们做出创新,将食材放入酱油高汤中煮,现代关东煮的雏形就此诞生。因为这种煮食方式在关东地区率先普及,传到关西后,为与当地原有料理区分,便被命名为“关东煮” 。

在演变过程中,关东煮的食材不断丰富。起初主要是萝卜、豆腐、魔芋等素菜,后来加入鸡蛋、鱼丸、竹轮等荤菜,如今更是多种多样,满足不同人的口味。汤底也越发讲究,传统的用海带和柴鱼片慢煮出汁,再加入酱油、砂糖、味淋等调味,汤色略深,味道鲜香醇厚,也有商家研发出大骨汤、番茄汤等特色汤底。

除了日本本土的起源说法,还有一种有趣的观点认为,关东煮可能与广东料理有关。据说江户时代,一位来到堺(大阪附近)的中国人食用的一道炖菜,启发了当地人。最初被称为“广东煮”,后逐渐演变为“关东煮”。大阪著名おでん老店“たこ梅”(Tako Ume)的第五代社长冈田哲生先生也曾在采访中表示,自家店的初代老板受堺海边上中国人食用的杂炖料理启发,创造出这一料理 。不过明治时代后,关东煮传遍日本,并根据不同地区的食材和饮食习惯发展出各种地方特色。

日据时期,关东煮传入台湾,闽南语发音类似“黑轮”,所以在台湾它又被叫做“黑轮”,食材也根据当地饮食习惯,由蔬菜海鲜为主转变为海鲜制品和肉类并重,像增加了各种贡丸和香肠等,底汤也变成浓郁汤头。后来传入中国大陆,在保留传统日式风味的基础上,又衍生出麻辣口味,迎合了更多人的喜好。

无论是起源于日本关东地区,还是与广东料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东煮都以其独特魅力,从日本走向世界,成为深受大众喜爱的美食。它不仅是冬日里温暖身心的美味,更是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独特符号,在不同地域绽放出别样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