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黄金花 撰文/文如其名168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往事如磐石般压在心底,而当年父母逼迫我为哥哥换亲的经历,便是我心中那块最沉重又最独特的石头。
我叫黄金花,出生在一个山旮旯的小村庄。我是妹妹,前面有一个哥哥,叫黄金贵,哥哥比我大两岁,因小儿麻痹症导致左腿走路时一瘸一拐的。
家里世代务农,父母都是从土里刨食的农民。他们重男轻女思想严重,从小什么都是哥哥优先。
妈妈经常炖猪尾巴给哥哥吃,我也想吃,妈妈就训斥我说,女孩子吃了猪尾巴手会发抖的。每当哥哥吃着那香喷喷的猪尾巴时,见我垂涎三尺,哥哥就偷偷地夹几块给我吃,但是我却不敢吃,因为害怕吃了猪尾巴后手会发抖,变成丑八怪,长大后嫁不出去。
小时候,哥哥总是有新衣服穿,我都是穿他的旧衣服。稍大时,我不想再穿哥哥的旧衣服了,因为别人总是笑我是假小子。妈妈就把哥哥的旧衣服稍作改动,仍然要我接着穿,并说什么女孩子要学会勤俭节约。妈妈还用不知从哪里学来的口号教育我们:“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兄妹,是一母同胞的血脉,是不离不弃的相守,哥哥疼爱我,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会想着我,我们兄妹两个人感情一直很好。哥哥看见我不情愿穿他的旧衣服,就对母亲说,这件新衣他不喜欢,就给妹妹穿吧!母亲什么都听哥哥的,就把新衣服改一改后拿给我穿。我穿上新衣后,高兴得手舞足蹈,经常到小伙伴面前炫耀。
我也很爱哥哥,听见有人叫哥哥瘸子时,我会毫不留情地上前责骂他们,并说,就你们这种德性,能保证自己这一辈子身体健康吗?说不定哪天自己也会变成瘸子、聋子、瞎子!被我骂了一通后,他们灰溜溜地走了。哥哥用感激的目光看着我,会心地笑了。
有一次,放学时,突然下起了大雨,哥哥走起路来更加不方便,我便背起比自己重得多的哥哥,慢慢地走回家。回到家后,两人都被淋成了落汤鸡,但是都开心极了。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十几年就过去了,哥哥已经二十二岁了,我也二十岁了,都到了适婚年纪。由于我在村里小学当民办老师,很多媒婆来给我提亲,但就没有一个给哥哥说媒的,归根结底除了家里穷外,还是因为哥哥腿瘸,没有一个姑娘看得上。
我父母眼看村里跟哥哥同龄的人都结婚生子,而哥哥还是光棍一条,就着急上火。
有一天晚上,父母将我和哥哥叫到客厅,试探性地问我:“金花,你觉得阿哥对你怎么样?”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好啊,我是他妹妹,他能对我不好吗?”
心想,父母怎么突然问起这话。过了一会,又听见父母说:“金花,跟你商量个事。”
我说:“阿爸阿妈,你们有什么话就说,还说什么商量不商量的。”
父母叹了口气说:“那我们就直接说了,你能不能给你阿哥换个媳妇?”
我听后直接愣住了,看着父母那充满期待的眼神,既没有勇气拒绝,也没有勇气答应,痛苦地低下了头,眼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那时,我正值青春年华,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幻想。我渴望自由的爱情,期待着那个能与我心有灵犀的人出现。然而,父母的决定却如一道晴天霹雳,打破了我所有的美好期许。
哥哥听见后,诚恳地对父母说:“阿爸阿妈,我坚决不同意!我宁愿打一辈子光棍,也不会同意让阿妹给我换亲,我不能把我的幸福建立在阿妹的痛苦之上!”我对哥哥投去感激的目光。
然而,父母坚决地要我为哥哥换亲,那强硬的态度让我感到无比的绝望和愤怒。那一刻,我恨死了父母,恨他们为何如此狠心,为何要亲手摧毁我的梦想?为了传宗接代,竟忍心牺牲我的幸福,拿我当商品一样去交换!
