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年岳父做客女婿家,提起埋在家乡的烈士,女婿吃惊:那是我爷爷

看百年浮沉 2024-06-25 04:39:12

1994年的某天,风和日丽。

微风轻轻吹动着树上的叶子,簌簌作响,一片祥和的景象。

此时,姜家岗的一位村民程如松正准备去看望出嫁的女儿。

他的女儿嫁给了河南新县的一个男人,名叫高定新。

由于两家距离遥远,女儿很少回家和父母团聚。

于是,程如松便决定亲自登门拜访亲家。

图源网络

两家人相见自少不了一番聊天,于是就有了以下对话。

“村里有个烈士陵园,埋着许多烈士,但是大部分都没了姓名,留下姓名的只有两个人。”

“两个人?叫什么名字啊?”

女婿听后好奇地问道。

“一个叫高德福,一个叫黄民进。”

一听完老丈人的回答,高定新就张大了嘴巴,十分吃惊地说道:

“高德福是我的亲爷爷啊!”

“村里有个退休的姜老汉,他从七十年代起就给附近的一处红军墓地做守墓人,或许你可以找他问问。”

姜能山(图源网络)

就这样,苦寻多年的高家人立即找到了姜老汉,并在他的指引下来到陵园确认祭拜。

事后,高定新给了姜老汉2000元作为答谢,但姜老汉却婉言拒绝了。

“他们是国家的英雄,为人民而战死,怎么能让他们成为孤魂野鬼呢?”

“他们找不到亲人,我就是他们的亲人。”

“如果他们的后人找到了,也有个祭拜的地方。”

姜老汉感慨道。

这个姜老汉究竟是何许人也?又是什么原因让他苦苦坚守烈士陵园呢?

红安县七里坪的光辉革命史

在中国历史上,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核心的红安享有“中国第一将军县”的美称。

它之所以能被叫做“中国第一将军县”,是因为这片土地上诞生了200多位将军。

图源网络

其中包括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任国家主席,以及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等著名将帅。

红安,曾经叫黄安。

地处两省交界,周围山峰连绵,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土地革命时期,一群年轻的共产党员带领着黄安和麻城两县农民发起武装暴动。

今天就让我们先一起走进这段厚重的历史。

从1923年红安建立党组织开始,这片土地就逐渐有了共产党的活动印记。

他们沿途撒下了革命的种子,深深植根在民众的心中。

1925年,随着大革命如火如荼的开展,黄、麻两地分别成立了共产党和共青团特别支部。

图源网络

之后,在这些人的积极引导下,党组织和农民协会迅速发展壮大。

当地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其中,并为此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随着革命规模的不断壮大,党建立了两支农民自卫军。

虽然没有优良的装备强劲的物资,但也正是因为这些农民军,才能让两县党组织有能力、有信心同当地的反动势力进行顽强斗争。

1927年9月,中共组织了秋收起义,为了使起义有更大的成功性有人就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在红安的黄、麻两县有相当强的武装力量和很好的群众基础,或许这就是一个突破口。”

于是,上级就派刘镇一、吴光浩等人来到红安组织起义。

图源网络

最终组织决定以黄、麻两县的农民自卫军为骨干,搭配群众武装力量,首先夺取黄安县城。

制定好计划后,众人开始着手准备起义事宜。

11月13日,起义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序幕。

2万余人在黄安七里坪组成攻城队伍,向县城发起了进攻。

直至第二日凌晨,攻城队伍搭着梯子登上城西北,夺取北门,随即攻入城内。

敌人不堪如此猛烈的进攻,很快就缴械投降、四处奔逃了。

随后,攻城队伍进城,建立了黄安县农民政府。

黄、麻两县的民众揭竿而起,投身革命,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七里坪与姜老汉的渊源

1930年春,鄂豫皖革命斗争轰轰烈烈开展,无数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血洒战场,无惧无畏,正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之后在一年时间里,鄂豫皖红军就接连粉碎了国民党发动的两次“围剿”。

图源网络

随后红军又取得了第三次“围剿”的胜利,这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发展的顶盛时期。

但失败三次的蒋介石并不甘心,他调派30万大军,向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又一次大规模的“围剿”。

由于种种原因,红军抵抗失败,开始西征。

不过,还有一部人守在根据地,只是人数很少。

见红军主力撤走后,国民党仍旧不肯放过剩下的军民。

他们强行入侵根据地,烧毁房屋,抢夺粮食,伤亡惨重······

当时七里坪镇熊家咀村姜家岗湾是红四方面军的后方医院,接收了大量受伤的军民。

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比较落后等原因,不少战士都牺牲了,最后被乡亲们安葬在姜家岗湾的一处山坡下。

抗战胜利后,众人在这里建了一座烈士陵园,安葬着73名英雄的亡魂。

图源网络

但在之后由于护理不周,这73位红军烈士的墓园受到不同程度损毁。

“我是一名红军遗腹子,从小就听着这些红军烈士的故事长大。”

姜能山是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熊家咀村的村民,他的父亲是一名老红军,正直英勇。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英雄,却在战场上被敌人无情虐杀。

父亲是在姜能山出生前去世的,因此,姜能山并未见过父亲一眼。

是她的母亲含辛茹苦将他养大成人。

“你的父亲是红军战士,也是英雄······”

