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有个陈嘉庚,海南有个王绍经!从菜农到一代新加坡富商的传奇

一波说 2024-12-16 09:20:08

海南万泉河畔流传着一个传奇的故事,说“福建有个陈嘉庚,海南有个王绍经”,与陈嘉庚一样,一代新加坡侨领王绍经也是当年海南人南下新加坡开创事业的成功代表之一。

作为一代琼籍新加坡侨领的王绍经,获清政府封赐“资政大夫”,在新加坡有以他名字命名的“绍经街”;另外,有着家国情怀的王绍经及其家族,爱国爱乡,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

福建有个陈嘉庚,海南有个王绍经

新加坡的“绍经街”(Cheow Keng Rd)

在新加坡,有一条“绍经街”(Cheow Keng Rd),就是以海南籍新加坡华侨王绍经的名字命名的。

在20世纪初,在海南的万泉河畔,还有南洋的华侨当中,盛传这样一句话:“福建有个陈嘉庚,海南有个王绍经。”王绍经,祖籍海南琼海温泉镇石角边沟村,是琼侨先驱十杰之一,他是新加坡琼州会馆主要筹建人并担任会馆第一任主席。“华侨领袖,民族光辉”,陈嘉庚先生是20世纪初期著名的企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在新加坡华族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将海南籍的王绍经与福建籍的陈嘉庚相类比,可见王绍经在琼籍新加坡华人心目中的地位。

王绍经,1860年出生于海南琼海温泉镇石角边沟村,他自幼聪慧,虽然家境清寒,但父母仍省吃俭用,让他入私塾读书;不过,由于家贫,仅上一年私塾的王绍经,因交不起学费,不得不辍学回家务农。当年,他的父亲与许多村民一样,以种菜为生,偶尔也靠出卖脚力挑担贴补家用。

据说,王绍经种的菜,特别是他种的苦瓜,比其他村民比个头更大,口感也较好,自然也能卖上好价钱。村民向他请教种菜经,才知道他用牛尿、牛粪浇菜,每天一大早就挑着木桶,四处收集牛尿、牛粪。

王绍经18岁结婚,婚后育有五子,即长子王先树、次子王先楠、三子王先栋、四子王先柏、五子王先德,后皆成才,名扬在外;其中,其长子王先树是在家乡出生的。

王绍经七十大寿时的照片

在近代中国,有三波大的移民潮,即有名的“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而王绍经就是海南人“下南洋”、在异国创业的成功代表之一。

据新加坡(当年是英国海峡殖民地)1881年的一项人口数据史料,当年在新加坡的琼州籍人,大约有8300人,其中以文昌、会同、乐会籍居多。当时过番南下的海南人,多是穷困的,在东南亚异乡打拼,他们也通过宗乡关系相互支持,并形成了一些帮会。

眼看着不少乡邻出洋,不少赚到钱回来,1884年初夏,王绍经告别妻儿及家人,带着4块光洋,也踏上下南洋旅程。初到新加坡,他住在琼籍老乡开设的商铺里,靠做挑夫为生。后来,他又卖起了当地人喜爱的篓叶,挑着篓叶担到街市、码头卖,赚得第一桶金。积攒到200元后,王绍经发现卖雨伞更有钱赚,后来他还开办土产杂货店,经营从马来亚柔佛州和印尼采办的山货、皮货等,然后再运往新加坡、以及中国供给做鞋的作坊。

经营有方的王绍经,后来还与几位同乡卖煤油,凭着良好的信誉,逐渐积累财富。王绍经的创业,最初是独闯星洲,后来随着孩子长大,又变为“父子档”创业。其长子王先树10多岁时也从家乡南下,成了父亲创业的好帮手,后来,王绍经就差派王先树负责新加坡与海南之间的生意。

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海口的裕大公司骑楼旧址

在海口博爱北路一带,有一栋名为“裕大楼”的骑楼式商铺,就是王先树创办的裕大公司旗下商铺。当年,王绍经、王先树所开办的裕大纱布公司和大亚酒店,均是海口有名的侨资产业,其中的大亚酒店还是海口富贾名流经常出入的场所。

在一战前夕,王绍经在新加坡的事业达到鼎盛阶段,他在新加坡大量购地置产,还大兴实业。当时,他在新马两地拥有大量的房产、橡胶园丘,在新加坡光是店铺就有20多间,另外,他还从事侨汇、保险等金融业务。

长子王先树,幼年在海南上过私塾,10多岁时南下新加坡与父亲相聚后,协助父亲打理事业,后来他还自创“恒裕兴汇兑庄”,在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他还创办永远芳面粉有限公司。

富贵不忘桑梓,在事业兴旺时,王绍经、王先树不忘回馈家乡,捐资为家乡修桥筑路,兴办教育。此外,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还在海口创办裕大公司,开办大亚旅店等。

值得一提的是,怀有家国情怀的王绍经,在抗战期间,身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董事的他,带头购买抗日公债票,支援抗日救亡,他还响应陈嘉庚先生的号召,率领琼籍广大新加坡华侨捐资抗日。

清政府封赐王绍经“资政大夫”衔

在新加坡,王绍经是当地有名的12富商之一,他的产业涵盖汇兑、房产、银行、保险、种植、、布匹、百货、酒店、贸易等多元领域。

考虑到南洋侨亲向家乡汇钱及通信往来不便,他在家乡琼海创办“批局”,后来,清政府为褒扬其对家乡的贡献,封赐他“资政大夫”衔。后来,国民党政府在其“批局”基础上组建邮局,历任局长均是王绍经老家石角村的王氏族人担任。

