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砚台纪实
编辑| 王不易
【前言】
历经192天太空任务的神舟十八号3位航天员叶光富、李聪和朱杨柱已经平安抵达北京!
这场被无数国人瞩目的盛宴似乎也慢慢的落下帷幕。
当无数的观众看到了三位宇航员健康的从返回舱中出来的时候,大家欣喜之余最想知道的就是他们在太空6个月里面的经历了。
但他们三人却“未雨绸缪”,提前就先点好了自己到达地球后的第一餐,可谓是“一窝吃货”!
“吃货”最不缺的就是搞笑了,在提及自己这半年的经历以及来回的感受,他们的回复也是“包好笑的”!
神十八3人回家带了近70斤太空特产
2024年11月4日凌晨,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安全着陆在东风着陆场,三位航天员叶光富、李聪和李广苏平安归来。
随他们一起回到地球的还有一批重量级“特产”——近70斤的空间科学实验样品。
这些样品总重约34.6公斤,涉及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的28项科学实验项目。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 2024年11月04日 神十八3人回家带了近70斤太空特产
作为中国空间站第七批下行的实验成果,这批样品是中国科学家在太空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意味着我国在空间科学实验领域又迈出了一大步。
本次带回的实验样品包括生命实验样品、无容器材料、舱外暴露材料以及高温材料样品等。
每一类样品的背后,都是科学家们精心设计的实验方案,承载着他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与追求。
在太空的特殊环境下,这些实验能够实现地面上难以达到的效果,例如微重力和宇宙射线的独特影响,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生命实验样品是此次返回样品中备受关注的一部分,随着人类对太空环境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越来越意识到微重力对生物体的独特影响。
从细胞增殖到基因表达,从蛋白质合成到植物生长,这些都可能在微重力环境中展现出与地球上不同的现象。
此次带回的生命实验样品中,不仅包括细胞培养物,还有一些植物样本,科学家们期望通过这些样品的研究,进一步揭示微重力环境对生命体的深层影响。
这些实验的成果不仅有助于保障未来宇航员的健康与安全,还可能为医学研究带来突破性进展,例如在癌症治疗和再生医学领域的应用。
无容器材料实验是近年来在空间科学中备受瞩目的一项研究,太空的微重力环境为材料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实验平台,尤其是在材料的晶体生长和合成方面。
传统材料在地球重力下可能受到容器材料的影响,而在太空中,无容器环境能避免这些影响,使材料的原子排列更加纯净和精确,从而获得性能更为优异的材料。
本次神舟十八号带回的无容器材料样品,将为新材料的研发提供宝贵的数据,特别是在高强度合金、半导体材料等方面,有望推动未来电子、航空等高科技产业的技术升级。
舱外暴露材料是指在太空环境中暴露于真空、强烈宇宙射线和剧烈温差等极端环境的材料,这些材料的暴露实验模拟了太空飞行器和空间站表面材料在实际太空环境中的长期耐受性。
材料科学家可以通过对这些样品的研究,了解其在极端条件下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为未来太空飞行器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依据。
尤其是对于未来的深空探测任务,如火星探测和月球基地建设,如何保障设备和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至关重要。本次带回的舱外暴露材料样品,将帮助科学家更好地选择适合太空环境的高性能材料。
神舟十八号带回的这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既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探索的一个缩影,这近70斤的“太空特产”蕴含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智慧!
