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突然看到一个新说法,“恶意不买房”…
大家看到“恶意不买房”这个词时,都会很吃惊。至少,也会一愣。不买房,也成恶意的了?仔细查看了一下新闻,才发现这个说法也不算太新,居然已经出现有半年多了。
这个新名词,出现在2022年7月中旬,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薛家岛街道办事处发布的“关于做好促进居民购买新建商品房的通知”里。
街道办事处,是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是基层政权组织。一级政府下发通知,要求居民买房,不知道是不是超越了他们的职能。政府部门,怎么成了房地产开发商的中介机构了?而且中介机构也没有权力强制居民购房吧?街道办还在通知里发明了“恶意不买房”这个新名词,幸亏,他们对那些拒不买房的民众不拘留,不抓人,不罚款,各种强制措施都没有,只是“一律提醒谈话”。
薛家岛街道办事处在购房通知中还要求,截止到本月底,每个合作社,要“完成网签新建商品房不少于2个。”也就是说,每个社区,在这个月底之前,必须购买2套新房子,二手商品房不算。据薛家岛街道办事处下面的某社区的工作人员表示,卖房这个工作,“还将纳入2022年度社区工作考核。”完不成任务,社区要被扣分,社区的支部书记,还要被罚款。
自2022年以来,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关于救市的步伐,越迈越大。
国家层面上,去年11月至今,各项利好政策接连落地执行,主要表现在大力扶持房企复苏,甚至迎来了宽松周期。
地方层面上,从买房送农作物到下乡卖房,再到恶意不买房要被约谈,没有最魔幻,只有更魔幻。纵观这些救市举措,基本分布在小县城。
但是如今,救市政策已经从弱二线城市蔓延至强二线城市,甚至深圳最近也在疯狂试探,全面推广二手房“过户抵押”模式、拟推共有产权房。
国家做出了各种努力,但是到目前为止,收效甚微,为什么呢?
高赞回答中有这么一句话:
“你放出除降价以外的一切措施,我提供除购买以外的所有支持。”
以前房价高,其实不是刚需买房,是炒房团和地方财政的缘故。高房价的背后并不反应我们老百姓的高收入、高消费。
蔬菜、猪肉、粮食涨价,被地方执法部门以“哄抬物价,扰乱经济秩序”为由,予以重罚打击。房子涨价,却是受到鼓励的,不买房反而成了恶意不买房。
市场经济社会,任意涨价是应该受到限制的,但消费自由连计划时期都不会被限制,消费自由都要被冠以“恶意不买”,还叫什么市场经济?
90后、00后的年轻人也看透了这一切,学会了躺平,没有了接盘的打算。不生娃,不买房,真的是年轻人没有担当,不想承担生活压力吗?
年轻人并不是不需要房子,而是大家面对疯涨的房价已经开始怀疑人生,每个人对投资都不知所措,对未来也失去了方向。一觉醒来,哪里都是被收割完的韭菜地,惨不忍睹的房产市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迎来春天,大家还是看好自己的钱袋子心里比较踏实。
年轻人,怕未来没钱啊,谁不想生娃,谁不想有自己的房子?但谁都怕没钱买面包吃。
消费不起的背后是,大家对未来的担忧。
现在有不少专家为房地产商站台,叫嚣着:“恶意不买房要惩罚”、“恶意不生孩子要惩罚”、“年轻人恶意不买房不生娃,地方财政和养老金怎么办?”
天天逮着年轻人来骂,年轻人为啥不结婚,为啥不买房,为啥不做这个那个等等,我就想说一句:年轻人有什么错?是不是这个世界只有年轻人?为啥都要年轻人背锅?最后, 你看看自己说的那是什么鬼话!
诚然,目前房地产的压力的确很大,但是要救市的话,自己放开调控政策,自己来一波涨价去库存,你们这样也吃相太难看了吧。
2月初,上海的一波新政策对开始群租房下手。原因何在?
因为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只租房不买房。并非所有的租房人都买不起房,而是不愿买,房价太高,大多年轻人不肯接盘,宁可住得将就些,有钱存着,过几年带回老家置业不香吗?
但没有人在上海买房,上海的房子该谁来接盘?只有让他们在当地买了房,才能把劳动力和消费力留下来,才能保持经济可持续。
正所谓你有你的张良计,我有我的过墙梯。你们不是租房吗?我取消群租房,减少房源,间接提高房屋租金,看你们还租不租。清理群租房,原来一套房子可以租给3、4家人,现在只能租1家人,房东成本不变,租金也就不能少,人均租房成本就上去了。租房成本上去后,有些人就会觉得不划算,考虑自己买房。
为了对付这群不讲武德的年轻人,办法总比困难多。为了振兴房地产,全国各地完全可以学习效仿,让躺平的年轻人开始为房地产行业做贡献!
现在的“恶意不买房”、“恶意不贷款”、“恶意单身”、“恶意不生育”,
那未来呢?
会不会还出现“恶意提前还贷”、“恶意储值”、“恶意低消费”?
有的人把地价、房价炒到了天上,现在没人愿意接盘了,开始辱骂我们恶意不买房?给扣一个恶意不买房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