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地缘战略理论家布热津斯基曾说过:“中国在1644年以前农业生产力、工业创新和生活水平方面领先于全世界。与此同时中国人的精神财富、教育制度和法律制度等也高高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五千年前中国人和埃及人一起面对洪水,四千年前中国人和古巴比伦人一起玩青铜器,三千年前中国人和希腊人一起思考哲学,两千年前中国人和罗马人一起征战天下,一千年前中国人和阿拉伯人一样无比富足......
如果我们把世界格局比喻为一盘棋局,那么在这棋盘上一个又一个世界强国演绎了各种盛衰兴亡。可中国历经上下五千年依然保持着本色。中国历史上有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的包容,有大秦铁骑横扫六合气吞八荒的豪迈,有大唐盛世万国来朝的雍容华贵,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决绝。中国人曾发出过“虽远必诛”的时代强音,但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过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屈辱。
1842年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中国从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列强纷至沓来与清政府陆续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自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到1912年清朝灭亡的72年间清政府同外国政府或外商、国际组织签订了各种不平等条约、契约、协约和合约一共1175件。
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使中国丧失对台湾的主权长达50年,与沙皇俄国陆续签订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1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辛丑条约》使中国背负了本息合计高达9.8亿两白银的赔款......其实当时遭受如此命运的并非只有中国。翻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地图会发现大部分亚非国家都成为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租借地或势力范围。
一些亚非面对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局面痛定思痛试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国家摆脱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命运:在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在朝鲜有光武改革;在泰国有朱拉隆功改革;在埃及有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土耳其有青年土耳其党革命;在中国有洋务运动......话说1861年1月11日恭亲王奕䜣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以此为标志揭开了晚清洋务运动的历史序幕。
洋务运动期间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一批晚清名臣采用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机器织布局、福州船政局、汉阳铁厂等新式企业。这些新式企业的创办在一定程度上反击了列强对我国的经济侵略:轮船招商局成功将英国的太古、怡和、美国的旗昌等轮船公司排挤出中国江面。机器织布局用新式的机器织布方式同洋布展开激烈竞争。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人自主创办了约20种近代报刊,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系列新式学堂。这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大批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方面的人才。这一时期京师同文馆曾翻译一系列介绍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书籍36种大大启迪了人们的智慧。1872年至1875年间清政府派遣了四期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1877年至1897年又先后派出四批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赴欧留学。
1886年因东三省边防需要而架设了由奉天至珲春的电报线。1887年因郑州黄河决口“筹办工赈事宜”又架设了由山东济宁至开封的电报线。此后电报在中国日益普及起来,与此同时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也开始动工修建,海运也正逐渐替代传统的运河漕运。电报、铁路、海运的发展在和平年代促进了信息的传递为与外国商战奠定了基础,在战争年代就会成为运送兵员、武器、粮草以及传递军情的重要工具。
1865年安庆内军械所自主设计建造的中国第一艘蒸汽机轮船“黄鹄号”下水,此后又成功仿制出当时西方的毛瑟枪和无烟火药。清政府一方面大力购进西方武器,一方面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等军工企业也通过对西方武器的仿制改进生产出国产新式武器。到了1888年北洋海军这一当时世界排名第七、亚洲第一的舰队终于成军。某种意义上洋务运动的确一定程度缓解了列强的入侵。
左宗棠收复新疆时中国经过洋务运动已能成功仿制一些洋枪洋炮。当时西北地区的西安机器局和兰州制造局就是中国早期的近代兵工厂。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中所用的枪、炮、弹药多采自于这些中国早期近代军工企业。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晚清时期也曾取得三次难得的军事胜利:一次是左宗棠收复新疆,一次是中法战争期间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一次是中法战争期间刘铭传战胜孤拔守卫台湾。
这三次胜利全都发生在洋务运动期间。由此可见洋务运动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力。中法战争结束后一些英国权威人士甚至评论道:“目前亚洲控制在英国、中国和俄国三巨头的手中”。谁也没想到中法战争结束仅仅十年后中国就迎来了甲午惨败: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法战争中好不容易保住的台湾却不得不忍痛割让给日本。正是这场惨败标志着历时30余年的晚清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
洋务运动为何会以这样一种方式收场呢?其实大家仔细回忆一下我们刚才说了这么久的洋务运动都是讲的引进外国的武器、电报、企业这些器物层面的东西。我们好像从来也没提到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对朝廷制度进行了什么改革对吧?我们没提是因为确实没啥可提的。洋务运动由始至终从未考虑过引入别国制度。洋务运动只想着如何引进别人的坚船利炮,却从未思索过别人为何船坚炮利。
严格意义上洋务运动甚至都不能称为一场真正的改革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引入了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财税制度、军事制度、教育制度,可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完全没涉及这样的内容。洋务运动在这点上不仅落后于日本的明治维新,甚至也落后于泰国的朱拉隆功改革、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朱拉隆功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虽没取得明治维新那样的成绩,但好歹还是对国家制度进行了一定调整。
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引入西方的先进器物来保卫一个旧式王朝,而不是建立一个崭新的近现代国家。这就注定了必然失败的命运。清军看似装备了先进的热兵器,但军事理念、指挥系统、后勤补给完全停留在冷兵器时代。指挥系统混乱、后勤保障不力等问题在这样的军队中是常事。近现代海军本身是诞生于资本主义海权时代的一个进攻性兵种,可在甲午海战中清政府却死抱着固守渤海门户的理念不放。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将制海权拱手让给日本。
洋务运动只是让清王朝实现了表面上的近代化:表面上看晚清时期的中国也有了近代化的企业、近代化的军队。可实际上人们脑子里的思维观念仍停留在过去的时代。无论在商场上还是战场上当时国人的经营思路、战略战术仍严重落后于时代。中法战争后清政府被已取得的成绩迷失了心智。本来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被打破的“天朝上国”迷梦又重新萦绕在满清朝廷大员们的脑海中。
中法战争结束后中国进入了十年左右的发展停滞时期。事后证明恰恰正是在这十年左右的时间内日本迎头赶上并最终在甲午战争中让清政府尝到了妄自尊大固步自封的苦果。甲午战争的失败恰恰证明了洋务运动不够深入的局限性——仅仅只单纯通过引入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却不思考如何健全完善自己的经济和国防体制。这样的发展模式注定是要被时代所淘汰的。以失败告终的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未来出路的第一次尝试。
洋务运动毕竟使古老的中国打开了对外交往的窗口。虽说洋务运动本身只想引进外国器物,但国门打开后国人不可避免会接触到外国的制度文化。洋务运动失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试图通过变法改良振兴国家。戊戌变法虽同样以失败告终,但为日后中国进一步的革命与改良埋下了伏笔。1911年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使清王朝的统治进入了倒计时状态。1912年2月12日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退位诏书。
自秦始皇以来在中国延续2133年的皇帝制度就此画上了句号,可这并没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新生的民国处于一种内忧外患的境地: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军阀割据混战。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迎来了崭新的局面。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的奋斗终于建立了新中国。中国的近代史是落后挨打的屈辱史,但也是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的奋斗史。
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那段岁月里左宗棠抬棺出征收复新疆;刘永福的黑旗军先后参与中法战争和台湾抗日;冯子材在镇南关大破法军;刘铭传在基隆战胜法国将领孤拔......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从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事实上早就有外国人意识到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必然的。拿破仑就曾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当这头狮子醒来时世界将为之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