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过一个网友的帖子。
发了一条“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后,很快就收到了朋友的消息:“又发了什么见不得人的朋友圈?”
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私密状态发布,朋友圈也会有头像红点提示。
后来,微信团队公开致歉,并表示bug已被修复。
帖子下面,网友纷纷评论:
“吓死了”;
“这不就是我的日常操作吗“;
“差点连这小小的快乐也没有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家都选择用一种新的方式发布朋友圈:
先私密发送,过段时间再公开。
悄悄发布自己的动态,再给真正关心自己的人留一扇窗。
成年人消失在朋友圈的真相,真的太戳心。
01
朋友圈背后,都是独自承担
看到过一句话:
“年轻时喜欢热闹,中年以后,却想把自己的生活调成静音,全身心地经营好自己。”
人到中年的默契,或许就是在别人面前风轻云淡,内心的酸楚却独自承担。
五一假期,参加了一次同学聚会,很有感触。
当天,曾被我们称作“公主”的可馨姗姗来迟。
对于自己的迟到,可馨不停道歉,大家也纷纷开起玩笑:“没事,公主有迟到的权利。”
没想到,可馨却瞬间红了眼眶。
原来,可馨的生活并不顺遂。
口罩三年,老公的生意一落千丈,投资新的项目,血本无归。
父亲查出了脑瘤,刚刚做完手术。
上小学的儿子厌学,每天只想玩游戏。
平时很少联系,也看不到她的动态,谁也没想到,才几年的时间,她的生活已是满目疮痍。
谁都不敢相信,一直都被大家钦羡的人,竟也在生活面前俯首躬身。
《这个杀手不太冷》有段对白:
“人生总是那么痛苦吗?还是只有小时候是这样? "
“总是如此。”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
年轻时的鲜衣怒马,终是抵不过命运的刁难,再多的辛酸,也只能独自消化。
朋友圈里的生活,都是璀璨烟火,人间值得;
现实生活,却都是孑孓独行,亦步亦趋。
人到中年,最体面的疗伤是沉默。
02
关掉朋友圈,是在告别焦虑
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
贴主说,自己关闭朋友圈已经很久了,原因很简单——焦虑。
“正在为房租又涨了各种焦躁,却看到大学同学在秀自己全款买的房。”
“我的方案刚刚被boss毙掉,转头就看到分公司同事的视频文案成了爆款。”
“被父母各种催婚,点开朋友圈就看到发小又在晒娃。”
看到朋友圈里的每个人都在光鲜亮丽地生活,自己所有的努力和拼搏却显得如此平庸。
自己刚刚做好心理建设,却被别人的光亮映衬得一事无成。
这样的情绪,或许每个人都曾有过。
罗素曾在《幸福之路》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
“人之所以感到不幸福,很大原因来自于竞争。所谓的生活斗争,实际是对成功的竞争。”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不幸,并不是第二天没有早饭,而是自己在啃馒头的时候,发现邻居在吃包子。
张爱玲曾说: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衣袍,爬满了虱子。 ”
没有谁的生活不辛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不易。
只是有的人会用心经营朋友圈,只展示自己光鲜的一面。
然而,对于旁观者而言,很容易在别人营造的光环下,感到自己的破碎与不堪。
选择关闭朋友圈,是一种隔绝,更是一种自救。
与其在浮躁虚华的世界里暗自菲薄,不如静下心来专注自己的平凡生活。
03
鲜有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
杨绛曾说:
“别晒幸福,别晒甜蜜,别晒发达,也别晒成功,物理常识告诉我们,晒总会失去水分,藏才是保鲜的最好方式。”
深以为然。
记录生活,本来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然而,很多时候的分享,却并不能收到同理心的回应。
想起了销售部的前同事S,因为工作经常会见一些公司的boss,所以经常会发一些合照,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触。
后来她发了一组新车的朋友圈,结果第二天就有人在背后议论:
“人家认识的都是有钱人,难怪又换车了。”
其实S对工作一直很拼,为了赶方案,经常加班到深夜;别人不愿意去的城市,她去;别人不愿意谈的客户,她谈。
每个人都是戴着自己的滤镜,去看那些自己相信的东西。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世上没有那么多的感同身受,多的是冷暖自知。
一张照片要反复修图,既要显得有格调,又不能显得太刻意;
费心考虑九宫格的摆放,图像不能太突兀,色彩也要统一;
文案要精心编辑,不能太多,更不能寥寥数语;
可现实是,你过得好不好,其实并没有那么多人在意。
想起很喜欢的一句话:
真的不用去纠结别人怎么看你,因为每个人都在忙着纠结别人怎么看他自己。
对于生活,比看上去很好更重要的是真的很好。
04
李银河说:
“人生是用来汹涌的,不是用来煎熬的。因此应当回避所有痛苦、肮脏、猥琐之事,只生活在快乐、纯净、高雅的事物之中。”
朋友圈就像自己的房子一样,每个人有设计的权利,也有关起门的权利。
发朋友圈,是希望呈现每个鲜活的当下。
不发朋友圈,是在静心过好眼前的生活。
不论方式如何,我们最终想要的,都是幸福、自由和快乐。
END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云上时光。多平台签约作者,不务正业的心理咨询师,有过10万+文章,只读纸质书,只爱方块字的水瓶座。岁月漫长,愿陪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