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旅游,能否成为淮南文旅的一张“新名片”?

城市研究员 2023-09-11 11:45:40

之前有安徽读者留言,希望能聊一聊自己的家乡淮南为啥总发展不起来。

城市君查了下数据,淮南的经济总量在省内16座城市中,确实不算理想。

2022年,淮南GDP为1541.1亿元,安徽省内排名第12位;2023年上半年,淮南GDP为793.8亿元,排名全省第12位,而邻近的滁州、蚌埠、六安都已超过千亿,合肥更是达到5000多亿元。

城市君也了解到,淮南市民一直有着疑问,淮南明明守着淮河这样的天然优势,为何不能借鉴某些沿河、沿江城市发展的经验,打造出自己的沿淮河旅游观光经济带呢?

关于这个话题,今天的文章或许能帮助找到答案,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淮南是沿淮城市群的重要节点,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之称。

对于淮南之外的人来说,“淮南”这个名字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因为很多人读书时都曾在《晏子使楚》这篇古文中,听过“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

不过,文中的“淮南”并非今天的淮南市,而是泛指当时的楚国南方。楚国都城几经搬迁,最终定在了寿春城(今淮南寿县)。

寿县古城墙

战国“四君子”的春申君黄歇是楚国的丞相,因功勋卓著,受封吴地(今苏州、上海闵行及松江一带)。

由于春申君在封地疏通河道,抑制水患,政绩显赫,深得民心。当地人为了怀念他,纷纷以其姓或号为山、水、地方命名。

比如上海的黄浦江,古称“春申江”,简称申江,据说就是因为春申君而得名,“申”便成为了后来上海的代称。

时至今日,上海有一条春申路,也是为了纪念这位开“申”之祖而命名。

史料记载,春申君去世后,葬于淮南市谢家集区李郢孜镇。那里有一座春申君陵园供后世瞻仰。

说来也巧,不知是不是由于这段历史渊源,之前一篇《“散装安徽”,正在积极“混圈子”》提到2021年,上海定点对接帮扶安徽多个城市,上海闵行帮扶的就是淮南市。

淮南的历史名人也远不止春申君,与我们大家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便是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

刘安曾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编著了中国古代哲学著作《淮南子》,流传至今。

写书之余,刘安喜好修仙炼丹,命方士使用八公山中清泉水磨制豆汁,以培育丹苗,希望炼出能令人长生不老的仙丹。

结果,仙丹没有炼成,却在此过程中无意间“炼”出了今日的一道家常美味——豆腐。

这些历史可能很多人都听过,但未必每个人都知道,淮南还是“中国能源之都”,更是长三角的能源“生命线”。

淮南由于煤炭资源蕴藏量极为丰富,故有“淮南煤田”之称。境内煤炭探明储量148.83亿吨,煤层气储量达5928亿立方米,且煤炭品质上佳。

民国时期,淮南一直是重要的煤炭供应城市,华东地区超过一半的煤都来自淮南煤矿。

因为煤炭需要,修筑的淮南铁路,不仅为煤炭运销开辟了快捷通道,而且为如今安徽中东部铁路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依靠丰富的煤矿资源,淮南这座城市也“因矿兴市”“因煤发展”,逐渐辐射周边怀远、寿县、凤台、凤阳、蚌埠等县市。

新中国成立后,淮南煤矿逐渐走过百年风雨历程后,1984年,淮南和青岛、无锡、唐山等城市成为国务院首批批准的“较大的市”,拥有地方立法权。

淮南依托全市能源企业组建的淮河能源控股集团(前身为淮南矿业集团),不仅是中国企业500强和安徽省重点企业之一,其煤电一度占淮南市工业产值比重70%。

而淮南和上海的关系也依然密切。

由于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大多使用火电,在丰富的煤电资源优势下,“皖电东送”70%的电量是由淮南送出。其中,每用4吨煤,就有1吨来自淮南;上海每用6度电,就有1度来自淮南。

但是,煤炭工业成为淮南重要的经济支柱,也带来两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从城市类型来看,淮南属于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

对于煤炭城市来说,煤炭热潮时可以带动城市的快速发展,可当资源和市场萎缩时,城市发展又会因此而衰退。

除此之外,采煤沉陷区的治理也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根据统计,淮南的采煤沉陷区高达42.54万亩。出于安全考虑,淮南市曾累计搬迁居民17.4万人。

