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州,一名22岁的男子,驾驶着黑色宝马车,径直冲撞人群,造成5死13伤。
这位男子的举止极为反常,很多人说这是典型的蓄意报复社会。
在下班高峰期,人群密集的地方;
撞人后继续碾压,掉头再撞;
被抓捕前,站在车外多次撒钱;
事情发生后,引起网友热议。马上就要过年了,大家都在收拾心情迎接新年,可突然出了这么一档子事,谁能受的了呢?
“千刀万剐也挽救不了5条生命了!!逝者安息,愿天堂没有马路。”
“地上其中一位6岁小女孩不幸当场身亡 旁边的妈妈一直哭喊 '只是出来带孩子们买新年衣服而已',为什么这样对我?
“看了视频,闯红灯斑马线加速冲撞行人,撞后加速逃离,报复社会故意杀人,不是交通事故。”
何其疯狂,何其残忍。
如今男子已被控制,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那么这人到底出于什么原因撞人?是不是精神变态?目前我们不得而知,只能等待审判结果。
但这样的人,真的死不足惜。
这种疯狂的行为,让X酱想到之前社会新闻中的那些“变态”:
21年5月,大连轿车撞人逃逸案肇事,因投资失败产生报复社会行为,造成5人死亡;
21年4月,广西一男子提刀闯入一家幼儿园见人就砍,造成16 人重伤,2 人死亡;
14年5月,广州火车站砍人事件,造成6名民众受伤;
那么这是如何一种变态心理?这些人很可能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01
什么是人格障碍?
什么是人格障碍呢?可能很多人不知道。
一说起心理疾病,大家估计首先想到的是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之类的。
但如果把以上这些“神经症”比作心理疾病中的“感冒”的话,那么“人格障碍”可以称得上是“癌症”,还有比人格障碍更严重的,那就是“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等等,这类堪称心理疾病的“绝症”。
为什么说人格障碍堪称“癌症”呢?
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5岁之前是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一个人的人格在这一阶段基本定型。但如果一些儿童在这一阶段遭遇严重创伤,就会埋下患病的种子。当在成年后再次遭遇重复的创伤,就会爆发相应的心理疾病。
“神经症”患者被认为是幼儿时被妥善照顾,而在2岁后遭遇创伤,是患病最轻,也最容易治疗的。
“人格障碍”则是婴儿期得到完善的照顾,但9个月——2岁之间经历了创伤,是属于严重型的。
“精神病”患者的患病基础则可以追溯到出生后9个月内,尽管他们的发病年龄到成年,但其实创伤形成得更早。这类病情可以用多种方法缓和,但就很难治愈。
《坏种》2018
再说回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指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通俗来说,就是一个人在整个人格方面异于常人。
因为其行为方式与众不同,人格障碍者遭受痛苦,同时令他人遭受痛苦,严重者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人格障碍有十几种,比如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是其中的一种。
《分裂》
02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特点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 ASPD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又称病态人格、悖德性人格。
这类人人格发展明显偏离正常轨道,与社会生活格格不入。病人没有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异常,但是在情绪、行为、动机等方面异于常人,尤其是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存在障碍。
翻开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的人生履历,常常出现暴力、血泪和刑罚监禁等标签。
民间有古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弗洛伊德亦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在人生的第五年便已经形成。前面我们也有提到这一点。
反社会人格障碍者,从童年时期开始,便存在任性、不服管教、屡教不改等表现,有逃学、打架、离家出走、反复说谎、不断破坏规章制度等行为。
其早年开始显露人格偏离,一般在青春期明朗化,之后人格偏离会贯穿整个成年期,到晚年可能渐趋缓和。
药物治疗和一般教育措施收效甚微,矫正困难。
那么这类人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个特点:容易冲动,不计后果。
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存在临时起意地抢劫和随机地杀人的可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冲动的行为呢?