航天员朱杨柱:返航过程如同坐在炼丹炉
这次“太空之旅”并非一场简单的“出差”,而是充满挑战、创新和激动人心的高光时刻。
朱杨柱在返回途中,用生动的描述“仿佛坐在炼丹炉里”形容突破“黑障区”的过程,一路火花四射、闪电环绕,传递出宇宙间航行的极限之感。
这次任务留下了许多闪亮的成就,让我们一同回顾神舟十八号乘组的“星空故事”。
信息来源: 剧目新闻 2024年11月04日 航天员朱杨柱:返航过程如同坐在炼丹炉 一路火花带闪电
神舟十八号任务的一大亮点是国内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即“太空养鱼”实验,在太空中,航天员们饲养了斑马鱼,观察其在微重力环境下的行为与生长发育。
斑马鱼作为实验对象,表现出了一些不同寻常的现象,比如腹背颠倒游泳、旋转运动和定向行为异常等,这些行为在地球上很少见,显然是受微重力影响的结果。
航天员们将这些观察记录下来,并将水样和鱼卵带回地球,以便科学家进一步分析,研究微重力环境对脊椎动物的发育和行为影响。
同时,这一实验也为未来的空间密闭生态系统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也许未来某一天,人类在太空“养鱼”的梦想会因为这次实验而成为现实。
2024年5月28日,叶光富、李聪和李广苏三位航天员密切协作,成功完成了首次出舱任务,并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间的纪录——约8.5小时。
这是中国空间站阶段的第15次出舱活动,时间之长不仅考验了航天员的体力,也检验了出舱设备的性能和安全性。
在长达数小时的宇宙“漫步”中,航天员们主要完成了梦天实验舱外部电缆防护装置的安装。
这次长时间的出舱活动为未来更复杂的太空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彰显了中国航天技术的日益成熟。
2024年7月3日,神舟十八号乘组进行了第二次出舱活动,历时约6.5小时。
此次任务中,航天员们主要为问天实验舱和天和核心舱的舱外电缆、管路安装防护装置,以确保空间站外部系统在太空环境中的稳定性。
这次出舱中,航天员叶光富摆出一个“宇宙级Pose”,吸引了许多观众的关注。
而首次太空行走的李聪在完成任务后,表达了对中国空间站的赞美之情,称其“非常美,非常漂亮”,由衷地感受到中国航天工程的伟大,并承诺“将丝滑进行到底”。
这一幕不仅展现了航天员们的自豪与自信,也为地面观众带来了一种亲近感,让人们对中国的空间站产生了更深的认同与共鸣。
今年的中秋节,神舟十八号乘组在空间站内度过了一个别具一格的节日,他们在太空中不仅享用了丰盛的中秋大餐,包括香辣羊肉、土豆牛肉、红烩猪排等美食,还有特别准备的莲蓉馅太空月饼。
由于空间站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航天员们一天内能看到16次月升月落,俯瞰地球上升起的满月,这样的“赏月”方式无疑是地球上难以体验的独特浪漫。
在中秋佳节遥望地球的圆月,航天员们将这种特殊的体验分享给地面的同胞,展现出太空生活的另一种温馨与诗意。
这次太空之旅,神舟十八号乘组用自己的汗水与智慧,将中国航天的旗帜插上了新的高度,他们在太空的每一个瞬间,都是人类探索宇宙的精彩一页。
航天员重返地球后需用半年时间适应恢复
神舟十八号的三位航天员叶光富、李聪和李广苏结束了长达192天的太空“出差”后,平安降落在东风着陆场。
着陆后不久,三人首次踏上久违的地球表面,迎来了工作人员精心准备的“接风餐”——不仅有象征团圆的饺子,还有必须的牛肉面和柔滑的鸡蛋羹,丰富的主副食和水果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营养补给。
信息来源:极目新闻 2024年11月04日 太空出差192天的“80后”们回家了,航天员重返地球后需用半年时间适应恢复
然而,返回地球的航天员不仅仅需要美味的一餐,更需要严谨的医学护理和长时间的身体恢复,以重新适应地球的重力环境。
长期驻留在微重力环境中,人体会经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包括肌肉萎缩、骨密度下降以及循环系统的调整。
神舟十八号的三位航天员在空间站中驻留了192天,是一次对身体耐力的极大考验。地面医监医保团队在返回舱落地的第一时间进入现场,开始了重力再适应的初步护理。
医监人员为航天员提供专用座椅和保暖装置,以减缓重力对他们身体的冲击,并防止着陆时的寒冷影响。
这些贴心的准备,旨在帮助航天员逐步适应地球的环境,避免因突然接触重力而产生身体不适。
据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专家邢雷介绍,地面医监医保工作共涉及9大类、30余项细致的医学监测和保障项目,分布在舱旁与载体内两个阶段。
舱旁医监医保主要集中在初步评估和防寒措施,而在载体内,医监医保更突出个体化医学保障。
工作人员利用便携、可穿戴的设备对航天员进行高效健康监测,确保三人状态良好。
同时,医监人员采用特制的医学保障手段,根据每位航天员的不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重力再适应策略。
这种“量身定制”的医疗保障,不仅关注生理的再适应过程,还涉及心理层面的关怀,确保航天员在重力环境下平稳过渡。
结语
神舟十八号的任务圆满完成,不仅带给了宇航员们在太空中艰苦又独特的回忆,还带回来了近70斤的“太空特产”!
这近70斤的特产中,包含了多种的实验成果,涉及生物、地理、化学等多个领域,他们的贡献非常的大。
人类科学的进步或许会因此而更上一层楼,他们带回的每一克样品都是非常的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