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潘磊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又有金句了。
他说造车非常难。
因为做一款车,不是想造立马就能造出来,而是3年后才能上市。
这就难了。
3年后人们的审美、需求、竞争环境,都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
所以他开玩笑说,如果想“害”一个朋友,就鼓动他去创业造车。
小鹏汽车当然已经杀出了一条血路。
何小鹏自己也称,“我们正从死人堆里爬出来”。
这个形容很贴切。
因为小鹏的销量的确抖起来了。
11月,小鹏卖出20041台新车,同比增长245%,环比增长0.91%,基本上脱离了危险区。
今年1-11月,小鹏汽车累计卖车12.15万台。
当然这距离20万台的目标还有点远,但对于小鹏汽车来说,事情正在变好就足够了。
然后今天我们顺着何小鹏的话题聊一聊,跨界造车到底有多难?
跨界造车堪称难比登天,看看特斯拉“死”过几次就知道了。为什么造车难?
因为汽车堪称是人类最为复杂的工业文明之一,将其形容为“工业明珠”一点也不为过。
仅仅是粗略统计,造车就涉及到机械、电子、橡胶、钢铁、冶金、陶瓷、工业设计、电化学等若干超大工业门类。
这其中但凡缺了一环,造车就非常困难。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能把车造好的,基本都是传统工业强国。
可以这么说,如果你不是工业强国,你就没法玩汽车。
但话说回来,不是说你费劲巴拉造出了汽车,就万事大吉。
因为在车子造出来之后,你还得卖出去,并获得全国或者全球用户的认可,才算是成功。
这就像是餐厅一样,餐厅不能依靠为自己的员工提供餐食而生存下去,必须通过持续提升菜品品质,迎合人们的口味变化,才能在市场上获得食客的青睐。
所以你说造车难不难?
跨界造车,更是难上加难。其中原因在于,传统汽车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产业链,并逐渐固定为主机厂集成整车,而把零部件独立出去的相对高效模式。
这种模式对于想造车的新玩家来说,非常不友好。
因为汽车产业是讲究规模的,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
比如一个轮胎,如果你只买100个,那么轮胎厂给出的单价可能是500元,但是如果你下了一个1万个的订单,单价很可能变成了300元。
而且这些供应链企业的产能,一般都是根据车企的产销计划提前规划好的,这意味着生产计划实际上很难调整。
对于新造车玩家来说,挑战就出现了——新玩家初期销量不高,汽车供应链企业实际上不愿意为这些新主机厂服务——一是订单小赚不到什么钱,二是新造车玩家动不动倒闭了,合作风险过大。
新造车企业没法获得供应链企业的全力配合,产品力就难以保障,产品力不好,就卖不动,反过来又影响了资金回收,由此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在这个过程中,倒闭的新造车企业非常多。
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何小鹏说想坑朋友就让他造车,虽然有一点调侃,但却是实情。
在商业竞争层面,走到小鹏汽车这一步,的确像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
但有个现象很奇怪——造车这么难,为什么何小鹏们趋之如骛?因为利益真的太大了。
汽车的价值非常高,光是零部件就有2、3万个,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中间的蛋糕有多大。
而且汽车在智能化以后,已经是一个全新的流量入口。
流量入口是什么?
实际上就是互联网企业的命根子。
在上一波风潮中,智能手机成了流量入口,诞生了一大批巨无霸企业,比如小米、华为手机、OV等等。
而依附于智能手机上的互联网企业,类似于美团这样的,也是流量入口变化的结果。
再对照一下汽车,就会发现,下一轮巨无霸企业很可能就要诞生在汽车行业。
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特斯拉能把丰田拉下马,成为全球第一市值车企,你就说眼红不眼红吧。
这是第一个原因。
当然还有第二个原因,那就是汽车恰好处于一个技术大变革的转折点,即由燃油车向智能电动车的转变。
这个过程很有意思,对于新造车玩家来说,相当于一下子抹平了自己和传统车企巨头的技术和品牌鸿沟。
因为电动车技术,传统燃油车巨头做的也不怎么样。
这种技术上的“平权”,制造了让新玩家入局汽车的机会。
而且这些互联网出身的新玩家,非常懂用户,他们抓住了用户,再逐渐去提升技术和品牌力,通过这种边打边走的形式,也能获得消费者认可。
于是我们看到,“蔚小理”们就杀进来了。
总结而言,就是全新的风口,拉低了汽车制造门槛,从而让造车成为显学。
而何小鹏和他的小鹏汽车,显然也抓住了这个风口。
基于此,虽然他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但能看出来他挺开心。
不知道造车新势力要害死多少人!那些人迟早会爬岀来找卫小理算帐
脱离上下文就单独截取这么一句话感觉就变味了,小鹏这是被有心人带节奏了吧?
小鸟是从死人里面出来的[无奈吐舌]
这话说的也没啥毛病呀?莫不是X9快要上市,又开始疯狂带小鹏节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