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人来说,入土为安是最好的归宿,因此中国人在逝世后会选择葬入大地。然而香港这座繁华的城市,留给死亡的土地十分有限。墓地紧挨住宅、公路而建,香港被坟山包围,而死亡将在何处安放,是所有香港人现在和将来都要直面的难题。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香港是购物与旅游者的天堂,但这个弹丸之地同时也是全球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图为居民楼前的山坡被墓地覆盖,密密麻麻。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死去的人对活着的来说也是麻烦事。因为香港墓地能用的不多并且还很昂贵。图为香港墓碑山,一名男子在墓碑山旁远望。
香港政府管理的骨灰安置所只有8处,如今有不少已近乎满员。而私营的骨灰堂往往价格昂贵,又让普通人却步。图为密密麻麻的墓碑,来祭拜的人并不少。
目前香港700多万人口正面临或生或死的问题,没有多余的建筑用地,不断上涨的房价冲击着人们在祭祀死者上的传统。图为前来祭拜的人们。
四十多年来,墓碑从山脚,逐渐爬上半山腰,现在整座小山几乎都被墓碑覆盖。每个墓碑都像是一扇门,里面代表着一个人的曾经。
香港人安置去世亲人的惯例就是,他们会在山上和海边争夺最好的墓地,花上一笔不菲的数目买个骨灰盒,办一场复杂的丧事。图为一名妇女拿着即将焚烧的纸钱为父亲祈福。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倡导遗体火化。然而火葬并不能解决墓地紧张的问题。如北京人买车要摇号一样,香港人想在公共墓地求得一个安置骨灰盒的龛位可能要等上长达五六年的时间。
不愿耐心等待的人不得不支付高达80多万人民币在私人经营的墓地购买一个差不多A4纸大小的骨灰龛位。而在龙山寺的风水宝地,一个私人骨灰龛位最高价格高达151万人民币。
这意味着死人的墓地价格比活人的住房价格还要高,后来政府开始倡导“绿色殡葬”,提倡将骨灰抛洒至11个悼念公园。但这样的行为又与中国人安葬要选如高山靠海的吉地观点相冲突。然而对于更多的香港人来说,想要为逝去的亲人觅得一处安宁之所,却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