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看世界: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印加人和帝国四方之地展

是个文化地平线 2024-08-09 16:52:58

和湖南博物院的墨西哥古文明特展同时,国内还有一场安第斯文明的特展。特展第一站是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既远,且难约。得知下一站将会来到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而且免费,马上计划起来。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可谓扬州近年来的网红场所,平时很难约,不过我去的时候是旅游淡季,提前一周还能约到。这次特展汇集秘鲁了 14 家博物馆的168 件展品,占据了大运河博物馆的两个展厅。和湖南省博的墨西哥文明展一样,此次展览也将在全国各地轮展,目前正在深圳的南山博物馆展出。

展厅外的装饰,原型来自的的喀喀湖畔的蒂华纳科遗址,左侧是蒂华纳科太阳门上的权杖神形象,这是安第斯文明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宗教形象之一,因手握权杖而得名。右侧形象则来自蒂华纳科的人形石碑。

太阳门上的权杖神

这次展览虽然名字叫“印加人和帝国四方之地”,其实印加在其中的占比差不多也就三分之一多。展厅按照时间顺序布展,从距今约3000年的查文文化到15世纪的印加帝国,简明扼要的呈现了安第斯文明发展史。配合还原的马丘比丘、太阳门、华卡普拉纳金字塔等布景,以及电子互动装置,希望能增添沉浸感,并对展览内容有所扩充。个人感觉线索比之前去的墨西哥文明展清晰,而且标签介绍也很详细。

安第斯高原文明的象征:马丘比丘及其梯田

秘鲁和墨西哥(准确说是安第斯高原和中美洲)是美洲的两大文明摇篮,也是全世界的五大文明发源地之一,其中,安第斯文明又是唯一的高原山地文明。在地形复杂、崎岖的山地,没有文字的安第斯先民为我们找到了一条文明发展的路径。

展览开头,从秘鲁北部高原的查文文化(Chavín)开始。查文文化兴盛于距今3300-2500年间(据展板介绍,下同),是第一个在秘鲁北部广泛传播的文化。从查文文化中可以找到许多延续到后世的安第斯文化元素,如对大猫的崇拜、仪式用陶器、种植玉米和土豆的灌溉农业等。查文文化的宗教色彩比较浓厚,对水、繁衍、丰产、自然力量和宇宙的二元性都非常崇敬。

巨大的榫头形石雕,是查文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之一。这类石雕最初装饰在查文德万塔尔的神庙围墙上,展现了一张普通人脸逐渐演变成令人敬畏的大猫面孔的过程。

和查文文化同时,秘鲁北部海岸的库比斯尼克文化(Cupisnique)正兴盛,它和查文文化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库比斯尼克和查文先民可能信仰类似的神祗,建筑和艺术风格也相似。这件人像马镫口陶瓶采用安第斯文明常见的马镫造型,人物脸部造型写实,并带有朱砂彩绘。它的眼睛似乎已经失明,描绘残疾者形象也是秘鲁北海岸文化的传统,他们认为,残疾人拥有某种特殊的能力。

查文文化雕花凤螺小号,公元前900-前500年。这是查文文化晚期的器物,在克丘亚语中称为pututu,由东太平洋巨型海螺制成。海螺上雕刻着复杂的图案,被认为是查文-库比斯尼克宗教中神话生物的头部。

在查文-库比斯尼克文化之后,秘鲁北部兴起了莫切文化(Moche)。莫切文化以彩陶、金饰品等闻名,其陶器风格和库比斯尼克文化一脉相承。这件陶器制作于公元500-600年间,描绘了莫切精英男子的形象。男子脸上有覆盖全脸的刻痕,可能代表了他的纹身或者面部彩绘。

莫切人的陶器造型多样,题材广泛(前几年国内也有过一次秘鲁古文明展,那次还来了一些少儿不宜的莫切陶器)。这件陶瓶描绘了某位神灵带着捆绑的裸体男性,坐在大型芦苇船上的形象。在莫切人的宇宙观中,这表现了神灵将献祭的人类带到居住着死神和夜神的海中岛屿的场景。

在安第斯传统文化中,生物学上的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终结,而是前往来世的过渡。这件陶瓶上的骷髅依旧吹着排箫,佩戴象征着身份的饰品,表明死者和生者依旧维持着某种联系。

