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时候不少钓鱼爱好者依旧会选择去野钓,这时候的水温确实比较低,不像夏天那样活跃,但这都不算什么,鲫鱼很耐寒的,因此在冬天的时候同样会出来觅食。
冬天全城雪覆水面结冰的时候,能有多大的动作呢?
显然这是不现实的,因此冬天钓鱼知鱼的习惯是需要做出调整的,那么冬天里又要注意些什么呢?
去野钓的话要怎样才能找准鲫鱼踪迹呢?
天气影响水温。冬天的一大特点就是气温非常的低,但水温也会和气温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气温高的时候,是非常适合去钓鱼的。
在这样稳定的环境里鱼类也会比较活跃,很容易就上钩了,但是在寒冷的冬季,气温也会随着天气变化,冷暖不定。
于是我们就会发现有的时候阳光明媚气温回暖的时候,水温反而会比大雪封冻天气更低,这时就需要我们防止被水面的冰装傻了。
因为这一层冰很有可能把温暖阻挡在外,这时候如果照着太阳晒,水下面实际上还是冷的。
因此冬季钓鱼,从天气方面来讲,我们需要避免这样的晴空万里的日子,想要找到鲫鱼一般来说首先研究鲫鱼的习性是个不错的方法。
鲫鱼性喜温暖的环境,如果没有太大的空气压力和水温影响,它是非常愿意反潜水底层找寻食物的。
但是如果因为太凉的话,鲫鱼就会聚集在靠近水面的地方,这样就能得到多一些阳光给自己保暖或者是少一些凉风来让自己受寒。
不过即使是这样,在寒冷的季节它们觅食的动作也会相对嗯非常轻,因此浮标频繁的小幅度上下只能算是中鱼信号。
但是就算感觉到浮标轻微的颤动,还是需要及时收杆反应,因为鲫鱼这时候为避免较低的水温以及被其他生物捕猎,它们尽量将自己的活动降到最低,因此你和它们之间的反应时间不能太长。
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它们的习性发现存在哪些能够吸引它们的地方。
一般来说冬季比较暖和的地方往往有这些特点:
第一点、这类地方一般都是向阳避风的地方,比如说河岸靠近南坡然后被山体挡风,这里就非常适合水面聚集阳光进而升温。
而且地势靠近岸边,底部湿润,能够滋生许多小昆虫虫卵,鲫鱼非常喜食。
第二点、水下有障碍物,比如说暗草、沉木、桥墩等,这些障碍物一般会聚集许多小生物,而这些小生物正是鲫鱼喜欢捕食的对象,因此它们自然也会为了觅食而靠近这些地方。
第三点、窝点,比如说如果我们经常在同一个地方打窝,那么一段时间下来,就会形成这个区域生物种类繁多的环境,这样鲫鱼就非常愿意光顾这里进食了。
水面现象寻找大鲫鱼聚集区。以上三点都是大体而言,在实际过程中找洞察这些暗涌非常困难,于是我们可以尝试从水平面找到一些小线索来寻找鲫鱼聚集区。
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观察水平面上的状态,如果水面上浮出几个小点,不论是小泡泡还是垂直不动的小木头等东西,此刻我们可以认为周围环境非常安静。
即使有鲫鱼经过,也不会有太多的波动,因此很可能我们的浮标已经沉没,或者浮标已经脱落,但是由于环境安静鱼儿不会太过激动,因此不会太容易掉竿。
但如果此刻水平面上的波动汹涌,那一定就是有鱼儿在附近兴奋地追逐小生物,这个时候不用担心我们的浮标没吃嘴。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应该抄网备足,之后就需要耐心等待发窝信号,随后就能获得好的收获。
还有一点,就是观察水色的变化,比如说洼地或者植物茂盛地带,四面风沙都往这些地方聚拢,在这些地方一般会观察到很浑浊。
但是如果这个区域忽然间变得清澈透底,那一定是有什么东西让那些污染物离开了,有可能是有大鱼在这里经过。
因此结合观察水平面以及水色变化,我们找到了大定位,之后就可以进行调查工作了。
浑浊与清澈。调查时另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就是观察和分析浑浊程度。
我们要知道的是,浑浊并不代表绝对没有鱼,但是浑浊齿清澈一定是有些关系的。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大部分情况下,如果一条很大的鱼经过,那么这条鱼不过呼临近的泥土等东西都会因为动能较大离开原位置进而让周围环境加重鲫鱼出没的气味并让水域呈现出较为浑浊的样子。
同时大鲫鱼游走时自己的活动幅度相对较小,因此不会带动周围更多的杂质进去,因此相对清晰度不变。
但是如果仔细观察的话,我们可能还会注意到某些杂质,比如或多或少的人工搅拌泥土等,这代表着人工施加了某些力量,通过观测规律,我们可以找到人的规律来判别他人的打窝地点和时间进而找到自己的好位置。
同时我们还能够掌握一些动物带来的规律:
比如说鸟类和小动物在进食后丢弃食物或因进食掉落食物,这个时候以下这些情况最好:
落下食物被进食的鸟类每隔一定时间再来摄食,说明陆上生物活动频繁;
或者片区空无一物,全都被吃光,但近距离观察下仍然有生物活动踪迹非常活跃,而且周围无其他痕迹,那么完蛋了一定是谁在打窝;
或者落下一部分后很快消失,同时看下发现水面下非常混乱,一定有很多鱼儿正在疯狂进食!
总之观察水色与踪迹已经够复杂了,各种情况都有各种不同,它们之间结合到一起甚至能帮助我们找到出发点和经过点,从而推测出鲫鱼聚集区。
空无一物,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