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也称管子,姓姬,名夷吾。管仲大约出生于公元前723年,是正儿八经的周王室血脉(虽然远了点),父亲当过齐国的大夫。但管仲少年时期家里的情况就很差了,为了活下去他不得不尝试做生意,接触了各色各样的人,这就为管仲当上国相、辅佐齐桓公称霸打下了基础。
老子《道德经》中有言:“治大国,若烹小鲜。”做生意这事,看起来好像和治理齐国没啥关系,但实际上,管仲几乎把自己以前做生意积累的智慧全用在辅佐齐桓公、使齐国变强大这上头了。
《管子·轻重戊》里记载了管仲如何运用一条妙计,兵不血刃搞垮4个国家。首先是鲁、粱二国:齐桓公问管仲,怎么让靠近齐国的这2个国臣服自己?管仲回答:“这两国的人除了种地之外,还有一门产业是织绨;您下令不许齐人再织绨,自己穿绨做的衣服,让臣民们也跟着穿,这样,齐国的绨就只能从鲁、粱二国进口了。”
“一旦出现那个局面,鲁、粱二国的人看到其中有高额利润,必然放弃种地,全部一窝蜂去织绨。我们再以重金买入绨,让鲁、梁二国的国君也看到其中好处,鼓励大家去织绨。”齐桓公明白了管仲的意思,叫他放手去做。
果不其然,鲁、粱二国的人按照管仲预想的路线跳进了坑,整天忙忙碌碌织绨。管仲派人去看情况,见两国农业荒废,“郭中之民道路扬尘,十步不相见”,非常满意,又向齐桓公提建议:“从现在起您不要再穿绨做的衣服,改穿帛料衣服,也不许大家穿,并且封闭关卡断绝与鲁、粱二国的往来。”
齐桓公又照做了,不久管仲再次派人去鲁、粱二国探听,只见这二国的人因为之前荒废了种地,粮食不足,人们饿着肚子,情况十分惨淡。鲁、梁国君急忙下令不要再织绨,赶紧去把之前放弃的农业捡起来。
但粮食生产是需要时间的,鲁、粱二国的粮食价格疯涨,齐国粮食价格却只有鲁、粱千分之一高,导致鲁人、梁人纷纷往齐国跑,短短两年,“鲁梁之民归齐者十分之六”。鲁、粱二国国君不得不向强大的齐国低头,齐桓公高兴地接受了他们的臣服,对管仲的高明赞不绝口。
管仲擅长利用资源使对手变弱小,使自己变强大。《管子·轻重戊》中除了提到管仲如何对付鲁、粱二国,还提到了管仲如何采取类似的做法,将楚国、衡山国玩弄于股掌之间。齐桓公曾愁眉苦脸地问管仲:“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
那怎么办呢?管仲又给齐桓公出主意:花重金大量买入楚国的野鹿,同时齐国民间先储存十分之六的粮食预先准备;去山上大量铸造钱币,派人带着这些钱去面见楚国国君,声称要买鹿,要买很多。楚王大喜,他觉得钱币重要,野鹿这东西没啥用,下令楚人都快去捕捉野鹿。
这样一来,楚国的田地也荒废了,楚国无论男女都忙着猎鹿,齐国存粮,楚国存钱。等齐国中断了与楚国的经济往来,楚王急忙用钱去发展农业,却发现粮食的价格蹭蹭往上涨,一石就要400钱!这时齐国开始慢悠悠卖粮食,楚人也大量往齐国跑,楚王无奈,3年后便表示愿意臣服于齐国。
衡山国擅长打造兵器,齐桓公想控制衡山国,便听从管仲的建议向其输送大量兵器订单。结果,其他国家以为齐国要挑事儿,也纷纷对衡山国下订单,导致衡山国兵器价格上涨,衡山国国君下令让大家集中注意力打造兵器,粮食生产全放到后头。
而齐国却开始向各国收购粮食,收购完之后封闭关卡,断绝与衡山国往来;其他国家也纷纷将使者撤出衡山国,衡山国的兵器没了,粮食也没有了,只剩下钱,被鲁国和齐国一起吊着打;迫于无奈,衡山国的国君也向齐国求饶,“奉国而归齐”。
管仲辅佐齐桓公,用这条妙计连续坑了鲁国、梁国、楚国、衡山国,最终“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堪称高手中的高手。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应该可以说是非常古老的“贸易战”了,即使放到现在,它的原理也没有过时,只要用得好,依然可以作为百试百灵的“杀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