这件黑色陶瓶表现了一位手持盾牌和钉头锤的将领端坐在高台上,和下方体态渺小的俘虏相对的形象。在莫切艺术中,重要人物往往位于画面中心,尺寸较大。陶瓶还镶嵌有贝壳、绿松石、沥青。

战士形陶瓶,手中的木棍是陶瓶烧制完成后插入的。战士的造型和前面的黑陶瓶上的战士类似,也是贵族战士的形象。

造型写实的人头形马镫口陶瓶,可能是某种个人身份或地位的象征。

两件彩绘陶瓶,展示了莫切人的线描艺术。左侧的陶瓶画的是猎鹿的场景,在莫切时代,猎鹿是少数精英人士的活动,他们认为鹿河死者、祖先和神灵之间有某种联系。右侧的陶瓶画的是神在月亮船上划桨的场景,体现了海洋资源对莫切人的重要性。

绿松石蝙蝠装饰耳饰,公元400-600年。莫切人精于金属制品的制作,耳饰上的蝙蝠被认为是莫切超自然神灵的帮手。

祭祀用铜刀,刀柄上装饰有一种神话动物,长着猫科动物的头和长长的锯齿形尾巴,这种动物往往和月亮一起出现,因此也被称为月龙。

金制斗篷,装饰有大猫的形象,可能是祭祀或萨满在重要仪式上的用具。这是件孤品,特别少见且珍贵。

继莫切文化之后则是西坎文化(Sicán),也被称为兰巴耶克文化,兴盛于750-1375年间。西坎人建造了大量土坯金字塔,精于铜合金的冶炼和金属加工,并发展出了复杂的丧葬传统。这两件黄金耳饰直径约10厘米,装饰有手工制作的金线和许多细小的金粒。

金制凯罗杯(Kero),上面的浮雕形象展示了站成一排,面朝前方,手拿权杖的西坎贵族。

黄金面具,这是西坎文化的标志性文物,也是秘鲁许多现代机构的标志,描绘了西坎神的形象。西坎文化中期,头戴大型头饰的西坎神成为主神。在西坎宗教中,它位于宇宙秩序的中心,无处不在。这类面具中间大多涂满了朱砂,象征血液以及鲜活的力量。

大型金制凯罗杯,装饰有西坎神的形象。神的面部是倒置的,意味着只有杯中空了,人们才能看到神的正脸。

建筑形陶瓶,也有点像路由器。

彩绘棉制斗篷,由细棉纱纺织而成。上面的彩绘人物和西坎人装束不同,可能描绘了亚马逊地区商人的形象。

和莫切文化同时,秘鲁南部沿海是纳斯卡文化(Nazca),兴盛于距今2100-1300年间,著名的纳斯卡线条就来自那里。纳斯卡人生活在极度干旱的环境,因此格外重视水,他们也以精致的陶器和织物而闻名。这件陶制阶梯式祭祀建筑模型,制作于公元200-400年间,让我想起汉代常见的陶楼。

一组纳斯卡彩陶,制作于公元200-400年间。中间的陶碗绘制了美洲驼的简化形象。美洲驼通常生活在高原地区,不过在海拔较低的纳斯卡海岸,人们也广泛养殖美洲驼,将其作为驼兽、祭品以及肉类和皮毛的来源。

人发发套,可能是萨满和祭司仪式中使用的头饰。纳斯卡地区极度干燥,这件发套因此得以保存完好。

羽制外衣,由亚马逊森林的大型鹦鹉的羽毛制成。

造型特别的彩绘陶鼓,带有3个共鸣箱,装饰有复杂的图案,包括战俘首级和奇特的巨大生物,它可能是纳斯卡神话中鲸鱼的形象。

稍晚于莫切和纳斯卡文化,今天的的的喀喀湖畔兴起了影响广泛的蒂华纳科文明(Tiwanaku),有时也叫蒂华纳科帝国。蒂华纳科文明兴盛于公元600-1000年间,其影响力从今天的玻利维亚延伸至秘鲁南部和智利北部。这是蒂华纳科人在仪式上使用的香炉,造型是某种猫科动物。