顺带提及,在新加坡致富之后,王绍经还让长子王先树汇钱回家,在石角村兴建一座占地约五亩的大宅第,其宅第的门匾上刻有“资政第”。四块光洋离家闯荡海外,在新加坡成就一番事业的王绍经及其家族,成为战前新加坡著名的殷商之一。在事业兴旺之时,他们不忘故土,在家乡海南创办了许多公益事业,福泽乡邻,芳名传世。

1939年3月18日,王绍经在新加坡病逝,享年79岁。王绍经曾有遗愿,希望魂归故里,落叶归根;但苦于新加坡时局动乱,他安葬于新加坡,后来由于政府征地,其骨灰从“光明山”移到普觉禅寺安放。

顺带提及,由王先树在海口经营的裕大公司,直到解放后才结束此前的业务,而在此前最兴盛的时候,当时国内最流行的百货、布匹,都能在裕大商场买到,可见其品类之丰富。

王绍经家族与新加坡琼州会馆

新加坡琼州会馆

今年7月,新加坡海南会馆换了新董事会后,琼州天后宫与海南会馆各有分工合作,其中,琼州天后宫专注祭拜及物业管理,海南会馆负责文化、教育、对外事宜及社团关系,僵持10多年的琼州天后宫与海南会馆的纠纷也暂时告一段落。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被天后宫前董事会撤下的“海南会馆”四个字,也重新挂上琼州大厦的大门。

目前,担任新加坡海南会馆会长的是侨领潘家海,会馆旗下拥有琼州大厦、海南工业大厦等产业。而说起新加坡海南会馆的历史,也与一代琼籍新加坡侨领王绍经及其家族有着紧密的联系。

新加坡海南会馆,其前身是“琼州会馆”,创设于1854年(注:也有1857年之说),是新加坡成立时间最早的社团之一,也是海南籍华人的最高宗乡组织。1854年,琼籍人士韩旺彝、王志德等倡议组织海南同乡会,他们集资2700元向英国东印度公司购买得小坡吗拉峇街屋宇三间,作为琼籍人士聚会之所,即琼州会馆之肇始,他们还在会馆设天后宫,以崇祀天后圣母,水尾圣娘及昭烈108兄弟诸水神。

也就是说,海南会馆与琼州天后宫是同时诞生的,值得强调一下,琼州天后宫并非纯宗教庙宇,它也是琼籍新加坡人共同的慈善福利机构,旗下设有二座义山。后来,淡申律五条半石(新义山)与淡申律五条石(旧义山)均被新加坡政府所征用。

1930年代,琼籍富商王绍经除了捐资创办新加坡琼崖王氏祠堂,还出任新加坡琼州会馆主席,并出任多届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董事,是当时的琼籍新加坡著名侨领。

王绍经第五子、新加坡琼州会馆主席王先德

继王绍经之后,其第五子王先德也出任新加坡琼州会馆主席,献身社会的王先德,深受海南乡亲的爱戴,也受到新加坡政府的肯定,1964年,他获得荣誉最高元首封赐公共服务星章(BBM)、麟阁纪勋。

王先德,1922年出生于新加坡,1951年留学英国,1954年返回新加坡,虽生于富有之家,父亲王绍经又是一代琼籍殷商,但他却操执律师职业,创办“王先德律师馆”,成为新加坡有名的大律师。他热心公益及社团事务,先后出任新加坡琼州天后宫主席,育英中学董事长,中华总商会董事,南洋华侨中学董事,新加坡律师公会秘书,及各社团法律顾问、新加坡政府律政部法律顾问等。

1964年,王先德出任新加坡琼州会馆主席,还于1972年出任新加坡琼崖王氏祠董事长。值得一提的是,王先德领导琼州会馆长达二三十年,他还曾出任新加坡广东会馆副主席。此外,琼州会馆于1994年9月更名为海南会馆。

《一波说》注意到,1960年代初,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访问琼州会馆时,负责招待的就是会馆领导人王先德、符致逢等琼籍侨领。

王绍经1910年创办育英学校

4个光洋从海南渡海南下,王绍经从开始做一些点灯的煤油生意起家,后改行地产,成为一代殷商,可说是当年的“海南首富”。年少因家贫中途辍学的他,致富后不忘兴办教育,于1910年创办了琼籍人士在新加坡最有名的学校——育英学校。

王先德曾透露,他的父亲富有,却是一个节俭的人,有时候外出办事,在外面省省地吃顿饭,回家后还心疼好几天。当朋友与他谈及为琼籍乡亲子弟办一间学校时,他一口答应,并承诺在经济上给予大力支持。

1910年,育英学校成立,王绍经除了出钱支持外,还召集另外六位乡贤开会,商讨共同创办学校。连同他本人共七个琼籍同乡,即有名的“海南七乡贤”:王绍经、黄可辉、云昌朗、何玉麟、卢熙耀、陈开国与符昌邠。

1910年成立时,育英学校仅设小学部,后于1946年战后复课,增设中学,于1949年正式更名为育英中学。从1973年起,其第五子王先德大律师便出任校董事长,接力办学。值得一提的是,早期海南人在新加坡共兴办9间学校,但到了今天,仅存下育英与培群两间,仍扮演着春风化雨的教育角色。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

0 阅读:3

一波说

简介:为有产家庭(家族)提供后代教育和后世传承的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