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沈阳的王大爷,今年68岁了,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病史,长期服用药物控制,既往有抽烟、饮酒史。
就诊前面5天前,王大爷突发肢体活动不灵,拿筷子不稳,手指发麻,头晕等,刚开始并没有当回事儿,家属以为是年纪大了,手脚不灵活了,但是这2天发现自己的左手也开始无力,持物不稳,手部上抬困难,这一系列症状,让家属感到紧张,于是在家人的陪同下急忙前往医院就诊。
医生给李大爷进行颅脑磁共振检查提示为“脑梗死”,但由于他来就诊的时候已距离肢体无力的情况超过24小时,错过了溶栓期。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体血管会逐渐开始老化,若是不注意养护血管就可能导致血管内的斑块越来越大,从而导致血管堵塞当血管被堵塞后就要提高警惕了。
血管堵塞(如颈动脉或脑血管狭窄/阻塞)确实可能导致头部出现预警信号,这些症状可能与脑供血不足或中风相关。
一、突发性头痛或头痛模式改变典型表现:
突然出现的剧烈头痛,或原有头痛性质改变(如频率增加、疼痛程度加重),尤其伴随恶心、呕吐。
可能原因:脑血管痉挛、脑梗塞前期或出血性中风。
注意:高血压患者突发炸裂样头痛需警惕脑出血。

典型表现:
单眼或双眼突然视物模糊、眼前发黑(医学称“一过性黑矇”),通常数分钟内恢复。
可能原因:颈动脉斑块脱落导致视网膜动脉微小栓塞(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关键提示:TIA是脑梗的“前兆”,24小时内症状消失不代表风险解除,需紧急就医。
三、眩晕或平衡障碍典型表现:
无诱因的头晕目眩、站立不稳,甚至摔倒,可能伴耳鸣或听力下降。
可能原因:小脑或脑干供血不足(后循环缺血)。
区分要点:与耳源性眩晕(如耳石症)不同,血管性眩晕常伴随其他神经症状(如复视、吞咽困难)。

典型表现:突然说话含糊、找词困难或理解障碍(失语); 单侧面部下垂、口角歪斜,或一侧肢体无力。
可能原因:大脑语言中枢或运动功能区缺血(急性脑梗)。
急救口诀:“FAST”原则(Face面部不对称,Arm手臂无力,Speech语言障碍,Time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重要提示:黄金抢救时间
上述症状即使短暂缓解,也可能预示TIA(小中风)。脑梗溶栓/取栓的黄金时间为发病后4.5-6小时内,每延误1分钟,脑细胞死亡约190万个。出现任一症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避免自行前往医院。

1. 控制基础疾病:严格管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定期监测指标。
2. 戒烟限酒:吸烟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
3. 饮食与运动:低盐低脂饮食,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
4. 定期筛查: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颈动脉超声检查,高风险者需进行脑血管评估(如MRA/CTA)。
血管堵塞的头部信号具有突发性、一过性特点,及时识别并就医可大幅降低致残/致死风险。健康的生活方式结合定期体检,是维护血管健康的核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