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声||于吉明作品鉴赏

子明聊文化 2024-10-26 14:52:48

于吉明简历

中国美协会员;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画家;甘肃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甘肃画院青年画院画家;酒泉书画院副院长。

2004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014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生班;

2015年结业于唐秀玲重彩画工作室敦煌壁画研修班。

2020年获第三届甘肃美术“金驼奖”铜奖。

2022年入选“甘肃省2022年度重点人才培养项目”。

2023年入选“大美陇原”甘肃青年优秀美术作品晋京展。

2024年入选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灿若星河——画院青年艺术家优秀创作成果展览项目”。

2014年出版《当代艺术名家名作---于吉明山水》作品集。

先后10余次在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入选、获奖。

翰墨人生自芳华

张正彬

认识于吉明,还是在一次送书画下乡的露天农贸市场。曲终人散,寒风凛冽,已在圈内崭露头角的他,却在焦急地寻找着不知所踪的一套印章与毛笔。因其为名师所赠,失之不恭,乃扼腕痛惜不已。

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时过境迁,到了辛丑岁末,疫情稍缓,一幅幅或对比强烈、酣畅淋漓,或细腻秀美、颇得古法,而又地域特色浓厚的山水,使得于吉明在钟灵毓秀的江南古城太仓,赢得了许多海派前辈的赞誉,水乡喜爱者的追捧。

太仓,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因吴王及春申君在此设立粮仓而得名。又因毗邻上海,处于长江口南岸人文荟萃之地,自古即负有文化之乡美誉。如今,在天地轮回之际,却因了一位来自于祁连山脚下,游走在当代画坛前卫的青年才俊于吉明,平添了一份墨香溢彩、喜气萦绕的韵味;也因此寓意着于吉明孕育于山川大地的绘画艺术之路,将越走越扎实、越走越丰厚。

岁月流金,不负韶华。如果顺着于吉明的成长之路来考察,这位出生于天水武山,就读于西北师大美术学院,扎根于酒泉肃州的青年画家,在短短的十多年间,即已跻身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画院青年画院院聘画家、当代名家行列,似乎一路顺风顺水、收获满满。

然而,人生之路,从来没有坦途可循。尤其在这条拥挤不堪的追梦之路上,更是需要千锤百炼、涅槃重生。那一块块金字招牌背后,倾注的是无数的不眠之夜,秉持的是孜孜不倦的虔诚之心,承继的则是家庭、事业两不误的担当。亲情与友情、梦想与远方,孰轻孰重,似乎都融化在了他那笔情墨韵的心路历程和与生俱来的灿烂笑靥之中。

