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隋文帝杨坚的主要历史功绩之一是建立“三省六部制”。鲜为人知的是,根据史书记载,“三省六部制”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都不是隋文帝杨坚的原创。那么“三省六部制”的“中书、门下、尚书”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
中书省汉武帝建立“内外朝”后,原本在皇帝身边负责文书工作的尚书成为内朝的工作人员。因为要一直跟在皇帝身边,所以西汉的尚书又分为士人出任的“尚书”和宦官出任的“中尚书”。“中尚书”简称“中书”,而首席为“中书令”。根据史料记载,西汉第一任中书令大概率就是司马迁。
西汉元帝时期,宦官石显以中书令干政,引发了很多问题。汉成帝继位后下令中书和尚书都由士人担任,中书与尚书便再无区别。此后直到东汉末年,中书与尚书都是由生理正常的士人,这也是东汉朝廷权力集中于尚书台的原因之一,东汉的宦官则通过“中常侍”干预朝政。
曹操当上魏王后在魏王国设立秘书监,削弱东汉尚书台的权力。曹丕篡汉后结合两汉中书旧例,改魏王秘书监为曹魏中书监(省),中书省在历史上正式出现。曹魏此后是中书省与尚书台并立,原属尚书台的诏令起草转移到了中书省,之后的朝代也沿用曹魏中书省的制度。
门下省在秦朝和西汉初年,侍中是一个类似于“宫内行走”的加衔而非正式官职。此时侍中的职权范围上到给皇帝当顾问,下到给皇帝管便器。汉武帝建立“内外朝”后,侍中成为外朝大臣进入内朝的“资格证”。不过光武帝登基后废除了内朝,侍中名存实亡,连宦官都以中常侍干政。
十常侍之乱后,东汉废除了中常侍,由侍中在皇帝身边负责对接尚书台工作。虽然东汉末年的朝廷名存实亡,但侍中的权限设置还是被曹魏、季汉、东吴共同继承。西晋时,以侍中为首的门下省正式建立。到了东晋,朝廷诏令都要先送交门下省,门下省从而获得了封驳权。
尚书省秦朝和西汉前期,尚书台是负责宫廷文书的少府下属机构,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合称六尚。汉武帝建立“内外朝”后,尚书台成为内朝下属秘书机构,内朝的首席加衔为“领尚书事”。但尚书台在西汉虽然政治地位逐渐重要,但西汉的朝廷大权在内朝而不在尚书台。
东汉光武帝登基后实行“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改革,废除了皇帝与尚书台之间的内朝,由皇帝亲自主持尚书台的工作。这样一来,尚书台就从内朝的下属机构变成了内朝本身,一下子成为朝廷的核心机构,没有之一。曹魏建立后,改尚书台为尚书省并被之后的朝代继承。
综上所述,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都起源于西汉。尚书省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成为朝廷的核心机构,中书省在三国时期正式建立,而门下省实际出现于汉末三国,正式建立于西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出现的时间都在南北朝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