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民政局数据显示,自 2013年开始,我国结婚登记人数逐年下降,至2019年跌破1000万对大关,2021年跌破800万对,2022年更是降至683.5万对。
2024年上半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343万对,比去年同期减少了49.8万对,下降了12.7%。
与此同时,我国出生人口数量也在持续下降。2023年出生人口为90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54万人,连续七年下降。
人们总说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结婚生子了,接踵而至的便是对他们的批判和指责,好像他们犯了多么不可饶恕的罪过。
在我看来,年轻人不婚不育固然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始作俑者还是以下客观原因。
经济压力:难以承受的生活之重在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力越来越强的当代社会,年轻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房价如火箭般飙升,工资却像蜗牛爬行,加班成了常态,996不再是传说,而是很多年轻人的日常。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不少人都会在辗转难眠中焦虑,第2天醒来又继续重复昨天的生活。
前两天收到一位粉丝的私信,他告诉我说他和女友恋爱多年,本打算步入婚姻殿堂,但一经算账最终决定放弃。
买房首付、装修、彩礼……每一项都是天文数字,他瞬间感觉“爱情诚可贵,自由价更高”。
他无奈地说道:“我还是继续当我的‘单身狗’吧,至少不用担心下个月房贷怎么还。”
马云曾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可是对于许多年轻人而言,梦想似乎总是遥不可及,眼前的经济压力才是最真实的“拦路虎”。
我们不禁要问,是生活太重,还是我们的肩膀太嫩?
或许,更多时候,我们只是在用不婚不育作为一种无声的抗议,对高房价、低收入的现实说“不”。
反观那些已经踏入婚姻殿堂的前辈们,他们中有多少人背负着沉重的房贷、车贷,还要为孩子的教育基金、兴趣班费用操碎了心。
很显然,这样的生活并不是年轻人们想要的,他们更愿意选择一种更为轻盈、自由的生活方式,而不愿意承受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
鲁迅先生曾言:“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在经济压力面前,年轻人并非不想结婚生子,而是于他们而言,单身反倒是更自由、更安稳的生活方式罢了。
网络导向:日渐夸张的男女对立相对于现实生活,网络一直是个神奇的地方。
在这里,你可以是“键盘侠”,也可以是“吃瓜群众”。
网络世界虚幻而神秘,但最近几年,它似乎成了男女对立的“战场”。
评论区里,男女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仿佛对方就是那个阻碍自己幸福生活的“罪魁祸首”。
一未婚女性朋友曾向我吐槽说,每次上网,她都能看到各种性别歧视的言论,这让她感觉找个靠谱的另一半比登天还难。
确实,当网络上的负面信息充斥眼球,年轻人很容易将其带入现实生活,对异性产生不信任感,甚至恐婚。
网络与现实,虽然存在差距,但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网络才是他们主要的社交方式。
他们在网络上寻找朋友、恋人,甚至伴侣,当网络上的男女对立现象如此严重时,他们便很难找到真正的情感寄托,于是选择与异性保持距离,不愿意踏入婚姻的殿堂。
网络上的信息纷繁复杂,真假难辨。许多年轻人缺乏辨别能力,容易被网络上的负面信息所影响。
他们在网上看到一些偏激的言论,就以为所有异性都是如此,这种以偏概全且脱离现实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对婚姻产生了更深的恐惧和不安。
现实影响:不堪一击的婚姻围城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
而如今,却呈现出了另外一种现象:里面的人或许想出来,但外面的人未必想进去。
年轻人不愿意跨入婚姻的围墙,主要源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出轨现象频发,私生子亦有继承权。
老人常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八卦是人的本能,正面的八卦往往很难引起大家的关注,负面的八卦则很容易被大众所议论。
如此一来,大家所听到的往往都是负面的信息。
尤其是在网络如此发达的当下社会,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不忠于婚姻的新闻,于是便误以为这就是社会的常态。
最重要的是现在私生子也有了继承权,这就意味着被出轨的一方将承受双倍的伤害。
正如某民政局标语所言:“结婚是为了幸福,不结婚也是为了幸福。”
当婚姻缺乏忠诚度并充满风险,很多年轻人自然不愿踏入其中。
另一方面,离婚率居高不下,婚姻不再是坚固的港湾。
最近几年,离婚率持续攀升,婚姻关系变得越来越脆弱。
由于网络的发达,年轻人不仅会目睹身边的朋友、亲戚宣布离婚,而且还会经常见证各种名人官宣离婚。
当离婚变成家常便饭,他们自然会对婚姻产生恐惧。
离婚率的上升,意味着婚姻不再是那个可以依靠的坚固港湾。
它像是一艘在风浪中摇摆不定的船,随时都有可能倾覆,这种不确定性,让年轻人对婚姻产生了深深的疑虑。
他们害怕自己也会像那些离婚的人一样,经历情感的挫败和生活的动荡,于是干脆绕开婚姻的大门。
◆
人们总是喜欢简单粗暴地将结婚率与生育率低下的原因归结于年轻人身上,然后指责他们自私,痛斥他们不负责任。
殊不知,他们或许也对此感到无奈。
年轻人不婚不育绝非年轻人的责任,而是基于社会、网络、现实等多重原因。
一味指责他们没用,不从根源解决问题,这件事情永远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