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芳生,他是日本人,和刘亦菲是同学,46岁宁愿不红也不演鬼子

澜史志地 2024-12-13 14:27:46

北影校园里的特殊一员

2002年,北京电影学院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新生芦芳生。他不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而是一个年过二十四、从日本名校经济系毕业的“过来人”。这一年,他的同学中有当时年仅14岁的“神仙姐姐”刘亦菲,有俊朗洒脱的罗晋,还有日后大红大紫的朱亚文。相比之下,这个比大多数人都年长一轮的“插班生”显得格外独特。

芦芳生的成长轨迹与其他同学截然不同。出生在上海的他,童年辗转于大连等地生活,直至小学毕业随父母定居日本。彼时,他的父亲因工作调动成为日本的一名大学教授,而芦芳生则在陌生的环境中,克服语言障碍,完成了自己的学业。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日本顶尖学府千叶大学,修读经济管理专业。若按部就班,他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收入丰厚的白领。但热爱表演的他在大学期间被周星驰电影《喜剧之王》深深震撼,毅然决定回到中国,重新开始自己的演员生涯。

进入北影后,芦芳生迅速融入班级生活。他虽然是“插班生”,但年纪的差距并未成为阻碍。他比同学们更成熟,却没有任何架子,反而以幽默随和的性格赢得了大家的喜爱。他的同学罗晋和朱亚文,曾在节目中提起这样一件趣事:一次班级聚会,芦芳生开着自己不算宽敞的小汽车接送同学,结果男生们一窝蜂地往车里挤,最后竟然塞了八九个人。车上笑声不断,而“刘亦菲的豪车与朱亚文的倔强”更为这段记忆增添了几分戏剧性——当时刘亦菲的家人开着豪车来接她,路过芦芳生的小车,热情邀请还没上车的朱亚文一起乘坐。为了“保持面子”,朱亚文不肯接受,而是嘴硬地说“我们也有车”,然后硬生生挤进了芦芳生的小车里,让原本已经超载的车更加不堪重负。

作为班级里年纪最大的学生,芦芳生并未因此与同学疏远,反而承担了更多照顾大家的责任。他幽默风趣的谈吐和成熟稳重的处事风格,让他成为同学眼中的“靠谱大哥”。同学们都喜欢和他一起吃饭聊天,甚至连刘亦菲这样年少成名的女神,也对这位温暖可靠的“芦学长”多了几分亲近。

当然,芦芳生在北影的生活并不全是轻松愉快的。面对一群从小就受过系统表演训练的同学,他深知自己在专业能力上的不足。为了尽快追赶进度,他总是比别人更刻苦。课堂上,他认真记笔记,课后他会花更多的时间练习基本功,不论是形体、台词还是表演,他都一丝不苟。在他看来,年龄的差距并不是弱点,而是督促他更加努力的动力。

四年的时间很快过去,北影校园的生活成为了芦芳生记忆中最温暖的一部分。在这里,他不仅找到了自己的表演方向,也收获了一群真挚的朋友。同窗之情始终陪伴着他,让他在日后的演艺道路上无论经历多少起伏,都能保持一颗赤诚之心。

从“千叶大学高材生”到“北影最年长新生”,芦芳生的求学生涯为他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坚持与勇气,不仅让他跨越国籍与文化的界限,更让他成为北影02级班级里一位独特而难忘的存在。

从龙套到“鬼子专业户”

毕业后,芦芳生的演艺之路并未像他所期待的那样一帆风顺。没有人脉、没有资源的他,与大多数“北漂”一样,在北京的影视圈里默默寻找机会。彼时,和他同班的刘亦菲早已凭借《金粉世家》中的白秀珠一角崭露头角,朱亚文也参演了热播剧《闯关东》,名气渐涨。而芦芳生却只能在各大剧组中奔波,拿着每次只有几百块的临时演员费用,过着窘迫的生活。

