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唯一记载“武王伐纣”的文物,仅存33个字,被评为镇国之宝!

霭云深处 2025-01-15 20:06:33

在《封神演义》中,武王伐纣的故事充满了神话色彩,许多电视剧也将这段历史演绎得神秘而漫长,仿佛是一场壮丽

.的史诗。

但历史上,唯一记载武王伐纣的文物,只有简短的33个字。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个文物还被列为“九大镇国之宝”之一,足见其重要性和珍贵程度。

武王伐纣的历史谜题

现在我们熟知的许多神仙形象,比如“二郎神”杨戬、“三太子”哪吒登,都是曾经帮助武王伐纣的功臣,因为功劳大,所以才有机会成为神仙。而这不管是民间神话,还是各种文学作品上都是如此记载。

但其实关于武王伐纣,历史上一直有很多讨论。其并不像我们现在常听到的,只是一场牧野之战就盖棺定论。事实上,许多学者认为,武王伐纣是经过了一系列漫长的斗争,最后才在牧野决战,彻底击败了纣王。

我们对于牧野之战的印象应该都是周武王先和纣王两人阵前喊话,接着纣王的军队临阵倒戈,最终击败了纣王。眼看大势已去,纣王逃回朝歌,并在摘星楼自焚。

在一些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也都对这一战添加了不少神话色彩,两军之间的各员大将相互之间斗法,打得天昏地暗,最终以纣王的失败而宣布结束。而一直等到利簋的出土,大家才知道这一段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

利簋上的铭文,虽然只有33个字,却明确解释了武王伐纣的过程。

这几个字就明确解释了,铸造利簋的时间,是在周武王讨伐纣王之后。后续还有“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说明利簋是为了纪念武王伐纣所铸造的。

根据专家的解读,这段铭文的意思就是说,周武王征讨商纣王仅仅用了一夜的时间,在甲子日的早晨就已经占领了朝歌,在八天之后的辛末日,进行了论功行赏。

可见,牧野之战并没有《封神演义》中所描述得那样,有诸多的精彩故事,而是短短一夜之间,周武王便击溃了纣王,迅速结束了商朝的统治。

利簋的出土改变了人们对于武王伐纣这段历史的看法,那么,这个利簋到底是什么来历?为何有着如此高的权威呢?

利簋

利簋到底是什么呢?首先要知道,青铜在古代被称为“金”,它是极其珍贵的金属,只有王族才有资格拥有,一般贵族都难以得到。而利簋就是周武王为了奖励有功之臣,赐给一位“有司”的礼器。因为是由“利”铸造的,所以称为“利簋”。

利簋的腹部和方座上的装饰以饕餮纹为主,以各种兽面纹,云雷纹等多种纹路作为装饰,让利簋充满了庄重感和神秘感。其中的饕餮纹其实有两种意思。

第一种是展示主人的威严感,用来震慑平民、镇压邪祟,第二则是为了告诫自己的子孙后代,切莫像饕餮一样贪得无厌。基本上被刻上饕餮纹的青铜器,都是有着想要流芳百世的意思,希望自己的子孙可以永远继承下去。

可以说,利簋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证明武王伐纣的具体时间。在过去一千多年里面,仅仅是针对于时间这一点,历史上就诞生了几十种说法。因此得知武王伐纣的具体时间对于我国的历史有着重要意义。

那么武王伐纣的具体时间究竟是什么呢?

通过利簋铭文当中所提到了“甲子”,“岁”等等关键词,专家们推断出了牧野之战的时间是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号,这也成为了划分商周两朝的时间点。

除了具体时间之外,也进一步证明了不少古典文献当中对于武王伐纣的各种史实,比如《尚书·牧誓》等等文献。同时也证明了武王伐纣当中的牧野之战是真实存在的。

利簋的争议

虽然利簋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已经被确定了,但对于利簋还是有着不少的争执,就是利簋上铭文的真正释义。不少人认为牧野之战并非是周武王和商纣王之间的唯一战争,然而,主流观点则倾向于将牧野之战视为周武王伐纣过程中的唯一决定性战斗。

有一种说法认为,利簋上的铭文描述的是周武王对商纣王的最后一次进攻。有一种说法认为利簋上的铭文所表达的是周武王对商纣王的最后进攻,因为从历史文献上所记录的周武王和商纣王之间的距离,周武王在前往朝歌这么远的路途当中,商纣王怎么可能不派遣军队去阻拦周武王呢?

所以不少人认为,这其中所描述的是周武王和纣王之间最后的战役,在此之前周武王和纣王之间已经爆发了不少战争。并且在这一过程当中,纣王身边仅剩的精锐部队全部被消灭掉了,所以牧野之战才会如此顺利,仅仅只是用了一夜的时间就将其消灭干净。

不过,这种观点也存在矛盾。毕竟,纣王的精锐部队大多被派去远征北海,留在朝歌的正规军力量有限,除了纣王的亲卫队,几乎没有精锐部队。而且,那个时代的通信系统并不发达,周武王完全有可能避开大规模的抵抗,直达朝歌。

第二种说法则认为,铭文中的记载不仅仅是那场战争,而是讲述了在甲子日清晨,周武王举行祭祀活动,随后士气大振,进而战胜商军。在胜利后的第二天,武王开始论功行赏,犒赏有功之臣。

第三种说法则是周武王是在黎明的时候发动了牧野之战,但一直打到天黑才占领朝歌,在八天之后才论功行赏。

这两种说法都没有错误,“唯甲子朝”当中的“朝”确实有早上的意思,并且按照当时的习俗规定,在打仗之前是一定要祭祀。更何况还是一个如此重要的作战,怎么可能不祭祀呢?

其中的“岁鼎”也有可能是祭祀的意思,因为“鼎”在当时主要就是用来祭祀使用。

天黑才占领朝歌的说法也没有错误,主要依据是“王在阑师”这一句话。“阑”在古代有一种意思就是夜晚,“师”在商周时期的意思是大规模军队,“王在阑师”也可以理解成周武王大军一直打到夜晚才宣布胜利。

至于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其实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一个完全的结论。目前已知的文献当中几乎无法证明这些说法是错误的,同时由于是甲骨文所记载,很多文字在当时的含义和现在完全不一样。也许关于利簋的争议,只有在其他文物出现的那一刻才会结束。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