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墓地迷踪
21世纪初,日本考察队的队员们在乌兰巴托附近找到了一处人工修建的平台,据认为它可能是成吉思汗死后用来进行祭祀仪式的地方,此外还有一些埋有马匹骸骨的土坑。
然而,仅凭发现战马就有可能是成吉思汗的墓地,这未免有些草率。根据历史记载,成吉思汗是1227年盛夏季节来到六盘山避暑时去世。六盘山又名陇山,南北走势跨越宁夏、甘肃、陕西三省区,而此次日本和蒙古考古队是在蒙古北边发现墓地,两者距离遥远。按照蒙古族过去的风俗,人去世三天内就应该处理掉,为的是怕尸体腐烂,灵魂上不了天堂。对于成吉思汗这样的伟人,按照传统风俗,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但是,从六盘山到现在据称发现了墓地的这个地点,路程相当遥远,按照当时的交通条件,三天内很难到达。盛夏季节,几千里路,要保证遗体不腐烂,同时跋山涉水,还要穿过沙漠,其可能性就非常渺茫了。
实际上,还有很多蒙古的统治者和高级将领埋葬在现在的乌兰巴托附近,这些人的墓地有随葬的马匹等物非常正常,不能据此就看作是成吉思汗的墓地,不能说发现马匹骸骨就说发现了墓地。成吉思汗等人的墓地是深埋密埋。在清朝以后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有些也立陵墓,过去是“不封不树”,地面上不应该有现在有些报道中称发现的“祭祀用大石头”,既然有这么显眼的标志,就不能称其为密葬了。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死后究竟葬在何处?一直是考古学家探寻的谜有消息说,蒙古和日本联合考古队最近在蒙古国肯特省德勒格尔汗县的阿布拉格宫殿遗址上,发现了一个可能是用来祭祀成吉思汗的祭殿,这里会不会是成吉思汗的陵墓所在地呢?
阿布拉格遗址所在草原地形开阔,西北是肯特山,周围散布着几个小山丘。遗址长1500米,宽500米,前方蜿蜒着一条小溪。整个遗址没有丝毫特别之处,与草原浑然一体。史书记载,成吉思汗共有三个宫殿,分别在冬、春和夏、秋季居住,冬宫是成吉思汗最为重要的一个宫殿。
经过挖掘,在这里发现了4层建筑物的地基。第一层(最下面一层)厚60厘米,由沙土坯构成,年代在公元1155年~1270年间。第二层高约10厘米,该层上有几个柱子的基石。第三层只是在整个地基的北部留下一段约19米长的土墙。根据史书《黑鞑事略》的记载,阿布拉格遗址的地理位置和布局完全相符,那么,这里可能就是成吉思汗的冬宫。
此外,地基的右边找到了许多秃角牛头骨,在左边找到约300匹马的肋骨,并且肋骨都很大。据鉴定,这些牲畜骨头与第二层地基同处一个时期大约在公元1235年以后。由此看来,这里很有可能被当成了一个祭祀地。
遗址的第四层(最上一层)是一个祭殿的地基。地基呈“凸”形,用石头砌成,东西长11.1米,南北宽7.9米,地基外还有两道围墙。石头地基高40厘米,年代在1310~1410年间。在这层地基上还发现了祭祀用香炉的碎片和14世纪磁州窑和景德镇窑的陶瓷碎片。另外在“凸”形的顶部有一个用土坯砌成的东西,形状像一张桌子。在地基上还发现直径60厘米的黑色痕迹,被推断为长期烧火所致。“凸”形地基的底部是正门,两边有柱子的底座。根据被发掘物和史书资料判断,考古学家认为这个地基可能是用来祭祀成吉思汗的祭殿地基。
我国内蒙古已有一座“成吉思汗陵”。不过内蒙古的“成陵”是“衣冠冢”类似于敖包(蒙古人祭祀先人的场所)并非埋葬地,只是安奉衣冠陵墓内没有尸骨。
1227年,成吉思汗南征西夏时逝于军中。《元史》记载,“太祖22年围西夏,闰五避暑于六盘山,六月西夏降,八月崩于萨里川哈刺图行宫葬于起辇谷”。
根据历史记载和蒙古墓葬研究,成吉思汗墓必须具备几个条件,而且缺一不可。首先要有棺椁;其次要有物证,像成吉思汗生前用过的东西:再次还要有确切的文字记载,比如石刻石碑之类的记载。否则,就无法证明现在发现的是成吉思汗墓。
也即是说,仅仅依据目前的情况还不足以说明就是成吉思汗墓。要发现墓地,同样应该有棺椁,据史料记载,当时是把橡木从中间剖开,然后为了防止木材腐烂解体,用3到4根金箍箍上。《成吉思汗--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大展》上展出了一只独木棺,是中国考古界第一次揭开元代蒙古人的棺木秘密。如果发现成吉思汗墓地,必须找到这三根金箍,因为金子是永远不会烂的。还应该有大量的随葬品,据记载,成吉思汗随葬的除了武器和弓箭,还要有战马和宫女,至于金银财宝,很多人有不同看法,但是起码随葬的东西应该有。
成吉思汗究竟葬于何处?这至今还是一个待解之谜。我们不能不赞叹古人的高明,因为他们埋葬成吉思汗,就是为了不让后人知道。现在,可以说,他们的这个目的达到了,纵使上天人地、掘地三尺,也是无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