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为1.3,也就是说平均每对夫妇生育1.3个孩子,远低于2.1的国际警戒线标准。
不过有人或许会认为,中国有14亿人口呢,根本不用担心,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曾经做出过预测:如果大家都不生二胎、三胎,那么50年后中国人口将只剩5.8亿!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人口警钟·——
数据显示,自2016年起,我国新生儿人口的数量就从峰值的1883万,以每年大于5%的速度逐渐下滑,其中2020年更是直接下滑了17%。
面对这一严峻的情况,国家迅速做出反应,放开了全面二孩政策,但收效甚微,到了2022年,中国新生儿数量更是降至956万,首次跌破了1000万大关。
与此同时,我国的死亡人数突破了1041万,这就意味着我国人口首次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而后两年,我国人口就呈现递减趋势,平均每年减少100多万。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个人意识的觉醒,年轻人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他们不再将传统的“成家立业”视为人生唯一的目标,而是追求一种更加自由、独立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强调个人的成长和兴趣的培养,而生育往往被视为一种可能打破这种平衡的因素。
许多年轻人认为,养育孩子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这可能会限制他们在职业发展、个人兴趣和社交活动上的自由度。
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将生育推迟,甚至选择不生育,以便更好地专注于自我实现。
而且,不少企业对育龄女性存在隐性歧视,这些企业在招聘时,虽然没有在招聘信息中明确写出性别要求,但在面试环节,企业会觉得女性在生育后可能无法全身心投入高强度的工作,从而优先选择男性。
而生育后的女性在重返职场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有的女性在休完产假回到公司后,原本的岗位已经被他人替代,只能被安排到一些边缘岗位。还有的女性会发现自己的薪资水平不如生育前,甚至还会因为生育错过晋升机会。
不过,在现实中,完全不想生育的年轻人还是少数,大部分人其实是想生但不敢生。
——·想生不敢生·——
在这部分人的担忧中,经济因素无疑占据着核心地位,先来说说房价,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一直处于令人咋舌的高位。
根据相关数据监测,2024上半年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为26.3,像深圳更是高达34.9,远远超出了国际惯例认为的3-6倍的合理区间。
这意味着什么呢?以深圳为例,一个普通家庭如果想要购置一套房产,按照平均收入水平来计算,不吃不喝需要34.9年才能攒够买房的钱。
为了攒下首付,年轻人不得不拼命压缩自己的生活开支,节衣缩食,放弃许多原本可以享受的生活乐趣。
而成功背负上房贷后,每月固定的高额还款又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压力,未来几十年都要为这套房子而奔波忙碌,在这样沉重的压力下,他们根本无力再承担一个新生命的降临。
除了房价,育儿成本的不断攀升也让年轻人望而却步,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各项开销便如潮水般涌来。
就拿奶粉来说,一罐国产奶粉的价位大概在200-300左右,大概可以吃一周到两周的时间,
再加上,尿不湿、婴儿衣物等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等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早教、课外辅导等教育支出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如今的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接受优质的教育,在起跑线上不落后于人,于是各种兴趣班、辅导班纷纷安排上。
从绘画、舞蹈到数学、英语,每一项课程都需要缴纳不菲的费用,粗略估算下来,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花费动辄百万。
钱是越花越多,可工资涨幅却极为有限,这让许多原本有生育意愿的年轻人只能无奈地选择放弃。
——·如何提高生育意愿·——
面对如此困境,我们必须积极寻求解决之道,最重要的便是降低家庭经济负担,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降低教育费用,让更多家庭能够轻松承担孩子的教育支出。
另一方面,提供住房优惠政策,如推出经济适用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或者给予购房补贴,缓解年轻人的购房压力。
同时,加大生育激励力度,例如提供现金补贴,让生育家庭在经济上得到一定的补偿,延长产假,让女性有更充足的时间照顾孩子,增加托育设施,解决家长们的后顾之忧。
当然,改变年轻人的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当下,应当大力弘扬新的生育文化,突出家庭的多元价值,让年轻人认识到生育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人生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观念的重塑同样至关重要,现代社会,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年轻一代与长辈之间的交流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在生育问题上,长辈应给予年轻人更多的理解与支持,而不是单纯的施压,家庭内部可以形成一种互助的氛围,祖辈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年轻父母照顾孩子,减轻他们的育儿负担。
同时,年轻父母也应意识到家庭传承的重要性,主动承担起养育下一代的责任,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为家庭的延续贡献力量。
解决人口负增长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社会各个层面协同合作,才能激发年轻人的生育意愿,逐步缓解人口负增长带来的压力,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作品声明:内容存在艺术加工,故事情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