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我与父母的关系降至冰点。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被命运捉弄的木偶,无力反抗这残酷的安排。
于是,我和哥哥在父母的逼迫下,走上了换亲的道路。开始,有过几次换亲,要么我嫌对方男的家庭条件太差;要么,女方嫌哥哥腿有残疾。每次换亲回来,哥哥都会委屈地哭。他多次对父母说:“阿爸阿妈,算了吧!有合适的再说,实在没有合适的,我就不讨老婆了。给阿妹找个好人家就行,别委屈了她。找个不合适的凑合,我这心里也一辈子不会踏实。”
父母可能看见我们几次换亲都失败了,也有点灰心丧气,就不像以前那么催得紧了。但是,一旦有机会,还是要督促我和哥哥去换亲。
有一天,村里的王媒婆上门来给我说媒,听了我父母打算换亲的想法后,就说,正好李家村有一个李老头,家里有一儿一女,女儿李佩霞貌美如花,年方二十二,儿子李玉刚英俊潇洒,年方二十五。只是因为李老头家庭成份是地主,所以他儿子一直讨不到老婆。虽说,他的女儿不愁嫁,但是李老头却要用女儿来为儿子换亲。你们家是贫农,李老头肯定乐意换的,现在两家互换一下不就可以了吗?
我父母听了,连连称道:“好!”
王媒婆一听有戏,就说道,明日我就把人带到家里,你们双方见上一面。
我和哥哥拗不过父母,只能答应见一面再说。
次日,双方在王媒婆家就见了面,王媒婆分别介绍了双方的姓名和家庭情况。果然如王媒婆所说,李佩霞貌若天仙,李玉刚英俊潇洒。我父母非常满意,李老头也很乐意。
我心想,既然他们兄妹二人都很正常,那可能真的就是因为家庭成份问题了。
回到家里,哥哥就对我说道:“阿妹,李家是地主成份,要不也不会换亲,哥哥不忍心你嫁过去被别人歧视。”
我对哥哥说:“地主成份怕什么?不是说‘出身不由自己,道路可选择吗?’再说了,地主的子女就不配成亲吗?”
哥哥被我说得哑口无言,想了想就说道:“阿妹,你给哥哥换亲,哥哥心中有愧呀,要是你日子过不好,哥哥会内疚一辈子的……”
我安慰哥哥说:“阿哥,不要想太多了,人你也见了,没有任何问题,只要是过日子的人,以后的生活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的,李佩霞生的那么标致,和哥哥也很般配呀!”
哥哥可能是一眼就看上了李佩霞,他考虑两天后就同意了,在王媒婆的周旋下就定了亲事,亲事定下没有多久就成亲了。
李佩霞嫁给我哥哥后,没有嫌弃我哥哥腿部残疾,干活勤勤恳恳,俩人也很投缘,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和期待。
嫂子与我也很投脾气,她告诉我,她哥哥一向学习成绩很好,也曾经考上高中,只是因为家庭出身问题没被录取。
我听后,感到自己很幸运,嫁了个很有上进心的丈夫,将来一定会有前途的。
结婚后,家公将一间泥瓦腾出来作为我们的新房,一张床、一个桌子、一个木箱,是新房里的所有家具。随着儿子女儿的出生,这小小的一间屋被塞得满满当当,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那时候,我当小学民办教师,大队每个月会补二十五个工分,额外再补助五元钱。一年到头就挣个几十块钱,有时连给孩子看病都不够。虽然那时日子是苦了点,但是总觉得有盼头。丈夫白天下地劳动,劳动之余,在家中操持着一切家务,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当我从学校回到家时,丈夫总会递上一杯温暖的茶水。睡觉前,我俩会分享一天的见闻和感受,一起规划未来,商量着如何通过努力工作和节俭生活,攒下钱来改善家庭条件。
尽管我家生活并不富裕,但我和丈夫从不抱怨。白天,我去学校上课,丈夫下地劳动;夜晚,我俩就在煤油灯下看书学习,我碰到不懂的问题,就向丈夫请教,丈夫很热心解答我的问题,从来没有不耐烦的表现。经过长年累月的学习,我学到了不少语文和数学知识,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为了节省开支,我们学会了自己动手修理家中的一些小物件,比如坏掉的桌子、椅子。每逢周末,我们还会一起去菜地摘菜,然后回家精心烹制美味的饭菜。
在我俩的共同努力下,家里的经济状况逐渐好转。我们终于攒够了钱,为家里添置了新的家具。我们的勤劳和坚持,不仅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也让我们的感情更加深厚。
977年,恢复高考,丈夫的人生就此出现了转折,我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最初,国家规定高考的限定年龄是30岁以内。那时候,丈夫已经三十二岁了,失望极了,感觉自己错过了一次绝好的机会,后来国家放宽了年龄限制,丈夫赶紧报了名。而我只有初中学历,虽然跟着丈夫自学了高中语文、数学知识,但是并不扎实,再加上白天要上课,放学后还要带孩子,就决定不去参加高考了。
