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兮其修远——观李师龙画作

中国艺术公社 2024-08-20 11:38:10

艺术家简介

李师龙,1970年生于陕西富县。现为延安现代美术馆馆长、延安市政协第六届委员、陕西省美协会员、陕西省新联会理事、延安市新联会副会长、延安市美协理事。

路漫漫兮其修远

——观李师龙画作

玉虎 春晖

  国画是中华传统文化培育出来的奇异瑰宝,也是华夏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出来的文明精髓之一。千百年来,无数人沉迷其中,留下来许多杰作,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学习探索。今天,在中华传统文化大放异彩之际,国画更是以其独有的魅力,担起了传中华传统文化于四海的重要职责。李师龙也是这支担责队伍中的一员。

  李师龙是黄土画派著名画家李师明之弟,自幼受其兄影响,喜爱上了国画。及至稍长,便随其兄学画。至今,其在画境之中沉浸三十余载,阅书万卷,秃笔成堆,染纸积山,泼墨如湖,渐悟国画之道,终得国画之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

  夫画者,从心也。心者,一方面指心恒志坚,另一方面是指思想认知。毕竟有话要说,有感情需表达,才是从事文艺创作的人的基本动力。只有对这个世界有认知和思考,才会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若是对这个世界毫无认知、毫无思考,那也就不会有表达的欲望。而且,认知博大精深,思想厚重深邃,才有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倘若认知浅薄、思考不深,那么即便是创作了作品,也不可能成为精品。师龙之所以从事国画创作,除过喜爱之外,也是有话要说,有情感要表达,也是对人在这个世界生存的真相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师龙的早期画作以葫芦、葡萄、鸣蝉、花鸟为主题,意在求趣。其画风追求轻快活泼、简约明了,用墨也多求浅淡。随着认知的改变,他又以明月、古松、高士、仙鹤及垂柳、飞燕、耕牛、农人、村庄、炊烟为主题进行创作,借以表达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画风也因主题之需要,或明或暗,或浓或淡,隐含着一种忧伤沉重的情感,或者超凡脱俗的禅意。近年,他又选取佛塔为主题,创作了一批作品,言说他对佛家虚空思想的理解。

  中华传统文化主脉基本就是释道儒三家,道家讲求出世,儒家讲求入世,佛家讲求虚空。师龙画作的主题变化,其实就是他思想认知不断深化的具体体现,同时也足以说明他对国画的理解深刻。中华传统文化中有道术之说。于绘画而言,道就是思想,术就是技法。道的高度决定了术的高度,也就是说,思想认知对技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因为,思想深邃才有可能思考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表达,所以道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术。

  富县古称鄜州,在历史上曾经一度繁荣,加之境内有直通北地的秦直道,因此在佛教文化向内地传播的过程中,深受影响,境内寺院、佛窟、宝塔等建筑较多。然经自然和人为损毁,今富县境内佛教遗迹不多,仅存有11座宝塔。出于对家乡热爱的朴素情怀,表现富县历史文化及对佛家思想的理解的目的,师龙以这些塔为主题,创作出一批作品。他对这些塔进行了长达三年的细致入微的观察,直至烂熟于心,方才开始创作。历时十月,方才作成。其画作《开元寺塔》以写意的手法,用雄浑厚重的笔墨,勾勒出了盛唐包容、恢弘、大气的气象。就其构图来看,层次分明,远近适中,大小相宜,虚实相间,明暗相映。远山近水、垂柳楼台等物象,用墨或浓或淡,着色或轻或重,整幅作品气势磅礴,气韵生动,洋溢着鲜活的生命意识,流动着生动的情感趣味。究其骨法,骨架合理,骨势饱满,骨力雄健,骨质刚硬,较好地呈现出形神兼备之态。观其用笔,平稳圆润,积点成线,力透纸背,变化多端,极其自然,且以意行笔,断而非断,连而非连,笔断意连,有一气呵成、一笔贯之的感觉,传递出较为浓厚的文化情感和思想情感。赏其画作,疏朗而不单薄,端正而含奇巧。平常的山石树木安排得错落有致,渲染得浓淡相宜,呈现出勃勃生机。宝塔以黑线勾勒,湿笔晕染,讲求“以形写神”。中国绘画是“表现”的艺术,其美学理念重视形似,但更注重“神”的表现,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师龙在这一批作品中恰当地处理了艺术与现实、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使主体与周围景物完美融合,突出了立体感,具有了震撼力,既有强烈的对比效果,也有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再观其用笔、用墨及对物象的明暗、轮廓、质感的准确把握,无不体现出其深厚的绘画功底。

  总而观之,这一批画隐含着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有无相生”和“君子比德”的哲学理念,体现了空而不空、渡而非渡的佛家思想,达到了让自然与社会、心与物、超越与内在的有机统一,有意境之美和独立的美学价值,也表达出了他的精神旨归。但也不可否认,其部分画作尚有散乱、主题不够明确,以及笔力骨势不足的缺点。

(文章来源于:延安日报)

作品鉴赏

0 阅读:0