在最难熬的那几年,芦芳生常常要从父母那里借钱来维持生活。每天,他都穿梭于各个剧组的面试现场,只要有角色,无论戏份多么微不足道,他都欣然接下。“连正脸都没有的角色,甚至只有一两句台词,我也不放过。”这是他后来回忆那段日子时的心声。一次次的失败和等待,让他感到焦虑和迷茫,他甚至一度认为自己可能选错了道路。但面对梦想,他始终没有退缩,因为在他心里,表演已经不再只是一个职业,而是他坚定不移的信仰。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2010年。芦芳生接到了一部抗战剧《雪豹》的配角邀约,他在剧中饰演了一位潜伏在敌人内部的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孙鑫璞。虽然角色戏份不多,但他的表演却得到了导演徐纪周的认可。芦芳生的流利日语、深沉内敛的演技,以及对角色细腻的心理揣摩,让徐纪周印象深刻。

《雪豹》并没有让芦芳生一夜成名,但这段经历为他后来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同年,徐纪周筹拍另一部抗战剧《永不磨灭的番号》,剧中需要一位日语流利的演员饰演日军军官山下奉武。这一角色要求极高:不仅需要流利的日语,还要具备驾驭复杂反派的表演能力。于是徐纪周想到了芦芳生。

芦芳生第一次拿到剧本时,对是否要接下这个角色犹豫了很久。从小在日本生活的他,对那段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害怕观众因为角色而对他产生误解。但看完剧本后,他被山下奉武这个角色吸引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脸谱化鬼子”,而是一个有着信仰和矛盾的复杂人物。最终,他选择迎接这次挑战。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芦芳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不仅细读剧本,还翻阅了许多关于侵华日军的历史资料,甚至写了一整本关于人物心理的笔记。他研究山下奉武的背景、性格和心理状态,力求让观众看到一个真实可信的日本军官形象。正式拍摄时,他用冷酷的眼神和精准的语调,将山下奉武的残酷与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关键场景中,他对日语台词的把控更是震撼了剧组的所有人——有些演员需要提前背诵的台词,他能在短时间内流畅演绎,让导演连连称赞。

《永不磨灭的番号》播出后,收视率节节攀升,最终一举拿下白玉兰奖最佳电视剧奖。而芦芳生饰演的山下奉武,也成为了观众心目中“最真实的鬼子形象”。他的演技征服了观众,甚至有人误以为他就是日本人。凭借这个角色,芦芳生的名字开始出现在影视圈的视野中,他逐渐成为各大抗战剧中饰演日军角色的首选演员。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芦芳生的“鬼子专业户”生涯迎来了巅峰。他先后出演了《黑狐》中的日军特工松本弥二、《剃刀边缘》中的松泽原治,以及其他数部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他将这些角色演得各具特色,有的冷酷疯狂,有的阴险狡诈,还有的带着一丝复杂的人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随着名气的增长,“鬼子专业户”的标签也牢牢地贴在了他的身上。面对这样的局面,芦芳生既感到欣慰,也隐隐有些遗憾。他知道自己不仅仅是一个会演日本军官的演员,但他也明白,这个标签给他的演艺事业带来了便利与束缚。

在某次采访中,芦芳生坦言:“做演员最怕的就是被定义成某一种形象。演鬼子我从不后悔,但我也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可能性。”这番话透露出他的矛盾与坚持——他感激“鬼子”角色带来的成就,也渴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挣脱这个标签,向更多元的角色发展。

从最初的无名龙套到“鬼子专业户”,芦芳生用自己的努力和演技一步步在演艺圈站稳了脚跟。虽然这一过程充满了艰辛,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表演的热爱。对他而言,这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他的演技,让那些抗战剧中的日军形象不再浮于表面,而是以深刻的反派形象,成为了影视作品中的重要存在。

不破不立的艰难抉择

他凭借精湛的演技塑造了多个令人难忘的“鬼子”形象,在抗战剧中几乎无人能敌。此时的芦芳生,明明可以顺势而为,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但他却选择转身离开。

拒演“鬼子”对芦芳生的事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原本接连不断的戏约突然减少,那些轻车熟路的抗战剧角色不再属于他,而其他类型的角色,又很少有人愿意冒险启用一个“固定形象”的演员。甚至有人劝他:“你这个年纪,再不接戏就没机会了,何必和自己的前途过不去?”然而,芦芳生不为所动,他知道,自己必须“破而后立”。

他开始寻找更多元化的角色,希望通过这些尝试,展现自己的可塑性。然而,现实并不如想象般顺利。他接到的多是戏份不多的配角,或是一些难以引起关注的小角色。在这样的低谷期,他依然保持初心,不论角色大小,他都全力以赴。

