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司马懿为何不敢染指曹魏的东线兵权?看历任征东将军是谁

伊殇雪 2023-12-18 14:52:42

三国时期,曹魏政权下设有四征将军,分别是征东、征西、征南、征北,统领四方军事。其中,征东将军的地位尤为重要,因为他要负责抵御东吴的威胁,守卫长江以北的广大领土。

曹魏历史上共有十位征东将军,他们都是曹魏的名将、重臣或者曹氏的宗亲,皆是忠心耿耿之辈,他们的存在成为司马懿篡夺曹魏政权的一大障碍。

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司马懿与高平陵之变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一战击杀曹爽及其支持者,至此之后司马家成为曹魏最大的权臣,也为后来司马昭篡夺曹魏大权奠定基础。

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曹魏西线、北线、南线的将士要么保持中立,要么就是倾向于司马懿一家,唯有东线的部队不服司马懿,甚至多次举兵讨伐逆贼。

公元251年,东线守将王凌以寿春一带的兵马为基础,联合兖州刺史令狐愚准备扶持曹彪为帝,进而与洛阳的司马懿相抗衡。

可惜的是,这件事情没有做好保密工作,提前得知消息的司马懿立即赶往寿春,将这一起叛变扼杀在摇篮里并抹杀王凌、诛三族。

原本,在王凌死后司马懿可以将东线部队揽入麾下,可惜还没着手做这件事情他便身死道消,从始至终都没能染指过曹魏东线的兵权。

正所谓“墙倒众人推”,司马懿一死压在东线将领心中的大山不再,很多人开始起兵反叛司马师两兄弟,比如文钦、毌丘俭和诸葛诞等曹魏东线将领。

由此观之,不知是司马懿一直无法染指曹魏东线地区的兵权,整个司马家都没能真正掌握住东线兵权。为何会如此呢?看看离任征东将军的人选你就清楚了。

历代征东将军

如上述所言,曹魏东线地区的兵权非常重要,司马懿却一直无法染指。

原因很简单,司马懿之前的历任征东将军,要么是曹魏宗室、要么是深受曹操信任的武将,他们在立场上很难倒向司马懿家族。

三国时期曹魏和东吴分别设立一个扬州,也即扬州是双方的交界地区,所以征东将军也承担着防御东吴的重任。

曹魏集团中,征东将军屯兵于扬州地区,统领徐、扬、青和兖等四州的兵马。

当时整个曹魏天下也就十州而已,一个征东将军就统领四州兵马,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所以这个位置的人选曹家可谓是慎之又慎。

第一位征东将军名叫张辽,曾经是吕布的部将,后来归降曹操,成为曹魏的名将之一。张辽以勇猛善战闻名,曾经在合肥之战中,率领八百精兵突袭孙权的十万大军杀到帅旗之下。

孙权惊慌失措,东吴军队大败而逃,此次战功让张辽震惊天下,为曹魏稳固东线的防御。而曹操对张辽十分器重,拜他为征东将军,封他为假节。

张辽一生忠于曹魏,对司马懿没有任何敌意,但也没有任何畏惧之心。曹丕执政时期,张辽也是一位肱股之臣,他死后曹丕曾言:“张辽之死,犹失我右臂也。”

张辽去世后第二位征东将军是曹休,魏明帝亲率大军南征伐吴时,任命他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督领豫、兖二州及张辽、臧霸等二十余军为东路军。

曹休是曹操的侄子,也是曹魏的名将之一,所领导的虎豹骑是曹操的贴身护卫。从他起兵讨伐董卓时就跟随,参与许多战役立下不少战功,被称之为“千里驹”。

曹丕继位拜曹休为征东将军,接替张辽的职务镇守合肥、抗击东吴。

在任期间,他多次与东吴交战,有胜有败总体上保持曹魏的优势。作为曹家的人,曹休对曹魏忠心不二,自然也不可能拥护司马懿。

曹休去世后,朝廷正式任命满宠为征东将军屯住合肥。此人原本是地方的司法官,因为办案严厉得罪不少豪强而被迫辞官,后来被曹操发现招为幕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转为军事将领。

满宠以刚直不阿敢于直言,得到曹操和曹丕的赏识,还协助曹仁守城为曹魏挽回危局,曹叡继位后拜满宠为征东将军,镇守淮南对抗东吴,他与张辽一样对曹操忠心不二,自然忠心于曹魏。

魏明帝病逝曹芳继位,主少国疑的情况下大将军曹爽为拉拢王凌,任命其为征东将军,这也是第四位征东将军。虽然说王凌是曹爽提拔的,但与曹操也有关系。

从关系上来说,他是司徒王允(貂蝉的义父)的侄子,在东汉末年就获得曹操的赏识。正是因为感念曹操等君主的知遇之恩,才会在高平陵之变后有了讨伐司马懿的意图。

回看上述所提及的征东将军,不是曹家人就是曹操的死忠,资历也不比司马懿低。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司马懿的隐忍为他换来挥动“终极一剑”的机会,即使征东将军死忠曹家也来不及反应,这才让司马家造反成功。

即使如此,后期在“找不痛快”方面东线将领遥遥领先于其它三线,司马懿终其一生都没能染指这一支军队。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1 阅读:713
评论列表

伊殇雪

简介:看红尘多少往事,不过一笑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