在我们每个人的体内,其实都存在一个“刹车机制”。这个刹车机制,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预判,当它预判到行为的结果可能是不好的,那么,它就会提前阻止行为的发生。
而在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的体内,这种“刹车机制”是失灵的。它即使能够提前预判到结果,也阻止不了什么。
当然,我们也不能直接断言,反社会人格障碍者一定会犯罪。可能100个反社会人格障碍者,99个像常人一般生活,并没有丧失社会功能或者走上犯罪道路,只有那1个在遭遇不幸时才表现出反社会型。
也就是说,大量“潜在”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并没有走上犯罪。
第二个特点:仇视社会,不知悔改。
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完全不会考虑自己的过错。
心理学家研究反社会型犯罪者发现,这类罪犯时常在被捕或接受审判时露出镇定而放松的微笑,那笑容令人不寒而栗。
有忏悔之心的罪犯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犯罪之后还能笑出来的罪犯。
对人而言,最重要的事莫过于生命。
但这类人,他们不在乎别人的生命,不会为给他人造成的伤害感到内疚,也不在乎自己的生命,哪怕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依然毫无畏惧。
第三个特点:冷漠无情,将他人“物化”。
有个心理学术语叫“反人类变体特性”,指的就是将人的特征赋予没有生命的物体。语文课上有个修辞叫“拟人化”,将物赋予人的感情,这种特性则正好相反。
德国马德堡大学研究团队利用MRI和CT扫描发现,162名“暴力型反社会型人格罪犯”中42%的人至少存在一个异常脑区,125名“非暴力型反社会型人格罪犯”中只有26%的人存在异常,而在52名“普通型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中,这个数字是8%。
这类人的大脑皮质跟常人有很大的区别,他们的大脑前额叶对深层高度的情感毫无反应。比如,他们对“开心”、“恐惧”、“难过”等情绪的反应,跟“桌子”、“电脑”等没感情色彩的词汇反应没差别。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无法与他人建立真实的情感关系,他们喜欢用操纵对方的方式建立一种虚伪的、浅显的人际关系,目的是从人际关系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他们不把其他人当作有感觉、有情感的个体,而是供自己排兵布阵的棋子。
近年来,有人用人格五因素来研究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的特征:神经质、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在这五个方面得分相对较低,表现为低神经质、低外倾性、低开放性、低宜人性和低尽责性。
那么反社会人格障碍是天生的吗?
近年来,关于反社会人格的形成来自遗传还是后天的争论非常激烈。
研究发现,成长环境、年幼时期受到的虐待等因素会导致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但也有一些研究者发现,大脑的某些部位发育不全或受到外伤损害,人格发展会走上反社会之路。
一个成长在糟糕家庭环境中、少年时期遭受虐待的人容易产生反社会型人格障碍。那么一个家庭条件良好,从小在关爱中长大的孩子有没有可能发展出反社会型人格呢?
一项针对4000对7岁左右双胞胎的研究根据具有超凡的说谎能力、喜欢搬弄是非、心肠狠毒、不喜欢与人接近、做错事也不会承认等特征,经过深入研究,结果证明,70%的反社会型人格是由于基因所致。
根据哈佛大学临床精神病学专家Martha Stout的研究(2005),50%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剩下的一半则可能源于未知的混合环境因素。
所以,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具有先天性和后天性的因素。
《魔女嘉莉》
03
遇到这类人该怎么办?
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该如何避免被他们纠缠和伤害呢?
最重要的,我们要识别这类人,然后躲避他们。
你可以根据上面所说的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的特点,或者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准则手册第五版(DSM-5)关于该人格的标准来迅速做出判断,尽可能地远离对方。
美国治疗师Bill Eddy给出了一种叫做“WEB方法”的识别法,可以通过观察对方的“语言”(their WORDS)、你自己的情绪(your EMOTIONS)和对方的行为(their BEHAVIOR)来迅速识别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征。
比如,对方语言极端、情绪易怒、行为怪异等等。
如果你已经与这类人陷入纠缠,一定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千万不要贸然行事,造成严重后果。
《闪灵》
写在最后
尽管我们还不知道广州撞人事件的真相,但不论对方有没有精神方面的问题,都不能成为其杀人的“免罪符”。
那一刻,当他开着宝马车,撞向无辜人群时,他已经站到了良知和法律的对面。
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剥夺,大家很难不愤怒和感到恐惧。
最后还是希望这个社会多些美好吧,希望每个人都健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