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推荐|清风入怀善行天下——洪和文

焦点艺术 2024-07-03 20:27:50

洪和文,回族,1963年出生,山东人,号“三石斋主”。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艺术馆原馆长。组织、策划了许多中外文化交流活动。自幼研习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几十年笔耕不辍,书法倾心于草书大家毛泽东、于右任、林散之,认为书法之美,首在结构形质,其次是笔墨情趣,要不断寻找汉字的内在与外在、唯一与多样、中和与偏正之美。通过近三十年的学习,逐步形成瘦硬、险劲的艺术风格。国画倾心于齐白石先生的花鸟画、贝叶草虫和傅抱石先生的山水画。将率意、豪放的写意与细致、淡雅的工笔融为一体,渐成自家风貌。《中国艺术报》、《华夏艺术家》、《人民美术家》、《中华书画家》、《学习强国》等报刊杂志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做过专门报道。其作品参加“首届中国作家书画展”、“首届书堂山文人书法周”等展览,获得观众好评。

清风入怀 善行天下

———洪和文

“开合清风纸半张,随机舒卷岂寻常。”(明·瞿佑《咏摺叠扇》)扇子作为乘凉工具的出现,或许要感谢炎热的夏天;而它能够成为精美的艺术品,则要归功于我国古人的勤劳和智慧。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国家,其历史可以上溯到远古的禹舜时代,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历史上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和文化理念,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扇子的演变。扇因与“善”谐音,逐渐被赋予“与人为善”、“善行天下”的美好寓意,成为男女青年的信物,趋吉避凶、祛疫消灾的法器,正因为如此,扇子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及诗词歌赋和戏曲中经常出现的重要角色,试想,如果没有了扇子,我们将听不到孔明先生羽扇纶巾的潇洒传说、看不到孙悟空大战铁扇公主的精彩神话,也不会有晴雯撕扇的感人篇章。

扇子还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在日本奈良时期,团扇由我国传入日本,后来日本人把团扇进行改进,发明了折扇,宋朝时又作为贡品传入中国。18世纪以后,“中国风”席卷欧洲,精美的中国扇子成为名媛淑女的时尚标配,也是当时社会身份、地位与礼仪的象征,法国作家伏尔泰曾说过:“不拿扇子的女士,犹如不拿剑的男子。”足见扇子的社会影响力。这也说明了,艺术无国界,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不会因价值观念及审美 意趣的不同而成为阻碍。

值得一提的是扇子书画艺术的发展,有学者认为,书画入扇,源于宋代,兴于明朝。扇子因尺寸狭小以及扇面的褶皱而不易创作,古人说“求扇一页,胜画三尺”,可见创作之难度,但也恰恰由于扇子的这一特性,激发了艺术家独运匠心,营造出以简御繁、绝处逢生的艺术特效,展现了有意与无心之间的笔墨情趣和造型功力,最终达到扇与书与画的高度和谐与统一。近现代的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等艺术大家都是画扇高手,他们通过精彩的扇子佳作,彰显了既可以和而不同又能够相反相成的中国文化艺术的哲学意蕴和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广州白云山能仁寺有一副对联:“不俗即神仙,多情乃佛心”,说的既是宗教理念也是文化艺术。扇子是不俗的、扇子也是多情的,一把小小的扇子,承载了千年的文化底蕴,折射出文人雅士的风骨和情趣。记得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先生说过:“如果世界上有天堂,那肯定是图书馆的模样。”我想,如果有这样的图书馆,那一定是中国的园林建筑,馆内必然有中国的字画与陈设,当然,在这样的古色古香的人文胜景中读书、思考、品茶之余,手中又怎么能够没有一把中国的扇子呢?

一扇在手,天下我有”,小而言之,有的是从容与淡定;大而言之,有的是家国情怀和人文情趣。清风徐来、润物无声,一把扇子会让我们的心静下来,静则神藏,静则慧生。区区一把扇子,不仅可以消暑纳凉、品鉴把玩,还可以修行悟道。如果能够由此做到善人善己,进而善行天下,则善莫大焉。

作者洪和文: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艺术馆原馆长

洪和文作品欣赏: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