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数百米宽的湍急河流,建立40吨重的铁锁大桥,并在一年内完工,300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实现的呢?
桥梁奇迹我想大多数人对于泸定桥的印象,是从红军“飞夺泸定桥”开始的,泸定桥所承载的历史意义,要厚重许多。
和很多桥梁不一样的是,泸定桥是一座铁索桥,它全长103.7米,有13根铁锁,整座桥的铁件加起来,重达40吨。
泸定桥是在大渡河上建立的,建立时间还要追溯到康熙朝,在当时没有塔式起重机的情况下,古人又是如何将沉重的铁链运到大渡河上,且搭建起来的呢?
大渡河的地理位置有些特殊,这里地处山区,河宽数百米,水流湍急,深不可测,按照当时的合计水平,想要在此建桥,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事情。
何况这里还是地质灾害高发区,由于没有桥梁,两岸的商人旅客要是想互通关系,只能通过划船或者溜索的方式,然而遇到灾害发生,或者水流特别急的情况,他们也无法通船,货物只能堆积起来,时间一长就会坏掉,百姓们因此损害了很多。
而且,大渡河的情况也不利于皇帝对西康地区的管理,主要是因为军队无法到达,曾经是石达开的军队到了安顺场以后,因为大渡河水位暴涨,渡船难以使用,导致全军覆没。
在这种情况之下,桥梁的修建就显得尤为紧迫,这桥不仅要修,还要不受天气和季节的影响。
只是这里别说是建桥了,就是插一根木头,都显得尤为困难,如何建起一座桥梁呢?
工匠们曾经试图在这里建立一座石桥,这种方式看似可行,实则不然,这里的土壤非常松软,无法承载石桥的重量,所以建石桥的想法,只能放弃。
工匠们经过多番考察和思考,最后只有搭建铁锁桥这么一个可行的方式,有了建桥想法后,铁索的供应以及如何运送铁索过河,过河后有如何将铁索固定,结果铁索供应,成为了他们接下来要思考的事情。
坚不可摧的铁索桥泸定县一带不生产铁,因此铁匠也稀缺,要想建桥,只能从铁矿藏量大的荥经县铸造铁索,再运到大渡河。
打造铁链也是一项不轻松的工作,由于泸定桥一开始建造的目的,就是为了运输货物,所以对于铁索桥的承重能力要求很高。
为了确保铁索的质量不出现问题,他们采用了“物勒工名”的方式,简单来说,就是铁索上要刻有制造者的名字,这样一旦铁索出现问题,就能及时对应到个人。
为了不被杀头,累及全家,铁匠们都拿出了120分的能力,来制作绳索,所以直到今日,桥上的铁索也仍旧完好。
铁匠们总共打造了13根铁索,9根做底索,4条做扶栏,每条铁索都长127米,重2.5吨,整个桥梁的重量加起来,要有40吨。
绳索制作完毕后,就需要运输到现场,接下来更难以完成的工作就出现了,如何将这种数十吨的铁索运至两岸,且固定在悬崖之上呢?
起初工人们也曾尝试过船只运送,万一成功了呢?然而最终无法实现。最后他们只能选择竹筒和绳索结合的方式,将铁索运过去。
他们先是在河的两岸,牵上了一根粗壮的绳索,之后在绳索的上边挂上竹筒和横木,之后他们将铁环串联起来,然后穿在竹筒上,之后再扯动绳索,这样铁索就会到达河岸对面。
在此之前,工匠们又在岸的两端,修建好了将军柱,只要将绳索绑在柱子上,均匀排开就可以。
为了确保铁索桥坚不可摧,工匠们又在桥梁两端,修建了一个20米高的桥台,坚固到连炮弹都打不动。所以泸定桥才会在经过战火洗礼后,依然存在。
他们还在桥头两端,挖了一个6米深的井,又在井底浇铸了一根1.8吨重的铁柱,以及7根地龙桩,之后将13根铁索与地龙桩连接起来,这样,无论刮风下雨,春夏交替,铁索桥都能坚守“岗位”。
这座铁索桥修建了一年的时间,建成之后,康熙帝亲书“泸定桥”三个字,此后,泸定桥成为了连接藏汉交通的纽带。
到了近代,红军长征行进到此,飞夺泸定桥成为长征中最惊险的战役之一,当时红军面临着前后夹击的场面,如果红军没有成功夺下泸定桥的话,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让人好奇的地方是,当时国民党都已经把泸定桥的木板都给卸了,为何不直接炸掉来的方便呢?
如果当时敌军是直接炸掉的泸定桥,那么红军的结局会改写吗?
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25日,红军的长征的先头部队在强渡大渡河成功后,来到了泸定桥,然而老蒋此前早就因为大渡河失败一事,急调川军2个旅增援泸定桥。
第二日,中央军委负责人对于接下里的路程安排召开了一个会议,研究如何全军渡过大渡河。
我们前面也说到,大渡河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建桥修路都不成,所以红军唯一的办法,就是迅速夺取泸定桥。
泸定桥作为红军北上的必经之处,老蒋也早就已经预想到了,因此在老蒋的示意下,刘文辉提前到泸定桥这里防守。
但是他们也仅仅比红四团提前到了一个晚上而已,因此当红军到达西桥头时,刘文辉的军队没有来得及拆完桥上全部的桥板。
明明守军可以直接炸掉泸定桥,为何他们没有这么做,偏偏要选择最麻烦的拆桥板的方式呢?
蒋介石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直接炸了泸定桥一了百了,但是刘文辉没有这么做,毕竟这里是他的地盘,在自己的地盘上毁东西,那不就等于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吗?
见刘文辉死活不乐意,老蒋心里也不痛快,但是他也无可奈何,毕竟此时他还要依靠刘文辉对付红军,撕破脸对他来说只能说多一个敌人,没有任何的好处。
正因如此,泸定桥才没有被炸,不过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刘文辉也不能彻底摆烂,因此这才想出拆掉泸定桥木板的想法,并且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还在桥头架上了几挺重机枪。
在他看来,这种方式任凭红军是神仙,也无法夺取泸定桥。然而他低估了红军的毅力和决心,在这种情况下来,红军硬是夺取了这座桥。
那么假如当时刘文辉没有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是直接按老蒋的想法炸桥,那么红军就一定会失败吗?30年后,彭老总给出了答案。
1965年,彭老总重游大渡河,这次故地重游再也不像之前那样了,毕竟再也不会有前后夹击的情况发生了,因此彭老总这次,可是仔仔细细的把大渡河看了个遍。
就是这次重游,让他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上游的康定一带,完全不像大众对大渡河的常规认知那样,水势凶猛,反而是水流平缓,水位也才到小腿处。
这里离泸定桥仅有不到一天的路程,也就是说,就算当初刘文辉炸了桥,只要红军往上游走一截,照样能够顺利渡桥。
结语有些人认为,红军当时能够渡河顺利,是因为刘文辉“舍不得”炸桥,所以一定程度上,还得感谢他。实则不然,红军长征之所以能胜利,是因为历史的必然性。
就算是刘文辉没有炸桥,给红军做了助力,那也是历史必然会出现的一个环节,没有他也会有其他人做助力,因为共产党顺应民心,所以革命必然会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