在此期间,淮南市不仅花费巨资治理沉陷区的环境治理和修复,还面临着产业发展乏力,人口流失的危机。

治理后的淮南市九大矿区采煤沉陷区 来源:国家发改委

根据七普数据,淮南的常住人口相比六普时减少了30万人左右,下降9.23%,年平均下降0.96%。而目前,淮南常住人口只有约307万人。

淮南的困境在于,城市其实并非所谓“资源枯竭型城市”,目前依然还有大量未开采的煤炭资源,但转型升级又并不容易。

没办法,目前淮南依然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火电供应城市,保障江浙沪的经济发展的意义至关重要。

但淮南也一样意识到过度依赖煤炭绝非长久之计,特别是在当前去产能和实现“双碳”长远目标的现实要求下,转型是大势所趋。

2022年,淮南原煤的产量是5730万,而十年前这个数字是9142万吨,减少了60%的产能。

这倒不是淮南的原煤产能跟不上,而是淮南主动关闭了5对大型煤矿,选择“以退为进”战略,通过积极发展煤层气和多种化工产品,从而进化到煤电化气全产业链发展路径。

在资源转型的过程中,也有无数淮南人建议能否围绕淮南的“母亲河”淮河做文章,积极发展淮河两岸,打造沿淮河旅游观光经济带。

可惜,淮南官方曾遗憾地对此表示:愿望虽好,但现实不具备条件。

原因很简单:淮南沿淮地区不仅是蓄洪区,而且还有很多是采煤沉陷区分布的主要区域。

淮南地处淮河中游,是全国首批25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自新中国成立后,共发生较大洪水18次,平均每4年就会遭遇一次较大规模的水灾。

遇淮河较大汛情时,田家庵“小岛”周边情况 来源:淮南日报

特别是淮南的寿西湖(寿县)、董峰湖(毛集和凤台)、上六坊堤(潘集)、下六坊堤(潘集区、谢家集区、八公山)、汤渔湖(潘集)均为国家级行蓄洪区。同时考虑到更大规模的洪涝灾害需要,涉及寿县、谢家集区和田家庵区的瓦埠湖流域同样也被列为了蓄洪区。

再加上这些年的极端气候事件逐渐增多,淮南两岸为低洼湿地和基本农田,规划为旅游区域的风险实在太大。

不仅如此,淮南很多煤矿早年为了运输方便,很多都是沿着河道采掘,可以随挖随运。但日久天长,淮河两岸便形成了大片的采煤沉陷区,对于耕种、居民生活以及生态环境等都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也更不适合开发为滨江旅游区域。

那么,如今城市文旅产业越来越火热,不仅能为城市带来“流量”,形成“网红效应”,更带来丰厚的旅游经济收入,淮南就没法发展自身特色的文旅产业了么?

说到这,城市君想给淮南文旅一些建议,供相关部门参考。

淮南的旅游资源其实十分丰富,既有4A级的八公山景区,焦岗湖景区以及春申君黄歇墓、展示非遗文化“寿州窑”的天宝双遗文化园等历史遗迹;同时还有闻名遐迩的寿县古城,及其种类丰富的楚文化博物馆等旅游景点。

作为楚文明的发祥地,淮南自然应该打好“楚文化”这张牌,传承历史。

不过,淮南也是一座因煤而兴的城市,就像安徽省委书记韩俊日前在淮南市调研时强调的,淮南要“发挥自身优势打造新增长点,传承优秀文化促进文旅融合”。

淮南旅游的“新增长点”,或许可以从自身的“煤矿”来挖掘,规划设计一个“工业旅游”项目。

工业旅游在发达国家由来已久,特别是一些大企业,利用自己的品牌效益吸引游客,同时也使自己的产品家喻户晓。

比如德国鲁尔工业区,曾是著名的汽车与重工业基地。随着历史发展,园区内的企业逐渐搬离,当地便依托过去的厂区结构,开辟了“汽车工业之旅”“啤酒工业之旅”等旅游路线,全面展现昔日的工业历史和风貌。

还有波兰维利奇卡盐矿,这可算是全世界“骨灰级”的工业遗产旅游景区了。

这个从13世纪起就开采的盐矿,现在已基本停产,但早在15世纪就“边生产,边游玩”,在地下130多米深的盐道上建起了世界上罕见的游览胜地。

整座盐矿深达9层,最深处距离地面327米,所有通道的总长合计为250公里。

令人震惊的是,盐矿中不仅有旧时挖盐运盐过程的完整展示,甚至因为空间极其庞大,地下还有专门的餐厅、休息厅、博物馆、盐雕壁画、盐晶灯、地下湖泊,以及高12米的教堂。

维利奇卡盐矿

如今,维利奇卡盐矿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波兰国宝级景点和名片。

事实上,国外很多已经废弃或者采掘暂停的矿区,都因地制宜开辟了工业旅游,不仅有效利用了资源,更为所在城市创收。

1994年,中国第一汽车集团组建一汽实业旅行社,对外开放部分生产车间,工业旅游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