蒂华纳科文化的陶制凯罗杯,中间是一面方型的人脸。留意展厅门口的装饰,这种人脸是蒂华纳科文明中的常见形象,可能代表着太阳神。

仪式用号角或鼓风器,带有蒂华纳科文化之前的普卡拉文化的风格。具体用途不明。

和蒂华纳科文明同时,秘鲁中部和北部地区兴起了强大的瓦里帝国(wari)。瓦里帝国兴盛于公元650-1000年间,是第一个在安第斯高原大规模扩张领土的政权,也被视为其后的印加帝国的先声。这件四角帽由羊驼毛制作,颜色多彩,融合了瓦里和蒂华纳科文明的特色。

一个大型的羊驼形彩陶器,体现了羊驼在安第斯文明中的重要性。

高度近1米的大陶罐,出土于瓦里帝国首都附近。陶罐整体为人形,下面的彩绘,描绘了安第斯文明中非常重要的权杖神形象。在瓦里人的文化中,这类陶罐往往会在饮酒仪式结束后被打碎。

描绘有俘虏人头的陶器碎片,看似卡通的造型却蕴含着血腥的寓意。彩绘的人脸各不相同,特征分明,他们可能代表着被斩首的敌方领袖。

大型陶碗,上面的彩绘描绘了权杖神的随从。

13世纪初,库斯科谷地的印加人兴起,他们最终几乎统一了整个安第斯文明区,疆域从厄瓜多尔延伸至智利北部,成为安第斯文明的集大成者,以及绝唱。这件人形陶罐,制作于印加文明早期。这种陶罐叫做Kiyuke,被认为是厄普壶的原型。

大型厄普壶(urpu),高近1米。这是印加人常见的容器,用来储存玉米酒等。在印加帝国,玉米酒在社交和仪式场合非常重要,为臣民提供足够的玉米酒,也是印加王的责任之一。通过标准化的厄普壶,可以辨认出玉米酒的供应者。

几件中小型厄普壶,看起来有点像一个人叉着腰hh。

一组木制凯罗杯。凯罗杯是仪式上用来饮酒和敬酒的器具,这些凯罗杯上的图案由产自亚马逊雨林中的树脂彩绘而成。

彩绘陶制长颈瓶,是印加人在重要仪式上的用具。和凯罗杯类似,往往成对使用。长颈上装饰有印加人的神圣植物图案。

彩绘鸟首陶盘,盘面以中心对称的图案装饰。

造型特别的小型陶器,用来烘烤玉米粒。

平底碗,造型比较现代。

造型特别的木制礼器,出土于印加帝国东北部的查查波亚(chachapoya)地区。礼器上方是个杯子,雕刻有男性形象,生殖器处有开口。杯子下方和弯曲木槽相连,将玉米酒倒入杯子,酒会沿着木槽流下去。这是每年清理灌溉水渠时使用的礼器。

印加人的青铜斧头。

印加人的流星锤,记得帝国时代3里印加人就有用这武器的。

几件石制羊驼,尺寸都不大,造型简练形象。

天平,两边的用棉纤维网作为承重盘。传统上认为,印加帝国几乎没有多少商业,物质资源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家机器的分配。而一些学者认为,这类天平印加帝国存在商业的证据。

安第斯农民的传统农具,一些种类至今还在使用。

安第斯文明以精于纺织著称。这件织锦袋由羊驼毛制成,用于盛放古柯叶。古柯是制作可卡因的原材料,安第斯当地人常咀嚼古柯叶,用来提神醒脑。

男性束腰外衣,以羊驼毛制成,可能是军用的束腰外衣。

印加女性的项链,由绿松石和方钠石制成。

印加王图帕克.印加.尤潘基肖像,绘制于19世纪。

变形的头颅。印加人通过头部钻孔治疗某些疾病,部分族群则通过包裹头骨对其进行变形。古代的匈奴人等游牧民族也有类似的风俗。

成人木乃伊,来自秘鲁东北的查查波亚地区。死者刚刚成年,尸体由捕鸟网包裹,表明他可能是一个捕鸟者。安第斯高原的木乃伊主要有两种,一种由自然干燥而成,一种为人工制作,这件木乃伊是自然干燥的产物。

印加人没有文字,事实上,整个安第斯文明目前都没有发现确切的文字证据,他们通过绳结吉氆来记事。通过绳结的材质、位置、绳结的数量、形状等元素,绳结可以记录许多内容。

最后,以时间轴结束这次展览,这时才发现,这次展览好像没有帕拉卡斯文化和奇穆王国的东西。

明年准备去南美看看,如何去呢?

0 阅读:5

是个文化地平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