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为【高能E蓓子】原创,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转载请后台联系,但欢迎你们转发到朋友圈。
国庆档电影大家审判了哪几部?
今天我看到一个有趣的热搜,说“志愿军 不像陈凯歌拍的”。
怎么一个片子还“开除”导演呢?点进去发现结果大家是在夸片子好看。有一说一,《志愿军:雄兵出击》确实是今年国庆档我很推荐的电影。
战吧?战啊!这部电影讲的是抗美援朝的故事。
但这一次影片的视角不同,它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在新中国刚成立一年的艰苦时刻,我们为什么要和当时的蓝星第一强国掰腕子?
影片没有绕开动机不谈,而是细致、有层次地从各方诉求和多个视角讲述了这一战的必要性。
朱亚文饰演的归国军工专家,在纸上算不出我们的胜率,能算出的只是武器、钢铁、经济的巨大差距,他据理力争,想要告诉大家,出兵是一件不太符合“科学“的事。
前无苏联帮助,后无先进武器,在巨大的差距面前,为什么我们还是选择了硬掰?
影片很快告诉你:因为不掰腕子,就会连桌子都没有了。
有几个快速闪过的镜头让我印象深刻。
志得意满的美军驾驶着战斗机,在东北边境上空而过,扔下炸弹后潇洒离去,但无辜的平民被烧伤,等待收获的农田被大火焚毁。
那一刻,你无法不愤怒。
当觉得胜券在握的美军指挥在鸭绿江对面,举着相机拍下燃起弹火的中国边境,轻飘飘地说,会让这张照片出现在全美人民的报纸上。
我们已经知道,这场战役无法避免。
但这场掰腕子,绝不只是领导人的决策,在朝鲜前线,电影也罕见地刻画了:志愿军战士如何在这场战争中找到自己的锚点。
38军在一开始的部署里,企图多做准备,减少战士们的伤亡,然而这种准备却延误了战机,差点酿成大祸。
军长梁兴初在被总司令批评的时候,以他之口,说出了众多战士的困惑——“已经打到看见新中国了,为什么还要接着打?”
周恩来说:“因为只有打赢,中国人才能生存下去”。
彭德怀说:“你我生在这个时代 ,牺牲是我们一定要付出的代价。你不付,儿子付孙子付,我们这辈人,一身血两脚泥,还是我们付吧。”
影片层次分明地推导出一个结论:
这是一场无法避免的生存之战,也是属于志愿军们的信仰之战,他们共同捍卫的,是那个刚出生一年的新中国。
于是“逆天改命”成为必须,纸面上推导不出来的结果,濒临深渊,背水一战,民族生存的意志可以超越制空权、装备代差等问题构成的现实困境——
为何而战,何以为战,答案都写在人物与情节的交互中。
谁是最可爱的人?我觉得有意思的是,电影找到了一个很巧妙的点,让毛泽东完成了逻辑闭环: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开战,也是人民给了开战的底气。
影片中,众多个体出现在恢弘的历史叙事中,导演对个体意志的刻画精准又不失温情,给了故事不一样的底色。
曾经亲手为袁隆平接生,一手缔造了新中国妇产医疗科学体系的林巧稚出现在国庆典礼上。她因为接生姗姗来迟,温婉沉静地讲述自己刚经历的接生过程。
当主席问她,如果有一天敌人的炸弹扔到你们协和医院,你会怎么办?林巧稚没有丝毫犹豫地说:“我会用生命保护所有孩子”。
“林巧稚的启示”也成为整场战争的隐线。
毛泽东也要赌上一切去保护新生的共和国啊,为了孩子能够在和平中长大,为了未来能够宁静而光明,这一代人可以流血牺牲。
影片还在“普通人”身上着笔很多。志愿军在朝鲜是一个战场,各界精英在国内的支援是一个战场,而铮铮铁骨的伍修权在联合国打一场几乎不可能赢的外交战争,同样是一个战场。
每一个战场上,不同的战士都在拼搏,也都在牺牲。
章子怡饰演的唐笙对张子枫饰演的李晓说,羡慕她还有家的钥匙,因为唐笙从抗战胜利后就没回过家。
这也是无数知识分子在建国初期真实的工作状态,人才匮乏、百业新生,他们是为了民族的未来在自己的岗位上鞠躬尽瘁。
毛岸英出场的时间很短,但他却和杨三弟构成了战场中的暖色,他帮助刚刚经历战友死亡的新兵杨三弟从战后创伤应激障碍里走出来,两个人在房间里聊起毛岸英那双“爸爸送的皮鞋”。
然而炸弹轰隆而至,那双被拿走的皮鞋还没来得及物归原主,英魂已逝,当杨三弟将修好的皮鞋轻轻放在墓前,战争里的温暖和残酷,无须多言。
领袖的儿子,人民的儿子,在这场战争中并无分别,随时预备着青山埋骨。
第一场战斗中拼死击毁坦克的通信排排长,奔袭三所里时口鼻出血跑死在路上的无名战士,为了顺利过江,在寒冬里脱下裤子,光腿涉水而过的38军113师的战士们。
