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残疾,被卡住的“未来之门”|县中问诊

才干王营评 2024-11-06 08:04:37

课程残疾,被卡住的“未来之门”|县中问诊

原创 乔发 校长会

2024年11月05日 06:31 北京

在新高考改革和多元化升学的背景下,县中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然而,不少县中课程存在“残疾”“散装”“寒酸”等问题,往往忽视全面驱动力,严重制约县中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课程建设这一关键环节上,县中常常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对新高考改革和多元化升学的需求深层次上“无动于衷”,课程理念滞后、体系不完善、结构不科学。导致“千校一面”,特色难成,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成为制约县中内涵式发展转型的阻力,仿佛县中的“未来之门”被紧紧卡住。

新一波冲击来了!

自新高考改革出台以来,多个省市已陆续迈入改革行列。“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逐步实施,这对县中教育来说是一场巨大的冲击。县中担负着落实新高考改革的重大责任,需要在全面研宄新高考改革价值取向和实行办法的基础上,重新定位办学方向和理念,调整原有的课程体系,统筹协调学校各类资源以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

县中就是在一次次的冲击中掉队的,“冲击”的一个核心就是“课程”在随着“新课标”进步,高考也随之律动,而县中常常独抱应试,深层次上“无动于衷”。

不少县中在课程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课程理念滞后,对校本课程建设理解有偏差;校本课程建设零碎分散,体系不完善,特色不鲜明;课程结构不科学,课程安排不合理等。

由此造成“千校一面”的同质化现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问题突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冲突更为激烈。学校更难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和学生,从而导致教育质量的进一步下滑和县域教育的塌陷,成为制约县中内涵式发展转型的阻力。

目前县中课程,不少秉持传统的课程理念,注重应试能力培养,课程理念滞后,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要求两张皮。普遍存在一地鸡毛,校本课程建设体系不完善。课程结构不科学,课程安排不合理。

残疾的课程

“我们现在出现了一个十分可怕的现象,……从小学就完全对着高考,一切为了高考。”一位曾分管某省基础教育的副厅长说,“办学者是考什么教什么,怎么有利于提高分数怎么教,这种情况下,国家的教育方针不执行了,全面的课程结构没有了。”

在高考压力下,不少县中异化了校本课程建设,以为上好国家课程才能提高高考成绩,而校本课程没有实用价值,开不开设无所谓。高考成绩的优异是最终极的惟一目标,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高考不考的,学校就不开设课程。

在李涛的硕士论文中,我们看到江苏四所县中的一组调查数据:在“你们学校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非高考科目课程设置是否充足”一栏中,选择“不够”的占到94%,选择“基本没有”的占到了5%,两者相加,99%的学生都认为学校的非高考科目的课程开设不够。

一些县中仍然秉持传统的课程理念,注重知识灌输和应试能力培养,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滞后的课程理念与当前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培育的呼声不相契合,导致校本课程建设缺乏先进性和前瞻性。

部分县中对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解存在偏差,缺乏对其内涵和价值的深入理解。这种认识忽视了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形成学校特色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这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往往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些县中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这些课程往往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随意的“散装课程”

有些县中一直在尝试进行校本课程建设,但受制于专业人才不足,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往往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布局,导致课程开发显得零散无序。各门课程之间缺乏内在逻辑联系和系统性,难以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县中在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时,往往没有充分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忽视了地域文化的融入和传承,这使得校本课程缺乏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难以形成独特的品牌效应。甚至有些县中往往缺乏对学校自身特色的挖掘和体现,这使得校本课程缺乏个性化和差异化,难以在众多学校中脱颖而出。

有的课程不能从学生个性需求出发,无法获得学生喜欢,课程实施面临极大的困难。有的课程就是对其他学校校本课程的简单模仿,甚至是照抄照搬。有的课程把课程当活动,只有活动程序,没有课程内容,只是为了应付相关部门的课程检查。这些有“量”无“质”校本课程的共有特征就是有课程无课堂,即校本课程只停留在课程表上。

