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校长梅贻琦:清廉一生,妻子落魄摆摊,去世后学子筹款办丧事

田畴谈社会 2024-05-15 01:51:23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个好的大学不是有高楼大厦,而是有真正的大师从教!这是著名的“大师论”,你知道是谁说的吗?出自于中国近现代教育大师梅贻琦。

他被称为清华大学“永远的校长”,他执掌清华大学18年,在那个战乱年代,为清华大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奠定了清华大学在我国高校中的地位!

然而这位清廉的梅校长,死后却要学生们筹款安葬!他的妻子韩咏华一如既往支持着他,为补贴家用,62岁还出去卖糕点,演绎出一场忠贞不渝、生死相随的爱情故事。

梅贻琦与韩咏华从小就认识,青梅竹马,但两人结合过程却有些曲折。

梅贻琦出生于1889年,比韩咏华大4岁,他出生在天津的书香世家,父亲是清末秀才,家道中落后,沦为盐店职员。梅家虽然家道中落,仍然坚持送梅家兄弟读书,送进严修创办的严氏私塾中读书,成为首批学生。

而韩咏华同样出生于书香世家,津门望族,是一位富家千金,家里吃喝不愁。她虽为女辈,但她的父母是思想开明之人,将她送进私塾当中学习,也就成为首批女学生之一。

韩咏华就有幸成为梅贻琦的校友,两人的缘分从这里开启。据韩咏华回忆叙述,当时学校场地不够用,上体育课时男女同学需轮流上,中间隔着窗帘。青春懵懂的韩咏华,扯开窗帘,一位身材高挑,戴着眼镜、文静的梅贻琦,出现在她的视线。

他在操场上洒下青春的汗水,又高又瘦的身材显得格外出众,她一览无余,心潮澎湃。不运动时,梅贻琦表现很文静,拿着书本在角落里默默地欣赏,被称为“寡言君子”,可是当同学们发生争执找到他时,他总能化解矛盾,滔滔不绝说服一番,同学们一下子安静许多,个个散开来!他有种与生俱来的领导天赋。

随着学生越来越多,场地不够用,严修邀请张伯苓出任校长,创立南开中学!梅贻琦与韩咏华同样成为首届学生。

韩咏华心有所属,早已种下爱情的种子。可梅贻琦以学业为重,1908年,在南开中学以第一名的成绩保送至保定直隶高等学堂。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的拓宽,梅贻琦心怀科学救国,奔赴美国留学。

1909年夏天,梅贻琦以全国第六名的成绩考上首批庚子赔款留学生,进入麻省伍斯特理工学院学习。优秀的人才,在哪里都优秀,在国外留学期间,成绩优异,他还担任中美学生会书记,伍斯特世界会会长,《留美学生月报》经理等职。

1914年夏,梅贻琦从该校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按留美学生章程规定,他可以继续留美进研究院攻读更高学位,但因家庭经济困难,他提前回国工作以赡养父母,供弟妹们读书。

1915年,梅贻琦跟随严修回国。而在国内的韩咏华,已成为严氏幼稚园的老师,无论父母怎么催婚,她都拒绝,在始终认为自己的婚姻,自己作主,因为她一直在等着她心目中的“他”。

听说梅贻琦要回国的消息,她翘首以盼,迫不及待去码头上迎接。梅贻琦在茫茫人海中一眼就认出韩咏华,再次相见岂能错过。

这时的梅贻琦不再掩饰自己的情感,对韩咏华展开追求,梅韩两家也算是世交,门当户对。1919年,两人喜结连理。

回国后的梅贻琦,一直在清华大学任教及担任管理工作,为清华大学发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奠定了清华大学的校格及在我国高校的地位。

1931年,他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在他执掌清华大学的18年里,他主张民主自由、教育学术自由,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只有初中文化的华罗庚也能成为清华大学的教授。

在他的领导下,大师云集,培养出许多的科学家,人才荟萃,他功不可没,也让清华大学成为中国第一高校。

然而,在那个战乱年代,梅贻琦冒着生命危险护送学生们南迁,保全了革命火种及科学种子。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京城沦为人间地狱,清华大学势必遭到破坏,梅校长受命危难之间,力挽狂澜,护送学生南迁。当飞机大炮来临时,他淡定从容,让学生们先躲进防空洞,自己却垫后,成为学生们的“定海神针”,有梅校长在,学生们不害怕。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与南开大学一起南迁至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在西南联大,梅贻琦成为三校常委之一,称他为“梅常委”,管理西南联大的日常工作。

让西南联大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培养出许多的“大师”,造就西南联大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梅校长始终秉持民主、自由、清廉治校,以学生们为重,提高老师的待遇,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尽管他是堂堂的清华大学校长,掌管着清华庚子赔款基金,却过着清廉、节俭的生活。他以身作则,宁愿步行或者搭便车,也不坐办公专车,他的工资除了要养活全家人,还要自掏腰包补贴任课教师。

在他的背后有位默默支持他的女人韩咏华,为补贴家用,韩咏华自制糕点拿到街上去卖,还带动其他老师夫人,共同度过那段艰苦的岁月。

韩咏华为梅贻琦生下4女一子,分别是梅祖彬、梅祖彤、独子梅祖彦、梅祖杉、梅祖芬,在他们潜移默化的教育之下,子女们个个成才,成为各领域的“专家”。

梅贻琦为清华大学的发展献身一辈子,还创办了台湾清华大学,成为“清华两岸校长”。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想着清华,后世人称他为清华大学的“终身校长”,他当之无愧!

1962年5月19日,积劳成疾的梅贻琦在台北病逝,享年73岁!韩咏华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一个布满灰尘的箱子,打开一看,让人泪崩,里面藏着一本笔记本,记录着清华大学庚子赔款基金的每笔开销,如此清廉,让人感动!

梅贻琦去世后,因生前两袖清风、清廉一生,以至于没有为子女留下什么积蓄,没有钱下葬。他的学生们听后,筹款安葬“梅大师”。

梅贻琦去世后,韩咏华跟随女儿去美国定居,1977年回到祖国大陆,并受到邓颖超的亲切接见。晚年时期的她,回到那个熟悉的清华园,这里承载着她与梅贻琦相濡以沫的甜蜜记忆,屋内始终保持原始模样,守护着这个小家。每当暮色四合的时候,就会静静凝望清华园的方向。

她想起梅贻琦,想起他们第一次相遇的严馆,想起在大沽口码头的重逢,想起他们在西南联大清苦却知足的那些日子……

她很欣慰,她回到了清华,为丈夫圆了一生中最后的梦。

1993年8月26日,韩咏华在北京辞世,享年100岁。

在她百岁人生当中,见证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与变迁,历经坎坷、历经沧桑,好在挺过来!回首过去,皆是风景。韩咏华又与她的月涵“哥”在另一地方团聚!

0 阅读:0

田畴谈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