羲皇故里天水、因华夏始祖伏羲氏的传说,早已闻名于世;书画之乡武山,也因厚重的文化积淀,才俊辈出。而于吉明的出生地滩歌镇漆庄村,即闻其名则知其具有着浓厚的传统气息。正如其名字蕴含的吉庆有余、明心见性一般,自小就喜欢画画的他,无师自通,只要看到报纸上的书画作品,就细心剪下,夹在笔记本里不时研读。这份天资,如一粒澄明灵秀的种子,在秦州温湿气候滋润的山川河谷之内迅速成长,并濡养着他钟情于高山深谷、倾心于林泉之秀的芝兰之气。在河西走廊、祁连山脚下立定脚跟后,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虽属人之常情,更是他成就自我的不竭动力。时光荏苒,尽管每每在教学之余,所剩余的支配时间已经不多,分担照看两个孩子的重任,又占去了大半临习、聚会、交流的机会。但令他倾心的自然、沉醉的山水,一直像高悬在夜空中的灯塔,始终引领着他前行的道路。只要能空出手来,就临池不倦,博采众长。在勤奋研习历代名家作品的同时,尽可能于周末假日抽空到乡村、山野写生,观察大自然的风晴雨露,摹写山林群壑的千姿百态,以此积累创作素材和笔墨表现技法。每年寒暑假期间,只要没有牵绊,即背起行囊,先后进修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唐秀玲重彩工作室,穿梭于各大展览场馆,游走于大好的河山之间,畅翔于传统与现代、承继与融合、梦想与现实的广阔空间,不断探求最适合于自身性情挥洒的笔墨语言、表现方式,以便厚积薄发。这期间,因性情使然,苦闷与彷徨、负重与前行,似乎均可在一笑了之中,化为对家庭、对生活深切的关爱,对艺术、对人生的苦苦耕耘,并在不断地磨砺之中,使自己的画风具有了一种生于斯长于斯的厚重与苍茫,寄情山水洗心革面的沉稳与空灵,且日臻成熟。因而,在欣赏于吉明的画作时,就像面对他的内心,在浓墨重彩渲染的高山峡谷内,那些将时光和喧嚣屏蔽在外的宁静的房舍、庙宇或街道,都焕发出祥和的气息,令人陶醉其中;而那些用细腻笔法描绘的山峦、草木、流水、动物,则又洋溢着俯仰天地、游目骋怀的洒脱与灵秀。画如其人、画品如人品。于吉明修长的身姿、俊秀的面容,见人即流露出的笑容,既富有黄土高原汉子的洒脱与热情,又洋溢着灵山秀水浸染的谦逊与羞涩。而他的山水画作,就如其为人和性格,具有独立的创意和思想,以及对笔墨的追求和独特的见解,并在勤奋和执着中,练就了只属于他自己的笔墨语言。因此,在著名策展人陈雁芳的眼里,于吉明笔下的山水作品,色彩分明,对比强烈,他以别具一格的笔墨形式来展现作品中的自然、人文和生活,笔墨和色彩之中带一份诗意与浪漫,也带一份引人思索探寻的神秘气息。而这种气息,既是从山水到人文,再到生命的再诠释,又展现出艺术家对环境敏锐观察的态度,对生活、对美好未来的笃定与冀望之情。同时,也向大众传递着对生活、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与热爱之情。山水之乐,得之于心,寓之于情,寄之笔墨,忘乎所以,乃乐在其中矣。庄子说 “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中国山水画,是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也是精神境界的寄托。展现了国人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性和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尤其在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提出中国画的西北宗论后,为了将自己的山水画创作,赋予更为厚重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气息,于吉明开始专注于丝路文化,敦煌文化,西域文化等地域文化的挖掘与吸收,并将创作意象锁定于祁连山脉的雄浑与壮丽,河西走廊的沧桑与神秘。立志用一生去师古人,师造化,修身明德,淡泊名利,潜心研习,创造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这让于吉明的画风焕然一新,其笔下的山峦叠翠、草木华滋,以及深藏其间的村舍、庙堂,多犹如世外桃源,唯美动人;其笔法或沉雄苍郁或缜密细秀,营造出的意境,悠远空灵、沁人心脾。每每细观他的每幅佳作,都有种陶醉其中、令人神往的感觉。这是因为,艺术创作需要克服自然物象的局限性,运用许多象征性的笔墨技法与表现形式,来拓展作品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得作品不仅提升其与生俱来的观赏价值与社会价值,也在具有独特地域艺术风格的形成上逐步正向引导着世人,成为陶冶情操的心灵寄托。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他并不满足于三尺讲台;作为一位青年画家,则又以传经授道为荣。无论为人处世,还是参加各类活动,于吉明都展现出一丝不苟的认真与严谨。而艺术之路,则秉持的是虔敬之心,满载的是诗和远方,在苦守清寂、澄怀修道的内敛中,不断的砥砺前行。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自是艺术家的胸襟,也是于吉明天生的向往。欧阳修曾言“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间,乐趣无穷,而时代的召唤,更加激发出了他怀抱乡土,倾心山水、醉卧林泉的情怀。并因此逃离了许多的世俗与名利,拂去了多余的忧虑与不安。一身清气,游荡于天地之间,放情于山水之乐,让思绪随风飞翔,感受着自然的清新和灵动,也让自己的翰墨人生酣畅淋漓,芳华四溢。山水有相逢,来日皆可期。至此壬寅春归日,祝愿于吉明小兄弟一般谦逊、羞涩的笑容,更加灿烂、收获满满。

文章作者简介·张正彬

酒泉人,民俗学者,剧作家。曾任甘肃省民协理事,酒泉市民协主席,肃州区文联主席。先后出版专著《酒泉百俗》、《肃州民俗文化专辑》《超群出众—企业家成功之道》,传记《大道至简》,散文集《路的尽头是村庄》;发表国学论文十余篇,创作演出大中小型剧目百余部。其作品多次获得甘肃省“敦煌文艺奖”、“酒泉市五个一工程奖”、“酒泉文艺奖”。代表作有大型历史剧《玄奘西行》《老子出关》《印象酒泉》,大型现代剧《天生泉》《西路军魂》。本人曾获甘肃省文化艺术优秀人才飞天奖。现任酒泉市国学协会会长。

作品赏析

Appreciative Remarks

春雪润圣湖 100*200CM 2023年 纸本水墨

丹霞印象 100*200CM 2023年 纸本水墨

雪霁 100*200CM 2023年 纸本水墨

云漫圣湖 98*180CM 2022年 纸本水墨

黑城印象 68*136CM 2019年 纸本水墨

秋山幽居 98~180CM 2022年 纸本水墨

圣湖凝雪 60*200CM 2023年 纸本水墨

古城映月 68*136CM 2019年 纸本水墨

古道悠悠 68*136CM 2023年 纸本水墨

古寺邀明月 68*136CM 2023年 纸本水墨

祁连映月 68*136CM 2020年 纸本水墨

秋山藏古寺 68*136CM 2023年 纸本水墨

丝路遗韵 68*136CM 2021年 纸本水墨

古城印象 180*98CM 2022年 纸本水墨

青山如黛 136*68CM 2023年 纸本水墨

我心归处是南山 136*68CM 2023年 纸本水墨

惠风和畅 136*34CM*4 2023年 纸本水墨

0 阅读:11
子明聊文化

子明聊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