忽视了全面驱动力的课程

县中往往过于注重核心科目(如数学、语文、英语等)的掌握,而忽视了艺术、体育、社会科学等其他重要领域。这种片面推崇特定科目的做法,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缺乏全面发展。

这从向迪的一项调查数据得以印证。向迪以湖北省恩施州两所县中为调研对象,主要是从学校非主干学科(音体美)的开设情况以及课程设置是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两个方面进行衡量的。从总体上看,在所有的选项中“非常不同意”占30%,“不太同意占”40%,说明学校校长在整体上认为自己学校的课程开设情况不理想;从分项上看,在学校音体美课程的开设方面,所有的样本均不认同自己学校这些课程的开设十分齐全,说明县中在课程设置上较为倾斜于主干学科,对于“音体美”等非主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

向迪在县中调查中发现,部分样本(40%)认为学校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与学生个性的匹配度上面有待提高。县中在开设课程方面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完全把所有时间拿来学习高考科目,缺乏对学生创造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埋头死读书的学习机器。一位同学受访者表示,“自己在高三以后,基本上就没有上过音体美的课程了,高一、高二也都是一、两个星期一节(体育课一星期一节,音乐、美术轮上)。但我去xx中学(某市级重点高中)的同学就能正常地上这些课,他们成绩也好,综合素质培养的机会也比我们多。”

由此可见,一些县中可能过于强调必修课程的重要性,而忽视了选修课程的多样性,这限制了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潜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的机会,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往往过于传统,忽视了对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学科或跨学科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导致学生缺乏对未来科技和社会发展的了解和准备,限制他们的视野和未来发展潜力。

寒酸的“县中课程系统”,

影响了什么?

寒酸的“县中课程系统”,主要影响到学校特色发展、学生发展、教育质量发展。

(1)对学校特色发展的影响

高中多元化升学已成为趋势,升学途径包括普通高考、综合评价、强基计划、艺术类高考、体育类高考、港澳高校招生、中外合作等。学校为学生升学要坚持多元化发展定位,这需要扬长避短规划课程。

然而,“县中课程系统”寒酸十足,教师课程资源意识不够,课程资源开发不足,课程设置单一,缺乏多样性,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质量受限。县中以分数作为主要评价标准,使得不同学校间在课程设置等方面越来越趋同,县中所在地区独特的地理区位、自然文化资源未被充分挖掘和利用,县中长久积累下来的地缘性、文化性、个性化差异逐渐消解与模糊,由此造成“千校一面”的同质化现象。

同质化的课程设置使得学校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降低了学校的竞争力和吸引力。缺乏特色的学校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由此衍生出优质生源流失和办学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制约县中内涵式发展转型的阻力。

(2)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生涯规划政策以及多元课程的实施,就是让学生有目标规划牵引动力,并有实际的多元升学渠道。然而,不少县中仅仅瞄准普通高考的课程,舍弃了其他必要课程的教学活动,其实质就是一切瞄准普通高考的功利心极强的教育教学模式。牺牲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换来一部分人上大学,而一部分人却被淘汰。这背后牺牲了多少学生,丢掉了多少学生。甚至有多少学生在道德、心理层面存在问题。

此外,千校一面的课程设置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需求,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同质化的课程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办学缺乏多样性,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问题突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冲突更为激烈。

(3)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县中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县中课程问题导致的教育质量下降,将影响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

寒酸的“县中课程系统”,使得县域学生与城市学生在教育机会和质量上存在明显差距,县中可能更难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和学生,优秀学生往往选择到城市或其他地区求学,县域人才流失,从而导致教育质量的进一步下滑和县域教育的塌陷,使得县域教育在资源分配、教育质量等方面与城市教育存在更大的差距。

不少县中由于教学手段过于单一,缺乏多样化和灵活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有些县中课程内容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0 阅读:0

才干王营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