从小,姜能山就听着父亲和其他红军烈士的故事长大。

殊不知,一颗火红的革命种子就在他的心里慢慢生根发芽了。

图源网络

“七里坪人民前仆后继,英勇奋斗,14万红安英烈中,有近8万名烈士来自七里坪。”

1958年,姜能山在墓园里种下14棵松柏,随后又陆陆续续栽了几颗。

望着这些幼树,姜能山感慨万千,在树下立下了铮铮誓言。

他决定要帮这些烈士找到他们的亲人。

四年后,姜能山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又先后担任了姜家岗大队长和家咀村村支部书记。

在职期间,他尽心尽力为民众,全心全力求发展。

正是这个时候,姜能山就已经开始有意无意地打理这片烈士墓群。

闲了来添把土、拔拔草,渐渐地,就成为了他的日常活动。

姜能山在打扫(图源网络)

最开始,姜能山只是修修剪剪,不要墓地周围长满杂草,看着干干净净就好。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越发觉得这些坟包是有生命的。

因此,他去的次数越来越多,做的事也越来越多。

每当农闲时,姜能山会亲自前往陵园,细心地除去那些疯长的野草。

每当暴雨来临,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检查每一棵柏树,生怕它们因不堪风雨而倾倒,伤害到那些安息的英雄们的纪念碑。

每逢清明节,他都会精心准备酒食,带着深深的敬意来到这片神圣的土地。

随后对着烈士的墓碑行磕几个头,然后静静地坐下,仿佛在与逝去的英雄们对话。

结束后,他会点燃一串鞭炮,以此表达对他们的缅怀之情。

这样的仪式,姜能山坚守了数十载,从未有一次缺席。

姜能山(图源网络)

他把这些长眠在村里的烈士当成自己的亲人,默默担起了守护烈士的重任。

1976年,村里有人盯上了烈士陵园。

墓地前有片池塘,地肥水美,很适合开荒种地。

于是,这些人就想刨走坟包,改种作物。

当姜能山得知消息后,十分震怒,吼道:

“这里安息的都是保家卫国烈士,他们找不到亲人,也无名无氏,我们怎么能干这种事呢?”

说罢,姜能山就扛着锄头,搬来黄土,将被破坏的墓地重新修好。

甚至他还在陵园里住了两晚,就是怕有些人贼心不死。

高德福(图源网络)

后来有记者曾问道姜能山:

“别人都不守,你为什么要坚持守墓?”

“红军干革命讲‘一要三不要’,‘要革命,不要家、不要钱、不要命’。”

“他们为了革命、为了现在的幸福而牺牲了,如果还要把他们的坟给刨了,那他们死后都没有一个完整的家!”

姜能山回答道。

不忘初心,坚持守墓

2011年,红安县把烈士墓群修建成了烈士陵园。

此举既规整了墓地,又改善了陵园条件,还矗立起了一块高大的纪念碑,这了却了姜能山多年的心愿。

图源网络

直到今天,他仍然坚持陪在73名烈士的身边。

守墓是姜能山的心愿,为他们寻找亲人是他的初衷。

多年来,在帮烈士守好坟墓的同时,他也在积极打听寻找烈士们的亲属后人。

除了两位有名有姓的烈士,其他烈士都没有姓名。

再加上年代救援,导致搜寻工作难度很大,但姜能山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寻找,只要有点下落,他都会追查到底。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4年,在偶然的机会下,程如松的女婿得知自己的爷爷高德福在陵园后,马上找到了姜能山了解情况。

确认高德福就在这里后,当即掏出2000元表示感谢。

“这是我应该做的······”

姜能山摆了摆手,拒绝了他的好意。

据姜能山介绍,高德福是河南新县人士,膝下有两个孩子。

姜能山(图源网络)

1929年,高德福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参军入伍。

临走前,他的两个孩子死死抱着高德福的双腿,求着父亲不要离开。

而高德福的嫂子则送给了他一双新鞋,希望弟弟能平安归来,合家团聚。

然而,现实终究是残酷的,高德福没能活着见证新中国的诞生。

他牺牲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在抗战中,高德福担任军队的营长,作战勇猛,毫不退缩。

在1932年的黄安战役中他身负重伤,后被村民抬到了姜家岗疗伤。

经过一系列治疗,高德福的生命还是没能挽救回来。

姜能山(图源网络)

他去世后,另一名老红军陈明志亲手将他埋在了这。

一直以来,陈明志的心愿就是帮高德福找到亲人。

因此,在1994年当找到高德福的亲人时,也算是了却了陈明志的一个心愿。

结语:

如今,八十多岁的姜能山仍然坚守在烈士陵园,当起了游客们的义务宣讲员。

姜能山(图源网络)

带他们了解这片土地和矗立着的墓碑,讲好红军故事,传承革命精神,或许是姜能山老人一生的坚持。

参考资料:

红安83岁老人姜能山 坚持为红军烈士守墓60年------新京报

湖北黄冈:“荆楚楷模”六十五年如一日义务守护烈士墓------湖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红安八旬老党员姜能山44年的坚守------人民周刊网

0 阅读:1

看百年浮沉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