之后的二三十年,国内不少城市和企业也相继开启了工业旅游项目。如青岛海尔、上海宝钢、广东美的、佛山海天等厂区都单独设计了工业旅游路线,做到生产和游览两不误,均获得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实际上,国家在此方面也有着明确的规划。

2016年,国家和地方工业旅游标准出台,评出了工业旅游创新单位、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进一步规范国内的工业旅游项目。

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了《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要把工业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促进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中国制造的文化内涵,培育工业文化的新业态新模式。

同年,《“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鼓励生产企业依靠自身条件,依托现有厂址、生产条件和机械设备开展工业旅游,建设一批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国内已经有不少城市将工业旅游纳入文旅项目,获益匪浅。

浙江嘉善县大云镇曾是欧洲著名巧克力品牌歌斐颂的海外生产基地,为当地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2012年,当地依托歌斐颂品牌打造出国内首个集巧克力生产、研发、展示、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歌斐颂巧克力小镇”。

歌斐颂巧克力小镇布局

游客在此不仅能体验到巧克力的生产过程,还能当作旅游休闲的乐园,让这个曾经不起眼的小镇成为集交流研学、科普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工业旅游基地。

2018年,“歌斐颂巧克力小镇”被授予“国家4A级旅游景区”称号,成为长三角区域知名的周末游、亲子游、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

截至2022年底,小镇累计接待游客超过850万人次,年均增长率约9%,直接经营性收入超3亿元。

浙江省如今也通过“歌斐颂巧克力小镇”带来的甜头,几乎每个乡镇都在依托本地丰富的制造业资源,与旅游业和工业全方位深度融合,积极打造各类文旅项目。

还有青岛啤酒博物馆,说是博物馆,其实是依托当地啤酒工业区,将百年青啤发展历程、青啤酿造工艺与现代化生产作业区结合,打造为一个多功能的城市工业旅游项目。

从这点来说,淮南或许也可以利用很多废弃或可再次开发利用的煤矿,实现旅游产业和工业经济的跨界融合。

一方面不仅可以实景呈现采煤工业地下和地上的现场,让更多人体会到采煤工人的不易;另一方面,淮南煤炭百年发展历程也可借此有着极佳的展示途径,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塑造城市新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淮南市高新区智造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徐兵,在多年招商实践中也形成了类似观点,他认为:

在旅游消费升级、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等大背景下,所有城市都在积极探索“大文旅”产业的新增长点因此,淮南如能借鉴其他城市经验,打造一条符合淮南文旅发展新模式,不仅可以推动工业文化走向大众、打响城市制造业品牌、提升城市形象,还有可能将“流量”变“留量”,吸引更多投资者来到淮南。

他还同时提到,早年的淮南随着煤矿挖到哪,便就近修建火车站,全市境内拥有16座火车站,极大便利了淮南的物资运输和客运需求。时至今日,其中很多车站都已废弃,但铁路沿线的站房依然存在,或许可以在工业旅游的基础上,开启专门的“工业火车游”,通过“绿皮车”串联起相关景区,打造出极富淮南工业与人文历史的特色文旅项目。

确实,对一座城市来说,开展工业旅游不仅是因地制宜的旅游项目,更是丰富所在城市的文化产品,搭建多种旅游资源联合的新文旅业态。

比如淮南的八公山石林具有喀斯特地貌,对研究岩溶地质有着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八公山石林

城市君还建议,从宣传角度来说,如果淮南能认真规划,打造出集“工业史”“地质史”“楚文明”等于一身的“淮南历史与工业文化旅游”路线,完全可以通过帮扶的上海市对外推介和宣传,吸引有兴趣的长三角家庭前来观光、旅游,从而提升地区整体文旅产业的竞争力与可持续性。

不过,也必须看到,城市工业旅游的规划和设计并非简单地参观和体验,而是得结合当下的更多玩法实现不断迭代,通过超强的运营能力,搭建起 “可看、可玩、可学、可购、可品”的复合工业旅游运营模式,才能真正吸引人、留住人。

对于淮南来说,如何将令人望而生畏的矿井,枯燥的煤炭挖掘过程展示得生动有趣;如何将这样的项目与其他旅游项目有机衔接;又如何让游客的“乍见欢喜”能变成“久看不厌”……都将是面临的新挑战。

0 阅读:31

城市研究员

简介:发现城市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