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复旦大学发表论文《中国人口死亡高峰的特征与演化机制》,人口研究所教授张震在文中犀利指出:“中国将迎来前所未有的人口死亡高峰期。”
截至今年,我国人口总量已连续三年呈递减态势。以2024年为例,死亡人口1093万,而出生人口仅954万人。
虽然人们不想面对,但这番言论也并非空穴来风,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存活率和死亡率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口的出生数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过程,随着波动幅度的变化而逐渐减小。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稳定的社会局面,都促使出生数迎来了迅速攀升。
第一轮高峰发生在1949-1958年,尽管在这中间发生了三年自然灾害,但1963年的出生率仍旧达到了2954万。1963-1972年,我国迎来第二次出生高峰,总量维持在2500万左右。
步入上世纪八十年代,“计划生育”的普及使得总和生育率降低,出生数迅速减少。在此期间,第一轮高峰人群进入育龄阶段,曾短暂带来过一个出生小高峰。
不过在那之后,我国的出生数一直跌出2000万,直到2016年二胎政策放开,这一数值才得以短暂“回暖”。遗憾的是,这轮政策效应反响也不明显,因为出生数很快又回归下降趋势。
而另一边,死亡数所呈现出来的景象却截然相反,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较低水平。1949年,这个数值为1083.3万,占比20%;而1957年,死亡数则直接降到了10.8%。
三年自然灾害的发生,曾让我国人口死亡数出现反弹,但在那之后又出现了下降。整个八十年代,我国死亡率基本没有太大变动,43年来一共只增长了1.53个千分点。
诚然,对比波动剧烈的出生数,我国死亡数的变化相对更平缓。然而随着20世纪中叶后几波出生高峰的人群步入老年,逐年加速的人口老龄化,也会让死亡数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据专家预计,我国人口死亡数将在2061年达到1900万,之后会逐渐下降。也就是说直到21世纪末,中国社会将出现12.3亿死亡人口,年均死亡数将会飙升到1600万。
从趋势图来看,中国人口的死亡高峰将集中在老年阶段。21世纪以来,中国的死亡人口以60-90岁老年人为主,更多的成年人能活到老年。这样一来,死亡数的峰值也会出现跃升。
在整个过程中,死亡数的第一次跃升会出现在2040年,最后在2061年达到最高值。出生数的波动会使得不同出生队列人口基数出现差异,进而影响到与各队列呼应的死亡数。
论文还指出,我国人口死亡高峰将在2061年后开始下降,届时更多的出生人口能得以存活到老年。但与此同时,曾经的高峰人群也会变成人口死亡高峰的主要群体。
循环往复的“婴儿潮”
《中国人口死亡高峰的特征与演化机制》论文指出,人口死亡高峰的形成,与历史上的出生高峰期也紧密相关。1949年建国后,随着社会趋于稳定,人们的生育意愿也变得更加积极。
新中国成立前,连年战乱大幅削减了中国人口,尤其是折损了大量的青壮年。但1949年往后,日渐完善的医疗条件让人们不再固守传统思想,为中国的人口恢复带来了新高峰。
1949年-1958年,我国引来第一轮婴儿潮,年均出生人口为2100万。第二轮发生在1962-1975年,这个阶段的年均出生人口达到了2600万,始终保持稳定向上的发展趋势。
1963年,我国的出生人口数达到2975万,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峰值。八九十年代,尽管我国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实行了计划生育,但年均出生人口依然没掉出2000万的大关。
不可否认,这两次人口出生高峰为中国提供了红利,扩大了人口基数。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日渐加剧的老龄化和快速增长的人口死亡数,这些都对我国社会构成了不可忽视的威胁。
人口老龄化
根据《2023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的人均寿命为78.6岁,而新中国成立前的这一数据是35岁。实际上纵观各阶段,这个指标始终保持稳步上扬的发展基调。
1963年,我国曾对2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部分地区进行调查,彼时的人均预期寿命是61.7岁。至1998年,这一数值又上升到71岁,远远超出了当时的世界平均水平。
结束了跌宕起伏的战争年代,迈入和平后的中国迎来了“长寿时代”,八九十岁的长寿老人已经被司空见惯。从2012年起,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增幅超过3.5岁,至今仍保持上升。
显然,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中国人的预期寿命都得到了延长。以江苏启东为例,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共有185位百岁以上的老人,而江苏南通的百岁老人更是高达1236位。
2025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4年度人口数据,60岁以上人数为31031万,占全国总人口的22%。今天的中国老年人口,增长速度之快,甚至已逐渐接近美国的总人口数。
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不再饱受疾病、贫困等多方因素的困扰,活到六七十岁变成了一种普遍现象。然而,伴随着老年人群体的人口基数扩大,一些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暴露出来。
当医疗条件不断被改善、大众健康水平普遍提升的时候,逐年增加的长寿人口,也在无形中拉高了老年人口死亡数。20世纪中叶后,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更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尖锐。
2023年,中国8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600万,2025年这个数值预计将增加到1.59亿。虽然人们都希望家里的老人能长命百岁,但由此滋生的养老等诸多矛盾,又该如何解决呢?
无可否认,人均寿命的延长有利于社会进步,然而不断增大的老年人口基数,也会进一步膨胀死亡高峰的规模。长寿的人变多了,后续的死亡数同样会被推高,这并不完全算是好事。
2023年, 中国60岁人口存活率比2000年提升11个百分点,总体仍处于爬升期。以我国的现有医疗体系,能否容纳这波即将到来的人口死亡高峰,关键仍在于妥善解决老龄化危机。
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情况,出生人口越来越少,死亡人数反倒一年比一年多。人口方面的迅速回落,会使得人们更早面对死亡高峰的到来,还有一些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比如,老人的殡葬问题要如何解决,怎样避免因供需不平衡让老人产生“死不起”的念头。此外,针对老年人的权益保护、遗产分配、养老服务等问题,也需要相应政策予以保障。
因此,针对老年人群体做好安宁疗护建设,让他们能以最舒适、体面的方式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这一步尤为重要。人口死亡高峰并不可怕,只要积极应对,一切挑战都能迎刃而解。
参考资料
【3】中华网热点新闻《中国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死亡高峰?》;https://kan.china.com/article/5812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