真正让芦芳生开始撕掉“鬼子”标签的,是2017年的《长安十二时辰》。在这部古装历史剧中,他饰演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角色——太子李玙的发小姚汝能。姚汝能是个复杂的人物,表面懦弱圆滑,实则内心充满挣扎。前期,他懦弱无能,只会攀附权贵;后期,他又多次背叛,显得可憎。然而,芦芳生并没有让这个角色成为一个单纯的反面形象,而是通过细腻的演技,展现了姚汝能的多重人格层次。观众一方面对他恨之入骨,另一方面又因他的悲剧命运而生出几分怜悯。

拍摄《长安十二时辰》的过程,对芦芳生而言,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证明。他仔细研读剧本,琢磨人物心理,甚至为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台词设计多种表达方式。在一场关键戏中,姚汝能面对崩溃的内心,却必须伪装镇定。芦芳生在表演时,用手指微微颤抖来暗示内心的恐惧,细腻而真实的表演让导演赞不绝口。

随着《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芦芳生再次走进观众视野。这一次,他不再是“鬼子专业户”,而是一个塑造复杂人物的实力派演员。他的转型,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很多人评论:“芦芳生终于证明,他不只会演鬼子。”

随后,他在《将军在上》和《海上牧云记》中,又饰演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皇帝角色。一个是阴险狠辣的篡位者牧云勤,另一个则是温和沉稳的守成君主。这两个角色的巨大反差,充分展现了芦芳生的表演张力。他在《海上牧云记》中的古装扮相,更是让观众眼前一亮,许多人感叹:“原来他也可以演帝王!”

尽管芦芳生的转型让他的事业迎来了新的起点,但这一切并非一蹴而就。为了摆脱“鬼子”的标签,他放弃了许多收入丰厚的机会,用时间和耐心,等待属于自己的角色。他坦言:“我知道这个决定会让我很难,但我不想在某一天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只记得几个标签化的角色。我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演员。”

除了荧幕上的表现,芦芳生在生活中也展现出了他对表演的热爱。他喜欢用时间去观察生活中的细节,不断积累灵感。他还坚持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翻阅过的小说多达数百本,用来帮助他更好地理解角色。在一次采访中,他提到:“我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即使没有大红大紫,只要有机会演一个让我骄傲的角色,就已经足够。”

芦芳生的这段经历,像极了一场孤注一掷的冒险。他用自己的坚持,挑战了观众的偏见和市场的惯性,也重新定义了自己作为演员的价值。事实证明,他的“破而后立”,是一次正确的选择。

如今,芦芳生已成为影视圈里不可或缺的“金牌配角”。他用事实证明,演员的成功不一定需要大红大紫,而是能以多变的形象和深厚的演技,为观众奉献更多令人难忘的角色。

随着年岁的增长,芦芳生渐渐走出“鬼子专业户”的桎梏,成为影视剧中的“金牌配角”。他用一次次突破自我的表演,诠释了演员这份职业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是否成为主角,而在于是否能让每个角色都鲜活生动。

在《锦绣安宁》中,芦芳生则彻底颠覆了以往的形象,挑战了一位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反派角色——罗二爷。这位“渣爹”宠妾灭妻、残害正妻、剥夺儿子的权利,几乎集合了一切恶行。芦芳生并没有简单地将罗二爷演成一个单纯的恶人,而是通过对细节的把控,赋予了角色一定的人性复杂性。在某些场景中,他甚至用微妙的表情流露出一丝悔意和纠结,让观众在咬牙切齿的同时又不免唏嘘。

尽管角色极其讨厌,但芦芳生的表演却让观众欲罢不能。剧中,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精心设计,比如微挑的眉毛、轻蔑的语调,无不让人感受到角色的自私与冷酷。尤其是那些情绪爆发的戏份,他用爆发力十足的演技让人感受到角色内心深处的挣扎与矛盾。这种深刻的表演,使得罗二爷成为该剧的亮点之一,甚至有网友评论:“看完这部剧,才知道芦芳生不仅是‘皇帝专业户’,还是‘反派高手’!”

芦芳生曾在采访中说道:“演员的成功不是看有多少人认识你,而是看有多少人记住你演过的角色。”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无论是“鬼子专业户”,还是“反派渣爹”,抑或是“古装皇帝”,他都凭借过硬的演技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