当时,距离高考只剩下两个月的时间,丈夫拼了命地挤时间学习。白天他要下地干活,能学习的时间就只有晚上。为了学习,他整夜整夜地不睡觉,困了就趴在桌子上打个盹,醒来继续学。家里的事全是我自己扛着,完全不用他分心耽误学习。
没日没夜地学习,再加上本身基本功过硬,丈夫成为恢复高考后全公社的首批大学生。他报考了本地的一所师范专科学校,分在中文科。
拿到录取通知书后,丈夫沉重地对我说,考上大学又喜又忧,到外地读大学,家里老婆孩子没法照顾,不去上又觉得错过这个机会很可惜。最终,在我的大力支持下,丈夫决定出去上大学,寻求新的发展。
丈夫在读师专期间,广泛涉猎中外名著,努力提高写作水平,在校刊和地区日报上发表了十几篇文章。毕业前夕,丈夫发表在报纸副刊上的散文《心安之处是故乡》中写道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地方,回不去却也放不下,我们称之为故乡。有故乡的人是幸福的,在穷途末路时仍然知道自己有路可退......心安之处是故乡,心有不安,何处为乡?这篇散文发表后,受到学校老师和学生的高度评价。
两年后,丈夫从师专毕业,分配在县城一中,成了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工作的第一个月,丈夫就拿到了四十二元的工资,他没有为此庆祝,而是和我商量着把钱攒下来盖房子。
孩子长高了,房子更挤了,但是我们对新生活充满了向往,因为丈夫不但吃上商品粮,而且还领上国家工资。
1983年,借着村委划宅基地的机会,我们盖起了4间砖瓦房。十几年来,4口人挤两间泥瓦房的历史总算结束了。四间砖瓦房总共花了1500元,虽然大部分钱都是借来的。即便是这样,我俩也没抱怨生活的苦,更多的是看到了逐渐变好的未来。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到了1987年。当时,国家正在治理整顿民办教师队伍,加快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正规化建设,民办教师可以通过严格的考核转为公办教师。我正符合这些要求。于是,在丈夫的鼓励支持下,我积极报考。
我知道机会难得,我得努力抓住。我平时就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上进,这时更是努力复习,毫不松懈。这时,丈夫成了我的良师益友,他一有时间就回家对我进行指导。
那一年,我如愿转正,她成为村里小学的公办语文老师。我的工资也由原来的每月十多元涨到了每月一百多元。
时间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经过努力奋斗,我们在县城买地皮,盖起了三层楼房。我也调到县城小学当老师,孩子上学,夫妻上班,一家四口忙忙碌碌,各司其职。
到了1994年,我家里迎来了一件大事,儿子考上了一所985大学,本科毕业后又考上本校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应聘到市里的师范学院当老师。女儿同样有出息,紧随哥哥后,考上了省内的医科大学,毕业后考进县人民医院当医生。
岁月催人老,转眼就到了退休的年龄。我和丈夫先后在2001年和2006年退休。俩人加起来过万的退休金足以让我们的退休生活无忧。
退休后,我和丈夫也没有闲着,而是担负起帮儿女照看孩子的重任。我和老伴说,要把子孙后代都教育成才。
回首往事,感慨命运总是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自从换亲之后,我竟意外地发现,我的生活并没有像我想象中那样陷入绝境。
我的“换亲对象”,那个原本陌生的他,竟有着一颗无比善良和体贴的心。他用他的默默付出和关怀,逐渐温暖了我那颗冰冷的心。
我们一起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相互扶持,共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一种别样的幸福,一种建立在理解和包容之上的深厚情感。
如今回想起来,我才明白父母当时的无奈和苦心。在那个贫困的年代,她或许也是迫不得已,为了哥哥的幸福,也为了整个家庭的兴盛,才做出了那样艰难的决定。
而我,也从当初的怨恨,转变为如今的感激。感激父母的那番“逼迫”,让我在看似绝境的道路上,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未知和意外。有时候,看似痛苦的抉择,最终却可能引领我们走向意想不到的美好。
不知道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从怨恨到感激的心灵转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声明:文章来源于身边生活但又高于生活,部分情节虚构,请理性阅读。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