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德说:“老年的悲剧不在于一个人已经衰老,而在于他依旧年轻。”
当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脚步越来越快。
在孤寡老人数量不断攀升的同时,老年人的情感生活问题也日渐凸显。
近年来,各大卫视纷纷推出了以中老年人为主角的相亲节目。
银发男女在聚光灯下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表达对伴侣的渴望,场面令人动容。
然而,在这些鹅黄色的温情灯光背后,老年人再婚路上的现实阻力,却常常被忽视。
节目组在接待相亲者时发现,比起年轻人,老年人对另一半的物质条件要求往往更高。
从大爷口中说出的"越年轻越好、最好会做饭、有退休金更佳"的条件,到大妈对象必须"有房、收入稳定、身体健康、儿女不反对"的硬性标准,无一不体现出老年人婚恋观的现实主义倾向。
编导李雨莎曾举例,一位72岁的阿姨在节目中表示"不要男方的钱,也不花男方的钱",结果收获了上百个条件优渥的老先生的青睐。
可见,当下不少老年人把物质保障和生活照料,视为走进婚姻的首要前提。
这种状况,与我们印象中那个充满柴米油盐气息、患难与共的传统婚恋观,似乎存在一定反差。
银发一代的择偶标准,何以变得如此"势利"?
其实,随着年纪的增长和身体机能的退化,老年人对感情的需求,从浪漫和激情转变为陪伴和照料,也是人之常情。
再加上子女成家立业,独自一人的孤独感越发强烈,寻找一个可以相依为命的伴侣,就成了当务之急。
然而,老年人的再婚之路,往往布满荆棘。
其中最大的阻力,不是来自当事人,而是来自家人。出于面子、财产和照料等方面的考虑,子女常常对父母再婚持反对态度。
一位《选择》节目的男嘉宾就曾无奈地表示,儿女们只同意他找个老伴"搭伙过日子",但绝不能领证,生怕父亲的房子最后便宜了别人。
除了来自家庭的阻力,社会的负面看法,也让许多老年人望而却步。
在一些人眼中,老年人的婚恋就是为了图对方的钱财,甚至有违伦理道德,由此产生诸如"老来俏"、"糟老头子"之类的歧视性标签,让许多老人难以启齿自己再婚的打算。
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看似甜蜜的银发婚姻,也常常落得个不合情合理的结局。
比如,浙江一对80多岁的半路夫妻,仅仅因为子女不愿照料对方,就不得不携手走进法院,泪别多年的美满姻缘。
又比如,江苏一位101岁的老人,在结婚不到一年后就诉至法庭,只因发现自己娶回家的,是个图谋钱财的"保姆"。类似的闹剧,时有发生。
这些看似荒诞,却无比真实的情感悲剧,无不反映出老年人婚恋中情与利的尴尬纠葛。
一边是孤独中渴望陪伴和呵护的情感需求,一边是对物质保障的迫切渴望,再加上外界舆论的压力,晚年的爱情之路注定荆棘丛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面对我国4亿多的老年人口,全社会应该正视并疏导这个群体日益突出的情感困境。
作为子女,我们要学会用开明和理解的心态看待父母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追求幸福的空间。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摒弃对老年人再婚的偏见和歧视,平等地对待每一段姻缘。
同时,国家和有关部门也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法保障老年人的婚姻自由和合法权益,让晚年的爱情不再惶惶不可终日。
只有在家庭、社会、法律等多方共同努力下,营造一个宽松、 理解、包容的氛围,老年人的情感世界,才能不再被物质和偏见所束缚,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
毕竟,爱情和被爱,是每个人一生的权利,无关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