他们都是一样的,肉体可以被摧毁,但意志永不磨灭。
这也是我对这部电影感触最深的一点——
当然是宏大叙事,自然是群像+特写,但导演用一个个温情的笔触刻画出一个个鲜活的人,我们看到的是国家意志与人民意志的共振:
谁是最可爱的人?人民说是志愿军,而志愿军说是人民,这种双向奔赴温暖而坚决。
能打胜仗的我军
此外,《志愿军:雄兵出击》我最喜欢的一个点,是在关于我军“为什么能打胜仗”的问题上,跳出了一些传统的套路。
过去我们的文艺作品总是强调,志愿军是用意志与血肉战胜敌人的钢铁,这当然没有错。
三所里奔袭,14小时战斗前进72.5公里,在完成强行军的过程中连续接敌,突破了数道封锁线,人类战争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强悍的轻步兵。
有众多钢铁意志创造的奇迹,但是我军始终是坚信唯物主义的军队,我们的胜利绝非只靠意志。
志愿军为什么强?因为我军在长期战斗实践中练就了极高的战术战略素养,一个侦查小队中,既有38年(入伍)的八路,也有29年(入伍)的红军。
“人类最强轻步兵”首先是实力强。大量经验丰富的基层指战员、官兵一体、上下同欲,都是胜利的基础。
这支军队有素养、有决心,同时也有性格,有信念。
江潮的113师最初搞无线静默,未能如期进入战场,面对兵团司令韩先楚的问责,他说“我坚持真理”——这比单纯服从更可贵。我军从不是克隆人部队,克隆人军队也无法像我军那样以弱胜强。
一个团,一个连,甚至一个班,都能在大量减员、指挥建制残缺的情况下独立完成判断和部署,这是长期拥有优质通讯条件的敌方做不到的,正是是极好的战术甚至战略素养,支撑了志愿军完成“不可能”的军事行动。
有一个镜头,志愿军连级部队一边跑一边开会讨论战术,这是红军时期就有的传统:让战士参与讨论、真正理解战术任务,在失去上级指挥的时候,才能阅读战场,做出正确的决策,这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
113师在三所里两面拦截美第9军和陆战1师时,果断决定开辟侧面的第二战线;3连在松骨峰阵地承压的时候,也开辟了第二战线,各级指战员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而战士能够不畏牺牲去执行,这是军队的“硬实力”的一部分。
智慧都用尽的时候,才是意志对决。
松骨峰战场上,随着那一句“3连还有能打的吗?”尘土中缓缓举起了许多手,每个战士都带着伤,就是弹尽粮绝的时刻,唯勇者能胜。
镜头画面切换,伍修权在联合国也举起了手,两个战场于是呼应起来:我们有钢铁意志,但我们不是莽夫,胜利从来不是倏然降临,而是细节、经验与战术的积累。
东北墙上写着: 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
重庆渣滓洞的墙壁上刻着:失败膏黄土,功成济苍生。
志愿军赤红双眼,在松骨峰死战不退。所有这些牺牲,都是为了后人不再战斗。
结语我们该用怎样的作品去纪念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那些英勇无畏的战士?
我认为,需要的并不是复杂的符号、精巧的结构和抒情的言语,而是对历史真实的确切理解和发自内心的认同。
只有认同新中国的理念,才能明白这支军队为何而战,理解它、中华崛起,人民安乐流血牺牲的勇气;只有认同这支军队的组织方式、战术体系,才能理解它如何在装备全面劣势的情况下取得奇迹般的胜利。
主旋律作品容易流于模式化叙事,这是摆在导演和主创面前的难题。但他们交出的答卷我看到了,令人欣喜。
朝鲜战场没有“堆人头”,我军长期兵力劣势,原则上不打大规模密集冲锋,与西方宣传恰恰相反,志愿军之所以强,强在大兵团在运动战争中复杂的穿插集结、炮兵的高效火力投放、强在世界历史上顶级的步炮协同水平,更强在基于社会理想的钢铁信念。
我认为一部电影的史观,是比镜头语言、故事结构、表现手法都更重要的事。真实是一个历史故事内在张力的基础,也是打动观影者的关键要素。
人物与细节的优秀只是一个方面,人民史观,才是《志愿军:雄兵出击》真正胜出的地方。
做有深度的心灵SPA和有格调的故事
喜欢请分享哦!么么哒!
E姐换新Logo咯!各位闺蜜认准正版↓↓↓
都市男女的心灵SPA
以学术的严谨看贵圈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