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货节选(一)
岁月如梭,对五零后的这一波人来说,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玉树临风的小伙子都成了前倾后舵的老叟了。不过老归老,对过去的一些生活日用品的叫法还是改变不了当初的习惯,大部分物品都离不了“洋”字。
为什么会带“洋”字呢!因为过去我们国家工业还不发达,好多日用品都是漂洋过海从西方发达国家舶来之品,因为都是水运,所以对这些物品都给挂个“洋”字,老百姓还会说这是“洋货。也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对外来商品的称呼习惯”。诸如;
洋火:就是我们现在用的火柴。这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由瑞典化学家古斯塔夫.埃里克.帕施在1844年发明。火柴是在清朝道光年间(1875年至1908年)作为“贡品”传入中国的,后来被大量引入,并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在此之前,我们的先民人们使用的是“击石取火”法来获取火种。火柴的传入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也推动了中国火柴业的发展。
洋油:就是煤油。煤油在19世纪60年代输入我国,过去由于经济还欠发达,广大农村地区经常停电,还有不通电的贫困地区,煤油灯成为农民晚上照明的主要工具,也是学生近视眼的始作俑者!
洋蜡:就是蜡烛,现在仍然叫洋蜡。是用西洋方法制成的蜡烛,当然也代表当时中国与西洋之间的商品交流和文化交流。
洋碱:就是肥皂。老百姓俗称“胰子”。
洋钉:过去我国建筑使用的钉子都是煅工一个一个用熟铁打出来的,俗名叫“土钉子”。后来国民使用的钉子都是外国人生产的,形状也不一样,特点是坚硬。不过咱们自己煅造的土钉子固定牢靠,不容易走形。
洋芋:就是土豆,因酷似马铃而称马铃薯,16世纪由印度传入我国。
洋葱:也叫葱头。最早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当时被称为“胡葱”。张骞出使西域时,洋葱被带到我国,并逐渐在各地种植。
洋糖:也叫水果糖。最初是从外国进口的机制糖,也是人们对进口商品的习惯认知,现在国人大多都叫水果糖。
洋车:洋车也称为人力车或东洋车,起源于日本。洋车在老北京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老北京皇家的一个时代符号,它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上、中、下层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上等人的享受,下等人的苦难。
鉴于篇幅有限,暂节选于此。
撰文/卫旭峰
校对/任伯绳
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