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虎门 清末民国初 · 康有为
粤海重关二虎尊,万龙轰斗事何存。
至今遗垒馀残石,白浪如山过虎门。
粤海重关二虎尊,这句诗开篇即点明了虎门的地理位置和历史重要性。“粤海”指的是广东地区的海域,特别是珠江口一带,是连接内陆与海洋的重要通道。“重关”强调了虎门作为军事防御要塞的地位,是保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二虎尊”则是以生动的比喻,将大、小虎山在珠江出海咽喉的穿鼻洋,比作两只威猛的猛虎,守护着这片海域,同时也暗指了虎门要塞的坚固与险要。
万龙轰斗事何存,这一句回顾了历史上在虎门发生的重大事件,特别是与外国列强的战争。“万龙轰斗”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战争的激烈与残酷,仿佛有无数条巨龙在此激战,象征着双方力量的强大和战况的惨烈。“事何存”则表达了对这些历史往事的追问和感慨,那些曾经的辉煌与悲壮,如今又留下了什么呢?
至今遗垒馀残石,这一句将读者的视线拉回到现实,描述了虎门要塞如今的景象。“至今”表示时间的流逝,从过去到现在,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沧桑。“遗垒”指的是遗留下来的防御工事,“馀残石”则形象地描绘了这些工事如今只剩下残破的石头,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白浪如山过虎门,这一句以自然景象作结,将虎门与浩瀚的大海相连,形成了一幅壮丽的画面。“白浪如山”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海浪的汹涌澎湃,仿佛一座座白色的山峰在海上翻滚,既展现了大海的壮阔与力量,也寓意着历史的洪流不可阻挡。“过虎门”则点明了这首诗的主题和背景,即诗人经过虎门时所见所感。
闻意索三门湾以兵轮三艘迫浙江有 清末民国初 · 康有为
凄凉白马市中箫,梦入西湖数六桥。
绝好江山谁看取?涛声怒断浙江潮。
康有为的《闻意索三门湾以兵轮三艘迫浙江有》一诗,是在他得知外国列强(虽诗中提及“意”,但可能泛指当时对中国领土有觊觎之心的多国列强)以三艘军舰相逼,意图索取中国领土三门湾(位于浙江省)的危急时刻所写。这首诗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国家领土安全受到威胁的忧虑、对美好河山可能被侵扰的痛惜,以及对时局动荡的悲愤之情。
“凄凉白马市中箫”此句以“凄凉”二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营造出一种悲伤、凄凉的氛围。“白马市中箫”并非实指,而是诗人借以象征市井间的哀愁与不安。这里的“白马”可能暗含了离别、哀愁之意,而“箫声”则常用来表达哀怨之情,两者结合,更加深了读者对诗人心境的理解。
“梦入西湖数六桥”诗人通过梦境的描绘,暂时逃离了现实的残酷,回到了他心中那片宁静、美好的地方——西湖。西湖及其六桥不仅是自然美景的象征,更是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寄托。然而,这美好的梦境却与现实中国家面临的危机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的无奈与悲愤。
“绝好江山谁看取?”诗人在此句中直接表达了对国家壮丽河山的热爱与珍惜,同时也透露出深深的忧虑与担忧。他质问“绝好江山谁看取?”,实际上是在担忧国家的未来和命运。在列强环伺、国土沦丧的危急时刻,谁还能来守护这片美好的土地呢?
“涛声怒断浙江潮”此句以自然景象的描绘来强化诗人的情感表达。涛声怒吼,仿佛是自然之力也在为国家的命运而悲鸣;浙江潮被“怒断”,则象征着国家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困境。这里的“怒”字不仅形容了海浪的汹涌澎湃,更寓意着诗人内心的愤怒与不平。
止观自證 清末民国初 · 康有为
嫣红姹紫满山春,采药寻香欲赠人。
曲径危桥都历遍,出来依旧一吟身。
“嫣红姹紫满山春”这句诗以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色开篇,嫣红姹紫形容了山中春花烂漫、色彩缤纷的盛景。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而满山的春色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氛围。此处,诗人或许在借自然之美,喻指世间万物的繁华与美好。
“采药寻香欲赠人”“采药”与“寻香”二词,既是对实际行为的描述,也富含象征意义。在古代文学中,“采药”常指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或治疗疾病之方,象征着对生命奥秘的探索与追求;“寻香”则是对美好事物的寻觅与向往。诗人在此表示,他如同一位隐士,在山中寻找珍贵的药材与芬芳的香气,意图将这些美好的事物赠予他人。这既体现了诗人的慷慨与善良,也暗含了他对世间美好情感的珍视与传递。
“曲径危桥都历遍”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追求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曲径”与“危桥”分别代表了曲折复杂与危险重重的道路,象征着诗人在追求真理、探索生命意义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与挑战。然而,诗人并未因此而退缩,而是勇敢地“都历遍”,这体现了他坚定的信念与不屈的精神。
“出来依旧一吟身”经过一番艰苦的探索与追求后,诗人回到了原点,但他并非一无所获。这里的“出来”指的是从探索与追求的过程中走出,“依旧一吟身”则表明诗人虽然历经沧桑,但内心依然保持着那份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依然保持着诗人的本色与情怀。这句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我修行成果的肯定,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境界的深刻领悟:无论外界如何变迁,内心的纯真与热情永不改变。
这首诗不仅是诗人个人心路历程的写照,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动荡社会中寻求精神寄托与人生价值的缩影。
那釐利在锡兰山颠六千尺开大原有湖多花不暑风景佳绝当为南洋诸岛最胜处 清末民国初 · 康有为
楞伽绝顶六千尺,罨画明湖翠壁开。
繁柳繁花漏园路,不寒不暑好楼台。
楞伽绝顶六千尺:楞伽山,此处借指锡兰山(斯里兰卡的山脉),“绝顶”表明其高耸入云,而“六千尺”则是夸张地形容其高度,强调了山峰的雄伟壮观。
罨画明湖翠壁开:“罨画”原指色彩鲜明的绘画,这里用来形容湖面如同精心绘制的画卷一般美丽;“明湖”指的是山顶上的湖泊,清澈明亮;“翠壁”则是指环绕湖泊的翠绿山壁,仿佛为这幅画卷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这句诗描绘了山顶湖泊与翠绿山壁交相辉映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繁柳繁花漏园路:“繁柳繁花”形容了园内植物茂盛、花朵繁多的景象,一片生机勃勃;“漏园路”则可能是指园中小径被繁茂的枝叶所遮蔽,只能隐约看到其走向,增添了几分幽静与神秘感。这句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园内春意盎然的景致。
不寒不暑好楼台:这句诗进一步描述了山顶的气候特点,即“不寒不暑”,四季如春,温度适宜。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山顶的楼台更是成为了观赏风景、避暑纳凉的绝佳之地。诗人用“好”字来形容楼台,表达了对这一处所的喜爱与赞美。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锡兰山巅的壮丽景色与独特气候。诗人从山峰的高度、湖泊的清澈、山壁的翠绿、园内的繁花似锦,以及气候的宜人等多个方面入手,将这一处胜地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向往。这首诗不仅是对锡兰山巅美景的赞美,也是诗人内心情感与人生追求的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